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書講到了,英國各種礦產資源都很緊俏,特別是煤礦。挖出來的煤要運到各地去賣。比如供給各大礦山,他們也要用紐可門蒸汽機來抽水啊,當然也需要燒煤。當然很多的煤炭被賣到了倫敦。畢竟大城市對能源的需求非常大。

英國的煤炭出產在紐卡斯爾、南威爾士和英格蘭中部地區。這些地方的煤礦挖出來的煤要運到海邊上船,然後再運到別的地方去。可是到海邊還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只能靠陸路運輸。只能靠馬車來拉。那時候的路況,大家也能想象,都是泥土路面,一大車煤炭是很重的,在泥地裏走,非常的不方便。要怎麼樣才能提高效率呢?

現在我們都知道,硬地的摩擦力小,走起來輕快。假如都鋪上水泥路,那不就行了嘛。那年頭哪有那玩意兒啊。而且也不划算啊。要不說英國人能挖空心思呢。何必把整個地面都搞成硬的。車輪子能有多寬啊。只要車輪子底下是硬的不就行了嗎?

那麼好了,英國人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用木頭來搭建軌道。何必把整個地面都搞成硬化的,只要輪子底下是硬的就行。鋪設木頭軌道是比較合算的事兒。

軌道馬車

就在查理一世在位期間,英國一個叫做布蒙特的人搞出了英國第一條木頭軌道,就在紐卡斯爾的煤礦上。花了3萬鎊,錢可是花的不老少,但是收益很差,大筆的錢就這麼打了水漂。

木頭軌道這東西很容易山寨,別人照抄還不容易嗎!況且這個布蒙特也不是原創,1530年,德國人在開採煤礦的時候,就用過這招了。因此英國各個煤礦紛紛建立木質軌道系統。

當時專用的木質運煤車

但是大家都知道,運煤的車輛非常沉重,木頭軌道的耐用性非常差。時不時木頭就壓爛了。所以在木頭軌道旁邊往往放着備用材料,發現木頭不行了馬上換。這不耽誤事兒嘛。後來爲了提高耐用程度,搞了一層鐵皮包在木質軌道的外面。

到了1750年左右,出現了鐵輪子,木輪子太不耐用了。1767年~1776年之間,出現了生鐵鑄造的軌道。真正的鐵軌出現了。很快,鐵軌就蔓延到了英國大大小小的煤礦。

那時候的運煤車都是木頭的,用馬拉着走。即便是有了鐵軌,狀況仍然沒有改善。牲口這東西,人類鼓搗了幾千年了。一匹馬能拉多少貨物,大家心裏都有數。一匹馬,拉着一車煤,時速最高也就12公里左右。這還不包括路上堵車的情況。那年頭也堵車?一根軌道上來了兩輛車,方向還相反,這不就堵了嘛。那年頭不僅僅有堵車,還有碰瓷的和車匪路霸呢。運送貨物的馬車走到僻靜之處,說不定就蹦出來兩個打劫的:

IC、IP、IQ卡,通通告訴我密碼!

嗐!那年頭沒有這東西。車上裝的也就是黑乎乎的煤炭,他們連煤炭也打劫啊!是啊,這東西也很值錢的。

不過那年頭也有其他的路徑可走。幹啥非要走陸地呢?能不能咱們下河,沿着水路走呢?你別說,那時候英國人集資挖了不少的運河。都不太寬,一條平底船也就能裝25噸煤,有牲口拉縴。走起來又穩當又舒服。可惜,這條運河是收費的。你以爲人家投資挖運河是讓你白走的啊?你以爲人家是隋煬帝啊。要從此路過,留下買路財。

即便是你交了買路錢,也不一定能走。因爲碰上枯水期,運河水位太低,那就走不了了。假如碰上冬天結冰,運河也是沒法走的。沒辦法,陸地上雖然運的少,但是起碼還有保障。

所以,軌道馬車就像毛細血管一樣,逐漸深入到了各種各樣的礦場裏邊,所以啊,鐵路可比火車的出現早得多。在鐵路上用馬來拉貨也是老傳統了,不值得大驚小怪。我國正式運行的鐵路唐胥鐵路就是用馬拉,早就有火車頭了。爲什麼還用馬拉呢?那是因爲怕震壞了龍脈……

您仔細聽後文書您就知道了,英國人剛接觸火車的時候,表現不比大清老佛爺好多少。這是後文了,現在不劇透了。

在這幾十年裏面,紐可門的蒸汽機老老實實的在煤礦抽水。挖出來的煤一如既往的用軌道馬車來運輸。這樣的情況並沒有什麼改觀。各大工廠還是集中在水力資源豐富的河谷裏。乃至到了擁擠的程度。因爲他們還是一如既往地使用水力驅動紡織機械來運轉。

