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過,在韓國實際推出商用 5G 之前,政府官員們拒絕了 SK Telecom 最初的 5G 無限流量套餐計劃,稱該計劃收費過高,僅針對耗用 " 海量數據 " 的用戶,而且還會 " 限制消費者的選擇權 "。此前許多手機產商宣佈即將發佈 5G 終端設備,但對於 5G 套餐,儘管有消息稱已有 5G 套餐推出,但雷鋒網瞭解到,目前,我國三大運營商還未確定通用的 5G 套餐。

近年來,5G 熱度一直持續不斷,到了 2019 年,國內外移動運營商紛紛加快 5G 網絡部署的腳步,5G 更是從之前虛無縹緲的概念,開始向商用落地轉型。縱觀全球 5G 發展,目前至少有 87 個國家和地區總計 211 家移動運營商正在投資5G,其中 15 家已商用;除了 5G 商用運營商的隊伍在不斷壯大,一系列 5G 套餐和資費也新鮮出爐。

不過,對於國內的三大運營商來說,5G 套餐該如何收費還是一個未知數。

各種各樣的 " 假 5G" 套餐

在關於 5G 商用落地的衆多問題中,其中有一個是消費者普遍關心的,即 5G 套餐的資費問題。畢竟,消費者使用上了 5G 設備和 5G 套餐,5G 商用纔算是真正 " 落了地 "。

早在 2018 年 6 月,芬蘭運營商 Elisa 就在官網上宣佈推出世界上第一個 5G 套餐—— Elisa 的 5G 網絡可以在北歐和波羅的海國家無限制地漫遊使用,語音、文字、多媒體信息等數據都被包含在套餐內;第一年,月租爲 39.9 歐元(約合人民幣 310 元),之後會上漲到每月 49.9 歐元(約合人民幣 387 元);區域內沒有最高限量,也沒有達量降速。

不過,雷鋒網瞭解到,Elisa 提供的是 600Mbit/s 下載速率,而且沒有兼容的 5G 終端可用,也就是說,當時用戶並不能使用真正的 5G 網絡。用戶對網絡的感知只有網絡速率,而沒有背後的網絡制式。

在 2018 年年底,美國移動運營商 AT&T 宣佈推出 5G 網絡服務 "5G E";爲了順利連接該網絡,用戶需要提前購置一款售價爲 499 美元(約 3440 元人民幣)的專用移動熱點路由器;除此之外,每個月還需要額外交 70 美元(約 480 元人民幣)的套餐費用。

幾乎同時,AT&T 的競爭對手 Verison 也在美國多個城市開展了 5G 網絡服務 "5G Home":Verizon 老客戶每月需要交 50 美元,新客戶每個月交 70 美元;對於第一批註冊該服務的會員,Verizon 將免費安裝路由器並贈送三個月的免費服務。

雖然,美國移動運營商在 5G 競賽中爭先恐後,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無論是 AT&T 還是 Verizon 推出的服務套餐,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 5G 套餐。

外國移動運營商 5G 套餐的應用

我國 5G 套餐究竟該如何收費?每個月要幾百元嗎?

對比美國運營商之間的激烈競爭,韓國運營商之間比較和諧——在韓國科技與信息工程部的協調下,韓國三大運營商 SK Telecom、KT 和 LG Uplus 不僅共同分擔了 5G 基礎網絡建設的前期成本(約 65 億元人民幣),還統一了運營時間表,以 " 避免過度競爭 "。

不過,在韓國實際推出商用 5G 之前,政府官員們拒絕了 SK Telecom 最初的 5G 無限流量套餐計劃,稱該計劃收費過高,僅針對耗用 " 海量數據 " 的用戶,而且還會 " 限制消費者的選擇權 "。在今年 4 月三星 Galaxy S10 5G 發佈之前,韓國政府也就 5G 流量套餐是否支持無限流量、價格是否合理等問題表明了立場——不支持無限流量計劃,但要求運營商限制收費標準。

最終,SK Telecom 的 5G 套餐分檔計劃得到批准:最低檔 8GB 流量套餐 5.5 萬韓元(約人民幣 325 元 ) 、150GB 流量套餐 7.5 萬韓元(約合人民幣 444 元)、200GB 流量套餐 9.5 萬韓元(約人民幣 562 元)、300GB 流量套餐 12.5 萬韓元(約人民幣 739 元 ) 。

LG Uplus 推出的 5G 套餐分檔模式和預計定價與 SK Telecom 相仿。也就是說,韓國 5G 套餐的費用起步價爲 5.5 萬韓元(約 325 元人民幣)。

近日,德國也推出了兩種 5G 套餐供用戶選擇。但不同的是,德國運營商以與其他設備捆綁的形式來提供 5G 服務:

捆綁三星 Galaxy S10 5G 手機,售價約 900 歐元,套餐內購買可以優惠 100 歐元,即 800 歐元(約人民幣 6200 元)。這種套餐對應的 5G 資費是,每月 85 歐元(約 659 元人民幣),除了電話、短信包月之外,還有無限流量,其中上行速率 100Mbps;

