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此,後田莊村黨支部書記郭如聚表示,我市有關部門實地調查後,民政部門已設計了建設圖紙,後田莊村民商量着在六十二烈士墓地現有5畝地的基礎上,再拿出一些土地,在附近新建一座革命烈士紀念館,配建展覽室,以畫像、文字等形式介紹當年的戰鬥情形,講述相關歷史,同時在東南方向再建一所希望小學,讓後人牢記這份光榮,讓革命烈士安眠的地方成爲人們接受革命教育、傳揚革命精神、陶冶自身情操的聖地。王德林的孫子王連河說,十連指戰員組成了六十二人的突擊隊,迅速奔向趙官寨,經過一場激烈戰鬥,把由館陶出來、剛剛進村的敵人趕了出去,搶佔了有利地形,構築了工事,做好了堅守的準備。

1940年2月21日,我抗日先遣隊1團3營10連王德林、孫樹生等62人在河北省館陶縣趙官寨遭遇威縣、臨清、曲周、丘縣、邯鄲、館陶等數處敵人的圍攻,敵衆我寡,兵力懸殊,經過10餘小時的浴血奮戰,彈盡糧絕,全部壯烈犧牲。戰後,當地羣衆爲死難烈士收殮,同穴埋葬。

1946年,人民政府重修了墳塋,將62位烈士的忠骨由趙官寨移葬至10連的誕生地——東古城鎮後田莊村。

2019年6月17日,記者探訪這個聊城市重點革命老區村時,該村黨支部書記郭如聚表示,目前墓地相關設施過於簡陋,且有多處壞損。爲了把烈士的精神宣揚出去,他們正積極爭取各方支持,在流轉一部分土地的基礎上,新建革命烈士紀念館和展覽室,使其成爲人們接受教育、傳揚精神、陶冶情操的革命教育基地。


冠縣六十二烈士墓將新建紀念館

王金波介紹烈士墓現狀



抗戰:黃河灘起誓保家園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蓬勃開展。冠縣的抗日組織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起來。

1938年春,冠縣農民互助會成立了農會特務隊,多次與進村抓兵、起槍、敲詐勒索的土匪展開鬥爭。當年12月,根據中共上級指示,農會特務隊改編爲衛河支隊,隊伍由400人很快發展到1300多人,主要活動在北館陶、張查、尹固、乜村,東至談兒寨、桑阿鎮直至聊城鵝鴨坡一帶,北至臨清,南至莘縣、朝城邊境。

抗日的烈火熊熊燃燒,不僅衛河支隊敢於抗擊日軍,就連與後田莊隔沙河相望的北田平村的抗日遊擊隊1937年11月29日也截擊了回館陶的日軍,打死8人,打傷5人,繳槍6支,這大大鼓舞了周邊村莊熱血青年的鬥志。

黃河曾在冠縣西部穿境而過,流淌了600多年,改道後留下蜿蜒千里的荒沙故道。故道西岸有一個古老的村莊——後田莊,這裏民風樸實,村民一向正直豪爽、崇尚正義。

今年72歲、已經退下來的老支書王金波回憶說,王德林是後田莊的一個錚錚硬漢,身材魁梧,爲人義氣,喜交朋友,人稱“仗義老黑”。1938年秋天的一個晚上,他約上了本村的張士成、張萬順,前田莊的馬青山,克寧的李振山,曲莊的曲懷珠,在村外沙灘上聊起抗日的事兒。六人起誓:“要和鬼子漢奸鬥、和地主惡霸鬥,要找共產黨、找八路軍、找衛河支隊,拿起刀槍保衛家園。”後來人越聚越多,他們打出了衛河支隊第三大隊二中隊的旗號,多次搗毀日寇據點,擊斃多個日僞軍、漢奸、特務頭子,其威名震驚了衛河兩岸的敵人。

很快,這支抗日力量便和衛河支隊取得了聯繫,接受了黨的領導,成了衛河支隊的一部分。1939年底,衛河支隊整編後被編入八路軍129師,王德林部被編爲129師386旅抗日先遣縱隊一團三營十連,王德林任連長,三營教導員孫樹聲兼任指導員。

冠縣六十二烈士墓將新建紀念館

六十二烈士墓碑亭



壯舉:彈盡糧絕縱身火海

1940年,日本帝國主義把攻擊的鋒芒指向敵後抗日根據地。爲了保護抗日力量,華北八路軍總部集中了冀中、冀南和冀魯豫邊區的一些部隊,組成了討逆指揮部。王德林所帶領的先遣縱隊一團三營的十連奉命參加了這次討逆。

王金波說,1940年2月19日,129師386旅先遣縱隊在香城固一帶與來自威縣、臨清、廣平、邱縣、館陶五個縣的日僞軍經過一番激戰後,連夜向南轉移到館陶縣的王草場。由於十多天在雪泥中日夜行軍打仗,部隊很疲勞,身上帶的乾糧早已喫光,於是決定在此稍事休息。

