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诺亚财富旗下歌斐资产管理的基金,在为承兴国际控股相关的第三方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中,涉及本金总额约34亿元人民币。诺亚财富在公告中称,旗下歌斐资产的信贷基金为承兴国际控股(Camsing International Holding Limited)相关第三方公司提供供应链融资,总金额为34亿元人民币。

受董事会主席被抓消息影响,7月8日,港股承兴国际控股遭遇洗仓式暴跌;因旗下歌斐资产踩雷承兴国际控股提供融资34亿元,不幸“踩雷”的诺亚财富,在周一美股开盘后,股价一度跌逾22%。

“罗静被拘”事件继续发酵,诺亚财富回应“踩雷”

承兴国际集团董事会主席罗静

近日,“罗静被拘”事件继续发酵,7月5日,A股上市公司博信股份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兼董事长罗静女士,董事兼财务总监姜绍阳先生分别于2019年6月20日、2019年6月25日被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刑事拘留,相关事项尚待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

同日,港股承兴国际也发布了类似的公告。据相关资料,罗静的承兴国际于1996年在香港成立并设立亚洲总部,系百事、宝洁中国供应商,还是NOKIA中国区合作伙伴。2006年,广州承兴营销管理有限公司(“广州承兴”)成立。

罗静,现为中国香港籍,出生于1971年,她拥有香港科技大学MBA学位,曾连续入选2017年、2018年商界木兰精英30强;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分别是港股“承兴国际”、A股“博信股份”、以及在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CamsingHealthcare(BAC)。

有报道称,罗静被拘,主因是超34亿元供应链贷款爆雷。有媒体报道称,罗静以大量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质押,发行信托产品融资,但目前资金链断裂,被金融机构以经济诈骗案报案抓捕。

诺亚财富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汪静波

诺亚财富旗下歌斐资产管理的基金,在为承兴国际控股相关的第三方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中,涉及本金总额约34亿元人民币。7月8日晚,诺亚财富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汪静波发布内部信称:“我们有一个核心企业的系列基金,基金的投资标的,主要是向承兴国际相关方(简称“承兴”)就其与北京京东(美股JD)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之间的应收账款债权提供供应链融资,承兴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因涉嫌欺诈日前被中国警方采取刑事拘留措施。”

汪静波在公开信表示,“歌斐资产在该基金存续管理中,已经提前采取各项法律措施,保障基金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作为基金管理人,歌斐资产将继续切实履行管理人职责。”另外,汪静波称,“因为承兴公司涉嫌刑事欺诈,案子尚在侦查中,很多信息我们并不是完全清晰,可能现在也不是沟通的最佳时间,但是因为诺亚是一个几乎透明的公司,没有秘密,所以我们这里做一个完全透明,100%现状的沟通和同步。”

汪静波在公开信中坦承,“目前与承兴相关的基金,确实发生了风险,歌斐作为管理人,在发现风险因素的第一时间,就采取最快的行动,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歌斐资产管理也在7月8日发布了一份《关于对承兴国际控股股份质押情况的说明》。

歌斐资产CEO殷哲

简略梳理一下诺亚财富和歌斐资产的公告及“说明”,大致有这么几处要点:

(1)诺亚财富不是美女董事长罗静旗下“承兴国际控股”的股东,上述该等行为不是股权转让而是股权质押。

(2)本次质押的质权人诺亚财富旗下歌斐资产,代表“创世核心企业系列私募基金”以及诺亚融资租赁公司此前签署了承兴国际控股的《股权质押合同》。

(3)为什么炒股软件显示诺亚财富是股东?“说明”中提及,这是根据港股的披露要求,会向上穿透到实际控制人,所以歌斐资产的上层股东以及实控人汪静波均予以一并披露了。

另外,歌斐资产借给了罗静多少钱做股权质押呢?

诺亚财富在公告中称,旗下歌斐资产的信贷基金为承兴国际控股(Camsing International Holding Limited)相关第三方公司提供供应链融资,总金额为34亿元人民币。

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第一季度,歌斐管理基金总额为 1711 亿元,产品数量共计800余支。诺亚财富还声明指出:“没有资金池,没有期限错配,旗下所有产品均由第三方合格金融机构进行托管,资产与相应资金均依基金契约进行投资管理,保持独立运作,风险不会传导到其它产品上;在发现该项目风险因素后,我们立即启动了对存续期内其它产品的深度排查,截至目前并未发现同类问题。”

顺带一提,7月8日,港股承兴国际闪崩,开盘曾跌超40%,盘中跌幅最大为90%,最终收跌80.39%,其股价不足1港元。

私人财富管理市场人傻钱多?分散风险尤为重要!

诺亚财富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汪静波

当下,如何寻找到财富增长的新方向和新动力,是很多高净资产人群十分烧脑的事。

“投资和人生其实是一个道理,就像滚雪球,坡要恰当长。做有长期价值的事,而不是看着短期利益。”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曾表示,做VC/PE投资,特别是优秀创业公司的VC/PE投资,就是一个滚雪球的事业。

早在2007年,诺亚财富就率先开展VC/PE业务,汪静波曾引用“摩尔定律”说,正确的创新在进入的时候都是比较简陋、粗放,但是时间会形成一个拐点。

爆雷天天有,最近特别多!也许,诺亚财富和汪静波也未曾料及,一个上市公司美女董事长、“商界女木兰”被刑拘,竟然会引发连环炸。而且爆的不仅是罗静她自己的公司,连诺亚财富、云南信托和湘财证券等也会被卷入。