捆綁 HTC 5G Hub(類似路由器,接入 5G 網絡後,可爲更多設備提供高網速),售價 556 歐元(約 4308 元人民幣)。而這種套餐每月收費 75 歐元(約 581 元人民幣),套餐流量、電話、短信全部無限量,不過上行速率是 50Mbps。

專家:5G 收費需有新生態

不同於部分國外運營商,我國在 5G 套餐方面纔剛剛起步。此前許多手機產商宣佈即將發佈 5G 終端設備,但對於 5G 套餐,儘管有消息稱已有 5G 套餐推出,但雷鋒網瞭解到,目前,我國三大運營商還未確定通用的 5G 套餐。

對用戶來說,5G 時代的到來是值得期待的,但對於運營商,面臨的可能是一個瓶頸期。隨着工信部發放了 5G 的商用牌牌照,三大運營商也開始加大 5G 投資力度,但是,儘管帶寬增長,用戶卻已經不會再增長,手機滲透率已經接近 100%,因此,運營商的收益變得十分有限。

不過,根據中國信通院發佈的報告顯示,預計 2020~2025 年期間,我國 5G 商用將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 10.6 萬億元,直接創造經濟增加值 3.3 萬億元,間接帶動經濟總產出約 24.8 萬億元,間接帶動的經濟增加值達 8.4 萬億元。

面對 5G 這塊大蛋糕,如何挖掘它的價值,對運營商來說,顯得至關重要。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呂廷傑指出,如果運營商能夠對不同行業,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就會催生一個新生態,這將成爲 5G 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盈利點。

另外,他還表示,減輕日後在 5G 時代流量經營方面的壓力,運營商必須聚焦個性化服務、聚焦垂直行業,方能打開 5G 商用的新局面。

我國 5G 套餐究竟該如何收費?每個月要幾百元嗎?

早在今年 3 月份的中國(深圳)IT 領袖峯會上,就有相關 IT 領袖對 5G 收費提出了建議。在峯會上,達闥科技創始人,前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認爲問題的關鍵在於互聯網:運營商賣帶寬,互聯網喫流量。流量會越來越增加,但是帶寬增加了,速度卻沒增加。

對此,他認爲,在 5G 時代,運營商要改變商業模式,從帶寬銷售變成收入分成,這會給運營商帶來很大的發展機會。

關於黃曉慶對運營商分成模式的思考,華爲消費者業務首席執行官餘承東表示贊成,同時,他還建議,不同等級的時延應該收費不一樣,如 2 毫秒時延和 100 毫秒時延收費要有所不同。

此外,浩鯨科技中國 CTO 鍾健松從其它角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爲,5G 的超帶寬、低時延、高密度的網絡特性給各行各業帶來美妙的業務前景,但需要實現兩大突破才能使其價值最大化,2C 市場需突破單一流量售賣模式,破局剪刀差;2B 市場則需突破傳統 ICT 項目模式,樹立差異化核心價值。

國內三大移動運營商有話說

其實,對於 5G 套餐的推出,儘管許多相關專家提出了各自的建議,但最終, 5G 套餐以何種形式面世,主要的着眼點依然是國內三大運營商。

中國移動表示,5G 時代,中國移動將改變 4G 主要以流量單一量綱計費的模式,提供多量綱、多維度、多模式的計費,從而推動 5G 在方方面面實現更廣範圍、更多領域的應用,實現 5G 更大的價值。

中國電信稱,5G 發展要高度重視用戶體驗,套餐辦理要方便。5G 套餐將有別於 4G。5G 套餐將依據不同的應用場景、不同的用戶需求提供多量綱、多層次的計費模式,這些套餐目前正在設計中。

中國聯通初步計劃,面對消費者市場,5G 收費模式與 4G 產品既有承接又有創新,流量是其中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會根據 5G 業務的技術特點研究新的計費模式。政企客戶市場,5G 服務結合網絡的建設將更個性化和場景化,預計會根據客戶需求,一客一策,推出基於場景的多元化收費模式。

對於 5G 套餐資費模式上,我國三大運營商的思路基本一致。在價格上,三大運營商也保證 5G 的資費單價計算低於 4G。至於何時推出 5G 套餐,三家運營商均未給出具體的時間。

雷鋒網小結

5G 資費以及套餐模式不僅影響着個人用戶的使用感受,更關於着運營商未來的發展。從國外運營商的 5G 套餐,以及國內專家的建議來看,因地制宜、創新收費模式便顯得十分重要。

對運營商來說,5G 的到來,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當然,對於用戶來說,5G 在套餐價格上自然是越便宜越好,但同時也保證 5G 網絡的覆蓋面和穩定性——某種意義上,5G 商用所面臨的問題,本質上還是運營商與用戶之間的利益平衡問題,這也是我國三大運營商在 5G 商用過程中要謹慎推進的原因之一。

【來源:雷鋒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