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時代先聲 抒人民心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年·文學聚焦)——新中國70年報告文學發展發時代先聲 抒人民心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年·文學聚焦)——新中國70年報告文學發展發時代先聲 抒人民心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年·文學聚焦)——新中國70年報告文學發展發時代先聲 抒人民心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年·文學聚焦)——新中國70年報告文學發展發時代先聲 抒人民心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年·文學聚焦)——新中國70年報告文學發展發時代先聲 抒人民心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年·文學聚焦)——新中國70年報告文學發展發時代先聲 抒人民心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年·文學聚焦)——新中國70年報告文學發展發時代先聲 抒人民心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年·文學聚焦)——新中國70年報告文學發展

●《誰是最可愛的人》成爲新中國17年報告文學的優秀代表。

●1978年1月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發表,揭開了新時期報告文學的大幕。

●進入80年代,報告文學昂然崛起,蔚爲大觀,在全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報告文學的文體自足性、自立性由此確立。造就了報告文學創作的一個高潮。

●1992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轉折點,這場變革直接反映到報告文學的創作上來,也影響到文學整體的發展走向。

確名與興盛

報告文學是一種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中國特色的文體。新中國70年的報告文學,從大的段落上劃分,大致可以分爲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時期。而改革開放前30年的報告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新中國成立初17年。在這期間出現了描寫和反映新中國成立大典的林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司馬文森《新中國的十月》、華山的《英雄的十月》等作品。也有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作品,如巴金的《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還有反映大陸對臺灣當局軍事行動的劉白羽的《萬炮震金門》等。《誰是最可愛的人》描寫在抗美援朝中湧現的志願軍英雄形象,講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作家發自肺腑的感慨與抒情等引起了讀者深切的共鳴,它因此成爲新中國17年報告文學的優秀代表。

新中國17年報告文學另外一大創作題材是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和人民新生活、社會面貌的新變化、湧現的社會新人形象,包括李若冰的《柴達木手記》,王石、房樹民的《爲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魏鋼焰的《紅桃是怎麼開的?》,穆青、馮健、周原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西虹的《南京路上好八連》,黃宗英的《小丫扛大旗》等。

50年代中期,受蘇聯“干預生活”特寫的創作思潮影響,中國也出現了一批干預生活的批評性紀實作品,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也奠定了八九十年代以後風起雲湧的社會問題報告的基石。

文學是時代的先行者,這個特徵在新時期體現得尤爲明顯。1978年1月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發表,揭開了新時期報告文學的大幕。徐遲的創作融盎然的詩意與深刻的思考於一體,站在時代的前列,呼籲科學的春天,呼籲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新的時代到來。《哥德巴赫猜想》因此成爲了新時期文學的一隻報春燕。

與新時期文壇的文學浪潮同向而行,報告文學也湧現出一批刻畫時代先鋒、反映時代先聲的優秀作品,譬如柯巖塑造有膽有識的《船長》、理由描寫中國擊劍運動員欒菊傑故事的《揚眉劍出鞘》,魯光深情讚美女排精神的《中國姑娘》,陳祖芬刻畫內燃機工程師王運豐形象的《祖國高於一切》等。

進入80年代,報告文學昂然崛起,蔚爲大觀,在全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報告文學的文體自足性、自立性由此確立。一大批優秀的新聞記者,詩人,散文和小說作家紛紛轉向報告文學創作,由此造就了報告文學創作的一個高潮。

在此階段,報告文學最受社會關注的題材主要是聚焦社會熱點、焦點、癥結點的問題報告。出現了喬邁的《三門李軼聞》,涵逸聚焦獨生子女問題的《中國的“小皇帝”》,胡平、張勝友反映出國潮紀實的《世界大串連》,徐剛表現告別伐木時代、拒絕亂砍濫伐森林主題的《伐木者,醒來!》。還有體育報告如趙瑜的《兵敗漢城》《強國夢》,賈魯生的親歷記《丐幫漂流記》,陳桂棣反映生態危機的《淮河的警告》等。這些作品都帶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注重百姓關切的社會熱門話題,題材新穎生動。每部作品發表之後幾乎都產生了轟動性的社會效果。

改革報告和反映時代主旋律的作品亦相當壯觀。包括張鍥反映河南大地上的改革熱潮的《熱流》,袁厚春描寫軍隊改革的《百萬大裁軍》,程樹榛的《勵精圖治》,李延國的《中國農民大趨勢》,麥天樞的《西部在移民》,盧躍剛的《長江三峽,中國的史詩》,王宏甲的《無極之路》,楊守松的《崑山之路》等。這些作品關注中國正在發生着的劇烈的變化,特別是人民生活工作狀態和發展趨勢的變化,表現變革圖存求發展的鮮明主題。

轉折與新機

1992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由此揭開了由市場主導的最重大的一場經濟社會的變革。這場變革直接反映到報告文學的創作上來,也影響到文學整體的發展走向。