事实上,就在一个多月之前,国际著名投行JP摩根曾将诺亚财富的评级,由“中性”调升为“买入”。汪静波执掌的诺亚控股,起源于 2003 年,是中国独立财富管理行业优秀的参与者,公司以“诺亚财富”为品牌,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旗下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业务发展相关金融牌照与资格。目前,诺亚的服务主要有三大部分,分别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全球开放产品平台。

歌斐资产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事实上,歌斐资产不幸踩雷并非第一次。

2017年3月24日,在一天之内,在港上市的辉山乳业的股票,曾出现断崖式大跌。这一跌,不仅跌去前辽宁首富杨凯数百亿身家,紧接着就是“财务造假、挪用资金”质疑,然后是高管失联、兑付危机……多米诺骨牌接连地一张张倒下。

而在当时,歌斐资产曾向香港法院提出冻结辉山乳业相关方资产的要求,但被香港法院拒绝。庆幸的是,上海法院同意诺亚财富子公司歌斐资产的申请,裁定冻结辉山乳业及相关方共计5.46亿元的资产,六家公司股权被限制出售。

不过,对于深陷辉山困局的诺亚旗下歌斐资产来说,辉山乳业资不抵债,陷入风险的债务达百亿元以上,楼塌了,就很难救起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黑天鹅事件频发的2016年,当许多人在讨论怎么应对或者规避黑天鹅的影响时,当时的歌斐资产私募股权投资合伙人张旭廷曾放话:“我们不惧怕黑天鹅,因为我们就是天鹅湖。”

当时,《中国经营报》记者查阅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发现,歌斐资产涉及辉山乳业债务危机的产品有两只,即歌斐创世优选一号投资基金和歌斐创世优选二号投资基金。两只资管产品濒危,如何回应投资者权益,诺亚财富方面却“沉默”了:“公司的官方新闻发言人正在国外,对于此事情不便作出回应。”

汪静波

有预测称,至2020年,中国私人财富管理市场将达到220多万亿元的规模。在这个典型的利基市场里,谁也不想与这场盛宴擦肩而过。除了传统银行外,近年来,各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纷纷地冒出来,连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也对外宣称开展这方面的业务,涌入这一行业;其中,很多传统金融行业人士更是转行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

在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需求日趋旺盛之时,但机构服务无序化的问题仍是相当突出。

比如,不少机构挂着“家族办公室”名号,照道理应把它看作家族财富管理机构,可他们提供的服务,却是“老酒装新瓶”,与之前的一些投资管理业务并无两样。

又比如,当越来越多机构涌入第三方财富管理这一行业,从业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也是一个大问题。市场上没有一个具有公信力的评价基准,那些机构雇佣的员工,哪些算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哪些所谓的“专家”,是真正专业行家而非“砖家”,没有一个标准。

此外,监管更是一个大问题。国内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和运作制度,加上与行业相关的组织体系改革滞后,形成了多头管理却最终没有一头的尴尬局面。一二年来,各色理财产品持续的刚性兑付、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上P2P、众筹等跑路潮频发,除了金融征信环节存在严重缺失外,更与相关金融监管的严重滞后有关。

诺亚首席研究官夏春博士讲解《2019高端财富白皮书》

“谁能解决全球财富问题,那这个人可得诺贝尔奖!”这是台湾财经趋势大师谢金河说的,他还指出,当下全球财富已是极端化,“一群还塞不满高尔夫球车的富人,却拥有全世界一半的财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财富管理本身也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性。

据《新京报》最新消息,京东方面目前已报案,并称承兴国际涉嫌伪造与京东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合同。假如京东方面的说法属实,那说明诺亚财富方面在确权方面工作做得很不到位。

诺亚的诞生,恰逢中国财富管理业务市场需求的爆发期,创立伊始增长就极为迅速,但诺亚的模式本身也存在一些重大的弊端;故此,女掌门人汪静波多年来一直力推公司转型。

歌斐资产的收入,是诺亚财富收入的主要部分。那之前存在什么弊端呢?诺亚财富早期的主营业务,事实上就是一个金融产品的销售商和渠道商,由于金融产品的特性,这种模式最终是一条死胡同。

所谓第三方财富管理,前面标有三个字——“第三方”,什么意思?我想,这就是说你除了自己专业外,还必须具备客观、独立。假如一味“收谁的钱,就听谁的话”,那还算作什么“第三方”?

当下,国内所有的财富管理公司的收费结构,几乎都是来自于金融产品商的销售佣金以及绩效的提成。而这种盈利模式,其实就不可能让第三方财富机构做到独立性。

诺亚控股集团总裁赵义

客观地说,在中国私人财富管理市场上,“诺亚财富”还算得上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可也数次不幸“踩雷”,更不用说那些不规范的第三方机构了。

据不完全统计,大资管时代下,国内打着第三方财富管理旗号的机构,数量超万家。有的几个人通过私人关系,拿到一点投资项目,就敢成立一家公司,敢对外宣称自己是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如此“鱼目混珠”式野蛮生长,品质良莠不齐、规模大小各异,免不了造成市场乱象丛生。大家一味想着怎样迅速扩张规模,抢占市场,这是一种赚快钱的心态。

赚快钱成风,结果就是大家经常爱玩那种危险的资本游戏,把回归“代客”这一信托关系的本质,抛掷到“九霄云外”。

与历史久长的欧洲、美国等境外财富管理先进模式相比,中国内地的第三方财富管理,仅发展十多年,彼此的差距还是不小。后来者居上,“弯道超车”是可以的,不过,在精耕大财富管理时代,一定要把风险控制永远地摆在第一位、口碑第二,效益才是第三。如果没有风险管控,都是空谈!

鸡蛋不要装在一个篮子里!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走到了周期的末端,而市场仍处于一个信任周期的末梢,爆雷的还会有。对于高净资产人群来说,规避系统性风险,最好的投资策略就是分散风险。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