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塑造健全人格

兒子爲什麼出國?

已經在墨爾本大學畢業的兒子,直到前幾年纔給我講起他選擇出國的緣由,原來他剛上初中的時候,遇到一位語文老師,經常對他“異想天開”的想法嗤之以鼻,甚至嚴加批判,直到最後,竟然爲了優秀率,把兒子的語文分數排除在班級成績之外。

兒子說,這件事雖然過去很多年了,但給他造成很大的心理傷害,也讓他對國內的教育體制產生了深深的抵制情緒。

聽完兒子的講述,我內心難以平靜。到底我們的教育是爲了什麼?爲了學而優則仕,還是求“黃金屋”和“顏如玉”?這是否與教育的終極目的相背離?

現在大家都提倡素質教育,在我看來所謂素質教育就是健全人格教育,我們經常討論這樣一則案例,在國外,我們會看到,馬路清潔工和大學教授一樣受人尊敬,他們各司其職,各自也特別享受工作的快樂。而在國內,大家都在拼命擠“獨木橋”,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不要輸在起跑線”的思想,孩子爲了分數上好大學把本該快樂的童年、少年都獻給了奧數、英語課外班。到頭來,孩子是成功了,可是眼裏只剩下“功利”二字,最終導致道德信仰缺失,各種社會亂象頻發,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教育的悲哀。

在我看來,孩子的成功並不一定是取得多大成就,而是人格健全,過一種快樂幸福的人生,這纔是最重要的。


教育的本質是塑造健全人格

讓孩子快樂學習

我出身於中醫世家,父親李濟仁爲首屆國家級“國醫大師”,母親張舜華爲國家非遺“張一貼”第十四代傳人,而我又作爲長子繼承了母親的衣鉢,成爲了“張一貼”的第 15 代傳人。

我小時候父母親並不強求我學醫,而是讓我們遵從自己的興趣。我和我弟妹的學習都是快樂的。父親在“破四舊”的時候收藏了很多珍貴文物,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字畫和一些線裝書,這讓我非常着迷。我從十一二歲就開始接觸《易經》,並深深被其吸引,父母親不僅不反對反而很支持,這在當時是需要勇氣的。後來,研究《易經》和《內經》,把國學和醫學結合起來,就成爲我畢生所求的事業。

兒子雖然是學理工科出身,但是卻有較深厚的國學功底。這主要來源於他小時候受國學的薰陶。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就給他講《易經》、太極圖,兒子很感興趣,幾歲就能背誦八卦、六十四卦圖。

當然我並沒有採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強制他學習國學經典,而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它在“玩中學”。我經常跟兒子玩“漢字遊戲”,我發現,中華漢字博大精深,但只要學會 540 個漢字(《說文解字》540 個部首),就可以通過組合拼裝掌握其餘漢字(《說文解字》9353 個漢字),這就是“說文解字”,特別好玩。

還有背誦古詩詞,在孩子眼裏,背誦是一件特別枯燥的事情,但是如果找到“讀”的樂趣,孩子就能快樂學習,我和他經常變換讀詩的方式,有時候我領讀他跟讀,有時我倆齊讀,我們還學習古人唱讀詩詞,在這樣的氛圍中,兒子的古文功底與日俱增。

我認爲,國學經典具有原創性、典範性、權威性、長效性。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以經典爲主要載體的,經典誦習是傳承國學的重要方式。因此要探索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大學後國學誦習的內容與方式,熟讀經典、感悟經典,提升人格修養。


教育的本質是塑造健全人格

尊重孩子的想法

作爲教育的實施者我們應意識到我們的教育對象不是大機器生產中標準統一的零件,而是有思想、有個性、可塑造的未成年人。像兒子中學時期的那位語文老師,顯然是扼殺孩子個性和創造性的“劊子手”。

兒子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回家告訴我說:“爸爸,我把班裏的所有職務都辭掉了。”我很驚訝,問他爲什麼,他告訴我:“有了這些,我並不快樂,這不是我追求的。”聽了兒子的話,我說,兒子我支持你。

兒子出國以後,告訴我說他有種“如魚得水”的感覺,老師對學生天馬行空的思想做法都給予尊重,並加以引導,兒子進步很快,剛上研究生,他已經能幫設計項目,並掙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我們家雖然是傳統家庭,但是家風頗爲民主開放。當年我報考大學的時候,父母並沒有要求我一定學醫傳承家業,相反,爲了實現當文學家的夢想,我報考了中文系。

小時候,母親對我們實行的是賞識教育,從來不會大聲訓斥,特別注意保護我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也把這一點延續到對兒子的教育上,如今,我和兒子相處就像朋友,我們經常會就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互通有無,也會給彼此意見。

一個人的最高境界是快樂、健康、智慧,加起來纔是幸福。我想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幫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能分辨真善美與假醜惡,爲了心中的夢想不斷奮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