1992年至今的報告文學創作如果從題材上觀察,大致可分爲時代主旋律、社會問題報告、歷史紀實、人物傳記等四大類型。

在反映時代主旋律報告文學方面,有一部分作品是描寫與時代發展主題相關的時政報告,譬如90年代發表的邢軍紀、曹巖《商戰在鄭州》,黃傳會的《希望工程紀實》,直到21世紀初何建明的《國家行動》《國家——2011·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那山那水》《浦東史詩》,王宏甲的《智慧風暴》《中國新教育風暴》一直到《塘約道路》《中國天眼——南仁東傳》,呂雷、趙洪描寫廣東改革開放成就的《國運——南方記事》,蔣巍講述中國高鐵事業發展的《閃着淚光的事業》,肖亦農反映沙漠治理成就的《毛烏素綠色傳奇》,紀紅建描寫脫貧攻堅總決戰的《鄉村國是》。

還有一大部分是關於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重大工程的文學報告。譬如李鳴生的“航天七部曲”包括《走出地球村》《飛向太空港》《千古一夢》《發射將軍》等以及《中國863》,徐劍描寫青藏鐵路的《東方哈達》,講述火箭軍前世今生的《大國重器》,梅潔記錄南水北調的《大江北去》。許晨的《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和陳新的《探海蛟龍》都是關於蛟龍號探海的生動紀實。反映港珠澳大橋建設情況的則有長江的《天開海嶽》,曾平標的《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這些時政報告都緊扣社會變革的主旋律,具有突出的史志特徵。

在社會問題報告方面,報告文學作家更多地關注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聚焦教育、醫療、就業、生態環保、反腐敗、道德建設、農民工、留守羣體等社會熱點、難點、疑點、焦點、重點問題,主動回應羣衆關切和百姓期待。如何建明反映亂採濫挖國家礦產資源的《共和國告急》,反映貧困大學生生存窘境的《落淚是金》,描寫“黑色七月”的《中國高考報告》,反映天津大爆炸事件的《爆炸現場》。楊黎光的《沒有家園的靈魂》聚焦貪污腐敗現象,探析腐敗的危害和根源,《瘟疫,人類的影子——非典溯源》探究瘟疫同人類如影隨形的關係。趙瑜揭祕式的《馬家軍調查》,一合揭示腐敗、反思腐敗人物兩面性的《紅與黑》,梅潔反映西部女性生存狀況的《西部的傾訴》,廣州第一人民醫院護士長張積慧所寫的《護士長日記——寫在抗擊非典的日子裏》等都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曲蘭較早關注老年人生存狀態,寫出了《老年悲歌》,後來還出現了一些關注留守空巢老人的作品,如彭曉玲的《空巢》、弋舟的《我在這世上太孤獨》等。在反映醫療腐敗方面,朱曉軍的《天使在作戰》《一家瘋狂醫院的最後瘋狂》等作品相當深刻。李鳴生的《震中在人心》則是對汶川大地震的一次深入反思,揭示出世道人心和精神道德重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樣旨在鍼砭社會人心的作品還包括趙德發的《白老虎——中國大蒜行業內幕揭祕》,白描的《祕境——中國玉器市場見聞錄》。黃傳會的《我的課桌在哪裏?》反映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困境,《中國新生代農民工》描寫新一代進城農民工新的生機和發展走向。阮梅的《世紀之痛》、方格子的《留守女人》關注留守孩子、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態。楊曉升的《只有1個孩子》較早對獨生子女國策提出殷切反思。

歷史紀實方面,如金輝的《慟問蒼冥》,郭曉曄的《東方大審判》,張建偉的《溫故戊戌年》是對抗日戰爭、戰後審判、戊戌政變等歷史事件的重述。王樹增的“戰爭三部曲”《朝鮮戰爭》《解放戰爭》《抗日戰爭》聚焦歷史上的三次重大戰爭事件,運用豐富翔實的國家檔案資料,披露了許多鮮爲人知的歷史內幕,力圖揭示歷史的真相。趙瑜《尋找巴金的黛莉》通過7封舊書信挖掘巴金和一個少女之間的友情和交往,刻畫了一位普通少女的成長曆程。鄧賢的《中國知青夢》對知青一代的歷史進行梳理和記錄。何建明的《忠誠與背叛》則對紅巖故事作了重新書寫,揭示出信仰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南京大屠殺全紀實》運用了中國、日本、美國、德國等的歷史文獻,力圖還原大屠殺的真正面目。餘豔的《板倉絕唱》通過楊開慧遺留下來的書信還原她對毛澤東的愛情,動人心絃。

人物傳記方面,有些是對於時代精英、英雄楷模的刻畫和塑造。如何建明的《根本利益》《山神》,李春雷的《木棉花開》《朋友》。張雅文的自敘傳《生命的吶喊》給人以勵志和鼓舞。黨益民的《守望天山》講述數十年守護戰友墓地感動中國人物陳俊貴的故事。李青松的《一種精神》描寫一個“傾家蕩產”種樹不已的企業家,陳啓文的《袁隆平的世界》刻畫“雜交水稻之父”的鮮明形象。張子影的《試飛英雄》勾勒了一羣試飛員的英勇形象。近年來還湧現出了一大批描寫全國道德模範、感動中國人物的報告文學,譬如黃傳會追述羅陽生平事蹟的《國家的兒子》,李春雷描寫新時代的雷鋒郭明義的《幸福是什麼》,李朝全講述盲人穆孟傑創辦特教學校的《夢想照亮生活》等。

(作者爲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