摘要:倫敦杜爾維奇繪畫館則圍繞克勞德·弗萊特(Claude Flight)等人的版畫作品,尤其以油氈浮雕版畫爲主,呈現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興起的這一新藝術媒介。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的“田中一光與福田繁雄”以兩位老一代日本設計師的海報呈現圖像背後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

原標題:評展|日本海報背後的文化生活,英國現代版畫的原始魔力

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

版畫是一種可複製的傳播手段,也是一種藝術表現媒介,同樣的,海報隨着大衆文化的發展一同興起,使美術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的“田中一光與福田繁雄”以兩位老一代日本設計師的海報呈現圖像背後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倫敦杜爾維奇繪畫館則圍繞克勞德·弗萊特(Claude Flight)等人的版畫作品,尤其以油氈浮雕版畫爲主,呈現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興起的這一新藝術媒介。

日本平面設計二巨匠:田中一光與福田繁雄

展期:2019年6月12日—9月12日

地點: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

點評:展覽通過展現兩位日本戰後設計師的作品爲我們呈現了日本平面設計發展的一個角落,對我們瞭解圖像背後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價值變遷提供了一種參考,同時在策展方面也體現了趣味性。

走進展廳第一眼就看到一個日本傳統女子正在對着你清吟淺笑,這是一個日本傳統歌舞伎的形象,整張海報全都由簡簡單單的元素構成:方形、圓形、三角形、半圓……這些幾何圖形拼湊出了一張靦腆、嬌羞、充滿東方韻味的臉。

這是日本設計師田中一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日本舞蹈》,如果你是一個無印良品迷,那麼你對田中一光這個名字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作爲影響了無印良品設計理念的設計師,他不僅爲無印良品設計了第一款海報,同時也塑造了品牌的極簡風格。他的設計簡潔洗練。展廳裏的另一位日本設計師福田繁雄則是輕鬆有趣的,他的作品彷彿是在邀請觀衆解謎或是做遊戲。當然,這些“謎語”的難度也並不是很高,在展廳裏觀衆常常會因爲讀懂了某個“謎語”而會心一笑。

從日本海報的內涵到英國版畫的魔力

田中一光海報作品

作爲一個以呈現設計類內容爲主的博物館,中國設計博物館自開館以來迎來了第二個特展:日本平面設計二巨匠:田中一光與福田繁雄。策展人將這兩位同爲日本戰後但風格大不相同的設計師組合在一起,試圖向觀衆呈現日本戰後平面設計的一隅。展覽主要分爲“田中一光:傳統與未來的超鏈接”以及“福田繁雄:超越平面的陰謀家”兩個大板塊,主要呈現包括海報、手稿、文獻資料等百餘件作品。

從日本海報的內涵到英國版畫的魔力

《寫樂兩百年》

田中一光和福田繁雄都是日本二戰後的平面設計師,作品中能看到許多20世紀日本文化和生活的影子。田中一光深受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展覽所呈現的海報中,除了日本歌舞伎之外,還能看到田中一光利用浮世繪、能劇、藥典圖譜、中國藝術等東方文化元素,但同時他處理這些傳統文化符號的方式又是西方的。比如展廳裏就有一幅1995年田中一光爲每日新聞社設計的《寫樂二百年》海報。海報中他直接運用東洲齋寫樂的役者大首繪頭像,但在線條上進行了幾何化處理,用九個圓形就概括了大首繪造型,刪去服飾、道具等細節,保留了原來繪畫造型中人物的怪誕神韻。除了海報之外,他還設計了許多書籍、字體等,包攬戲劇、音樂、科技、商業等不同主題。

而相對於田中一光的極簡風格來說,福田繁雄更像是一位玩弄視覺遊戲的詭辯家,在他的海報前也往往聚集着最多的孩子。他的設計大多洋溢着輕鬆有趣自由的氛圍,利用選擇性觀看這一視覺心理學原理,面對同一張海報,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看能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從日本海報的內涵到英國版畫的魔力

展覽現場

除了內容比較豐富之外,在策展方式上也能看出策展人花了很多心思,與可以呈現立體模型的建築展不同,這是一個以平面海報爲主的展覽,平面海報在呈現方式往往帶有天然的“劣勢”,但策展人將三樓的展廳重新分割,爲觀衆設計了良好的觀展動線,一些重點作品被放大,觀衆可以穿梭其中,除此之外還利用了諸如鏡子的小道具來爲海報增加立體感和趣味性, 避免了以往海報展呈現的單調性。

平面設計雖然是“生產圖像”的藝術,但圖像背後所包含的往往是大衆對生活的態度以及社會發展狀態。日本自二戰後,由於工業化的高速推進,平面設計藝術也同時快速成長起來,僅僅用了30幾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展覽通過兩位日本戰後設計師爲我們呈現了日本平面設計發展的一個角落,對我們瞭解圖像背後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價值變遷提供了一種參考。