2月20日拂曉,部隊突然發現由臨清出來的敵人從北面,由邱縣出來的敵人從西邊,由館陶出來的敵人從南面偷襲包抄過來,正在形成合圍圈。司令部緊急決定分三路突圍,其中一路由三營教導員孫樹聲、十連連長王德林帶領十連搶佔趙官寨,掩護大部隊順利突圍,任務完成後向西南撤到淺口與大部隊匯合。

王德林的孫子王連河說,十連指戰員組成了六十二人的突擊隊,迅速奔向趙官寨,經過一場激烈戰鬥,把由館陶出來、剛剛進村的敵人趕了出去,搶佔了有利地形,構築了工事,做好了堅守的準備。這時,周圍的敵人聽見槍聲,以爲我部隊由此突圍,便圍攏過來,把整個村子圍了個水泄不通,機槍、大炮吼叫着,子彈像雨點般射來。六十二位勇士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像一塊磁鐵吸引來大批敵人,大部隊順利地突圍轉移了。

兩個小時後,敵人繼續增兵。相持到中午,敵人又派來兩架飛機瘋狂地轟炸和掃射。因敵人力量過於強大,六十二勇士最後退到一座土樓上,和敵人繼續作戰。敵人把土樓重重包圍起來,機槍、大炮向土樓發起了猛烈進攻。

2月20日下午,堅守了一天多後,子彈、手榴彈、炸藥包都打光了,六十二勇士就用磚頭、瓦塊還擊敵人,並上好刺刀,準備和敵人展開肉搏戰。在此期間,他們打退了敵人數十次進攻,共斃傷日僞軍500多人。

王連河說,看着久攻不下的小樓,氣急敗壞的敵人使出了殘無人道的手段。在日寇的指使下,一些僞軍拆民房,搬草垛,在小樓四周堆上了木頭和麥秸杆,又澆上了汽油,縱火焚燒。無情的烈火夾帶着滾滾濃煙撲向土樓,六十二勇士砸壞槍支,縱身跳入火海。

在敵人縱火燒樓前,其中五名小戰士在戰鬥中身負重傷,被轉移到土樓的地下室。敵人發現後,把他們扔到一間破草房裏,誘降不成便下了毒手。

當天傍晚,鄉親們把烈士的忠骨從灰燼中找出來,由於分不清誰是誰,只有把遺骸一起合葬在趙官寨村南的一個墓坑裏。

冠縣六十二烈士墓將新建紀念館

六十二烈士墓



規劃:擬新建烈士紀念館

1946年,人民政府重修了墳塋,將62位烈士的忠骨由趙官寨移葬至10連的誕生地——東古城鎮後田莊村。1992年4月,六十二烈士墓被冠縣人民政府公佈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4月,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公佈爲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12月,被中共聊城市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爲“聊城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六十二烈士墓位於冠縣東古城鎮後田莊村東南200米。記者在探訪中瞭解到,墓地坐西朝東,墓爲圓形,直徑8.3米,高1.7米。四周翠柏環繞,綠蔭掩映。墓上封土爲圓丘形,前有砌磚封門牆及高臺,並建有烈士紀念碑樓。碑樓內石碑通高3.1米,由碑冠、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冠高0.6米,寬0.68米,厚0.2米,上面刻有雙龍戲珠,中間有“民族英雄”四個大字。碑身陰面刻有云朵花紋,中間有“碑陰題名”四個大字。碑身高2米,寬0.67米,厚0.20米。碑文爲陰刻楷書,陰面題六十二烈士的英名。碑座爲方石,高0.50米,寬0.80米,厚0.55米。碑兩側有青磚鑲裱,上頂覆有青灰瓦,起脊四角攢頂,形爲亭樓。碑文由原冀南軍區七分區政治部主任於笑虹撰寫,詳細記述了六十二烈士的壯舉。

六十二烈士的事蹟在魯西北乃至全國也是少見的。這是一份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紅色文化,並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山東省黨史陳列館1999年進行圖片展示,聊城市入選的只有兩幅,一幅是抗日民族英雄範築先的事蹟,另一幅就是趙官寨戰鬥六十二烈士的事蹟。

不過,現在看來,墓地建設顯得過於簡陋,烈士墓和紀念碑也有多處壞損。對此,後田莊村黨支部書記郭如聚表示,我市有關部門實地調查後,民政部門已設計了建設圖紙,後田莊村民商量着在六十二烈士墓地現有5畝地的基礎上,再拿出一些土地,在附近新建一座革命烈士紀念館,配建展覽室,以畫像、文字等形式介紹當年的戰鬥情形,講述相關歷史,同時在東南方向再建一所希望小學,讓後人牢記這份光榮,讓革命烈士安眠的地方成爲人們接受革命教育、傳揚革命精神、陶冶自身情操的聖地。

最後,郭如聚充滿期待地說,紀念館建成後,如果趙官寨也能建起這樣的場所,那麼,加上莘縣丈八的肖永智墓、冠縣城內魯西北地委舊址紀念館,四地將聯成一條線,成爲一個紅色文化的旅遊鏈條,對人們熟悉革命鬥爭史、繼承發揚革命前輩精神、教育下一代健康成長將大有裨益。

全媒體記者 張目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