英國當時的紡織行業非常繁盛。1764年,英國的一個紡織工人回到家裏,他叫哈格里夫斯,開門的時候不小心踢翻了老婆的紡紗機。原先橫着的紗錠變成直立的了,但是仍然在轉。是啊,橫着轉豎着轉不都在轉嘛。但是哈格里夫斯靈光一閃,假如帶動一堆紗錠一起轉,那麼豈不是可以把紡紗效率翻倍嗎。哈格里夫斯說幹就幹,自己敲敲打打的搞出了一個新紡紗機,一次能紡8根線。效率一下提高了8倍。後來經過改進,一次能紡80根線。他給這臺機器起名字叫做“珍妮紡紗機”。據說是用妻子或者女兒的名字命名的。但是現在有人考證,他老婆根本就不叫珍妮,他閨女裏面也沒有一個叫珍妮的。天知道這個名字哈格里夫斯是怎麼想出來的。

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效率提高了很多倍。一般認爲,這是工業革命的開端。反正是個標誌性事件。哈格里夫斯大約到了1770年纔拿到專利。他是不是就可以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發家致富呢?夠嗆,剛剛走上正軌,他們家就被人暴打了一頓。

珍妮機實物模型

紡紗和織布工序上是上下游的關係,當時機械工人凱伊發明了飛梭技術,織布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但是織布的速度快了,棉紗就不夠用了。因此棉紗的價格就大大上漲。一家一戶紡紗的手工家庭作坊當然是喜笑顏開嘛,一個個心裏樂開了花。

但是,好景不長,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效率大大提高。織布機需要多少棉紗,都能足量供應,棉紗的價格開始大跳水。

於是哈格里夫斯就倒了血黴。一羣憤怒的男男女女衝進了哈格里夫斯家裏,把他們家幾個人統統暴打了一頓。他家裏的珍妮紡織機全都被搗毀了。還有人順手就把他家房子給點着了。最後他們家不得不搬家了事。反正在老家是待不下去了。

所以啊,技術革命與科學革命不一樣。科學革命更大程度上是思維方式的變化,是觀念的變化。但是技術革命往往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變化。往往涉及到上下游產業的配合。就拿紡紗和織布來講,僅僅發明了飛梭技術,紡紗機跟不上。那麼整個系統的效率仍然是受到限制的。反過來也是一樣。一個發明能夠迅速大規模的推廣應用,往往是因爲上下游恰好條件都已經準備好了。假如條件不滿足,那麼就很難推廣開。一個技術到底什麼時候成熟呢?周邊配套的技術什麼時候能跟上呢?這需要企業家的判斷,需要企業家有足夠豐富的知識,而且對最前沿的東西持續關注。一個人的腦袋瓜子總是有限的。彼此之間的交流可以大大促進知識的傳播。更容易促進新技術的推廣。

大約在1765年,一羣對科學技術有着濃厚興趣的人走到了一起,他們都聚集在工業重鎮伯明翰。伯明翰的鐵匠特別多。此地就是靠小五金起家的。後來越做越大,成了鋼鐵工業的重鎮。人口也從幾千人膨脹到了將近10萬人。

伊拉斯謨斯·達爾文是一位英國醫學家、詩人、發明家、植物學家與生理學家。在多門自然科學領域中有所貢獻,並且在詩作中融入了自然界的事物,以及早期的演化思想。他是達爾文-威治伍德家族成員,查爾斯·達爾文的祖父及法蘭西斯·高爾頓的外祖父。

這一羣人經常在一起高談闊論,他們對最新的科學技術都很感興趣。最開始的創建者是伊拉斯謨斯·達爾文約書亞·韋奇伍德。這二位後來結了親,他們家族互相聯姻。成爲了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家族,他們家族最出名的就是查爾斯達爾文,進化論的提出者,他是伊拉斯謨斯·達爾文的孫子。他娶了韋奇伍德家族的閨女,也是他的表妹爲妻。

韋奇伍德的塑像

韋奇伍德家也很了不起,他家是製作陶瓷的。因爲他從小得過天花,腿腳有殘疾。過去制瓷拉坯需要腳蹬轉輪,他的腿沒辦法去等腳蹬子。因此他最後轉向設計瓷器,他不參與制作。後來他娶了一位比較富有的妻子,有了第一桶金,開始自己創業生產陶瓷。他對質量要求極其嚴格,看見次品就用手杖敲碎。他也非常注重最新的科學技術,儘量把最新的科學技術用到陶瓷生產上。因此他們家的瓷器越做越好,最後得到皇后的青睞成了皇家專用詞器。俄羅斯的女王還專門訂購了一套,現在保存在聖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館。