前沿:現代主義英國版畫

地點:杜爾維奇繪畫館,倫敦 (Dulwich Picture Gallery, London)

展期:2019年7月19日—9月8日

點評: 展覽彙集了120幅版畫,素描和海報,包括克勞德·弗萊特(Claude Flight)、西比爾·安德魯斯(Sybil Andrews)、西里爾·鮑爾(Cyril Power )等人的作品。他們在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開闢了一條道路,徹底改革了油氈浮雕版畫(linocut)這一面向大衆的媒介。

一輛公共汽車在黃昏的藍霧中沿着攝政街疾馳而下,從拐彎處快速將視線轉向皮卡迪利廣場。約翰·納什(John Nash)型優美的新月形曲線高高聳立在天空中,就像一張懸崖的臉,在遠處商店明亮的窗戶映下,映出一些黑影。克勞德·弗萊特(Claude Flight)只用了藍、黑、紅三種顏色——再加上一閃黃色,在公交車的廣告牌上寫着“速度”——來描繪1922年現代城市深夜購物時令人振奮的氣氛。他的油氈浮雕版畫是一流的:圖形融合疊加,曲線和矩形形成對比:柔和、朦朧的色彩與敏銳的線性。是這次展覽的傑作之一。

從日本海報的內涵到英國版畫的魔力

克勞德·弗萊特版畫作品

在版畫史中,油氈浮雕版畫(Linocut)的地位並不高。(與石版畫或蝕刻術相比,大約在底層)。部分原因是因爲它的歷史短暫。油氈本身是在19世紀60年代才發展起來的,最早提出用鑿子或刀片在油氈上刻線想法的藝術家是1905年左右的德國表現主義者和10年後的俄國建構主義者。

弗萊特於1919年首次印刷了他的作品,並強烈地相信油氈浮雕版畫是屬於工人階級的藝術。這種材料很容易買到,而且價格也像薯片一樣便宜,即使不像切土豆那樣省錢。在那些日子裏,你可以一捆一捆地買到亞麻油氈,然後把它切成幾百塊版畫材料。這種方法比蝕刻法簡單,油氈表面比木頭或金屬更容易處理。

弗萊特總是在他的版畫中把飛機送入空中,以箭頭的形式加速、旋轉、噴射。在《搖擺的小船》(Swing Boats)上,他讓那些尋歡作樂的人以放射狀的弧線向上飛去,在灰色的背景上呈現出明亮的藍色。他是油氈版畫在英國的先驅,撰寫手冊,組織巡迴展覽,在著名的格羅夫納現代藝術學院(Grosvenor School of Modern Art)教授媒介藝術,在那裏,學生可以不需要任何資格就申請學習藝術。弗萊特是這次展覽中大多數藝術家的導師。

西里爾·鮑爾(Cyril Power)則是表現倫敦地鐵的天才。在他的圖像中,長長的螺旋樓梯在城市街道下方蜿蜒而下,在一個車廂拐彎處,急不可耐的乘客們手裏拿着一模一樣的報紙,吊繩在一旁搖擺。鮑爾可以表現出各種現代速度和美麗的簡化幾何。特別要注意他刻畫的通勤者,從新地鐵站滾動的自動扶梯上下來,就像一羣舞者組成的合唱隊。

從日本海報的內涵到英國版畫的魔力

西里爾·鮑爾版畫作品

和今年其他許多扣人心絃的藝術展一樣,女性藝術家佔大多數。澳大利亞藝術家埃塞爾·斯波沃斯(Ethel Spowers)利用這種媒介捕捉瞬間效果——一陣風吹散了一張張紙,雨水在人行道和倫敦紅色信箱上閃閃發光。

與她同時代的瑞士藝術家莉兒·楚迪(Lill Tschudi)也表現出同樣的敏銳。她油氈版畫立刻讓人想起那些在樹下徘徊的法國人小團體,他們在球場上思考時,把球抱在背後。柴胡迪對男人的方式很着迷。工人們爬上梯子,侍者們像大烏鴉一樣在桌子之間撲騰,兩名巡邊員在修理電線,電線像貓的鬍鬚一樣在他們周圍豎起來。

直到今天,油氈版畫仍在學校和藝術學院,在版畫工作室。油氈版畫是一種獨特的媒介,具有原始但潛在的魔力,從近距離的繪畫到電影中色彩的疊加,甚至在畢加索靜物畫的連續幾個階段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但它的英國藝術起源可以追溯到格羅夫納藝術學校,以及1932年鮑爾的《地鐵站》等華麗的版畫。這幅作品由四部分拼接而成,幾乎帶有日式的精緻。用不起眼的油氈打造出了壯觀的景象。

(圖片來源於澎湃新聞及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