韋奇伍德博物館的藏品,所謂的“綠蛙餐具”

他們這一夥人常常碰頭聚會,不過人數並不太多。陸陸續續有人加入,前後不超過14個。他們沒有正式的記錄,因此一切都模糊不清。本來就是大家碰頭閒聊嘛。這幫人就被從稱爲“月光社”,也有翻譯成“月光協會”的。我們這年頭也有月光族啊,不過那是指每個月工資全花光的人。那麼他們爲啥叫月光社呢?難道他們也是每個月工資都花光?這都哪兒跟哪兒啊!

主要是因爲,那時候英國還沒有路燈系統,一到晚上,大街上烏漆墨黑的。爲了大家行走方便,每次聚會時間定在了月圓之夜。有大月亮照明,省的黑燈瞎火的不好走路。

博爾頓家的宅子

這幫人往天上一看,今天月亮真圓,馬上穿戴整齊收拾停當,拎着柺棍帶上大禮帽就出門了。知道的是科學愛好者聚會,不知道還以爲是夜訪吸血鬼呢。他們聚會的地點就選在了實業家馬修·博爾頓的索霍會館,也就是他家的私宅。他家是開鋼鐵工廠的,家資鉅富,很有錢。而且他對新技術非常感興趣。

我們無從考證,到底是什麼時候,月光協會的活動多了一個年輕人的身影。此人的名字叫做詹姆斯·瓦特。他和馬修·博爾頓的黃金組合推開了蒸汽機的輝煌時代。

詹姆斯·瓦特,蒸汽機技術的重要改進者

說來話長,詹姆斯·瓦特1736年出生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附近,他父親是個小鎮的官員,擁有自己的船隻和造船作坊。因此我們可以想象,瓦特對這種機械加工技術的很熟悉的。畢竟從小就在廠裏玩兒嘛。他母親到是貴族家庭出身,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小時候的瓦特體弱多病,因此去學校的時間不多。都是他母親在家自己教孩子。瓦特從小就便顯出了超強的動手能力。

到了17歲的時候,瓦特已經是個毛頭小夥子了。他的母親不幸去世了。父親的生意也走了下坡路。瓦特到倫敦的一家儀器修理店給人打雜,當了好幾年的學徒。他後來回到蘇格蘭打算自己開業修理儀器。當時蘇格蘭還沒有儀器修理工。那時候你開業都需要向行業協會申請。你自己開業,那是不行的。大家看《葉問2》裏面,洪金寶演的那位武師,就是當地行業協會的大頭目。沒有他們首肯,你就別想開武館。當時各行各業都有行業協會。

那麼瓦特向哪個行業協會申請的呢?他向錘子公會申請的。聽着名字都像網遊裏邊的東西,怎麼還有錘子公會啊。人家說了,只要你用錘子幹活那就歸我們管。

這個協會也管得太寬了了點兒,加工製造行業,修理行業,哪個行業不用錘子啊?修理鐘錶弄不好也要小錘子敲敲打打的。瓦特學徒的年限不夠,人家規定必須學夠7年才能開業。

到了1757年,格拉斯哥大學給了瓦特一個機會,讓他在大學裏開了個儀器修理鋪。大學裏的儀器壞了,都找他修。瓦特算是走出了困境。生活算是穩定下來了,畢竟有了一份工作,還擁有了一個鋪子。

格拉斯哥大學

瓦特人緣不錯,跟很多教授都混熟了,人家儀器壞了都找他修嘛,開業4年之後,羅賓遜教授一看,瓦特手藝不錯,就開始指導他研究蒸汽機。

那個時候,瓦特根本沒見過蒸汽機,對於這東西倆眼一抹黑。因此他自己鼓搗了半天,也沒能搞出來。瓦特當然不死心,他努力收集一切跟蒸汽機相關的資料。

1763年,瓦特得知,格拉斯哥大學有一臺紐可門蒸汽機,但是機器壞了,已經送去倫敦修理了。瓦特非常興奮,因爲他從來沒有看到過能正常運行的蒸汽機。這臺紐可門蒸汽機雖然是壞的,總比自己鼓搗的強,因此他強烈要求把機器扛回來,自己修理。他這一修理不要緊,他差點兒把鼻子氣歪了,瓦特怎麼修理這臺蒸汽機,下回再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