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是汪峯的巡迴演唱會還是《鄧麗君·傳奇》演唱會,都邀請了頂尖的製作團隊操刀舞臺特效,但對現在的市場而言,頂尖團隊還是少數,尚未完善的技術依舊是“沉浸式”舞臺需要攻克的難題。而在從業人士看來,“沉浸式”演唱會想要呈現好的演出效果,給予觀衆“包圍感”的舞臺體驗十分重要。

“沉浸式”舞臺搬上演唱會有戲嗎

2019張藝興大航海巡迴演唱會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據悉,此次巡迴演唱會在開始前就打出了“沉浸式”舞臺的宣傳,但在實際演出中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演出結束後也有觀衆對此次的舞臺效果發出質疑。實際上,“沉浸式”演出起源於英國戲劇,直到近十年,“沉浸式”舞臺的概念才被引入到演唱會行業。又因受限於技術,很容易陷入“概念大於實際效果”的尷尬局面。而高投資與票價難以平衡等問題同樣限制着舞臺效果。在從業者看來,“沉浸式”演唱會在國內的市場還並不成熟,要想常態化、普及化發展,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褒貶不一

公開資料顯示,“沉浸式”這一概念起源於英國的“沉浸式戲劇”。它打破了表演者在舞臺上、觀衆在舞臺下觀看的觀演方式,採取了互動式的體驗,演員會在不同的空間裏移動,觀衆可以自由地在表演場地中選擇自己想去的地方和追隨的角色,劇情和視角則會因爲自己的選擇決定而有所不同。

而近幾年,國內提出“沉浸式”這一概念的演唱會多依賴大量的投資,用科技打造令觀衆深陷其中的舞臺。此次2019張藝興巡迴演唱會以“沉浸式”舞臺爲宣傳重點,在正式開始之前就吸引了無數目光。樂評人王洋表示,“沉浸式演唱會聽起來比較新穎,國內一般戲劇或者劇場用的比較多。我之前體驗過一次,特別震撼,是需要觀衆全程高配合完成的。你可以是陌路人跟着主流感受故事,也可以變成裏面的配角體驗全程。我比較好奇演唱會怎麼做成沉浸式,聽着就很費錢。”

但演唱會過後,觀衆對此次舞臺效果的評價卻褒貶不一。觀衆楊丹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這次舞臺的確給他們帶來了視聽盛宴。“現場氛圍特別嗨,舞臺效果很震撼,燈光、舞美配合的也很好,舞臺雖然不太大但也不影響效果。我不知道‘沉浸式’舞臺的具體標準是什麼,不過我挺投入的。”與此同時也有人指出,與“沉浸式”演唱會相比,這更像是一場包裝精美的主題演唱會。觀衆李佳認爲,“我印象中的‘沉浸式’應該要四面臺或者加幾個伸展臺,拉近粉絲與歌手的距離。現在這舞臺還是和觀衆完全分離的,演出效果很震撼,主題也很明確,但我感覺跟普通的演唱會沒什麼區別。”

技術壁壘

而在從業人士看來,“沉浸式”演唱會想要呈現好的演出效果,給予觀衆“包圍感”的舞臺體驗十分重要。要想達到這一標準,技術運用則是一個重大挑戰。

據悉,2018年汪峯“就這樣”全國巡迴演唱會曾經嘗試打造過“沉浸式”舞臺。該演唱會運用了追蹤交互技術,將樂手與地屏的積水畫面實時呼應,PGM、冰屏、地屏、三個載體共同搭建舞臺構圖,並使用裸眼3D的方式模擬地裂塌陷。同時,演唱會的四面臺最大程度拉近了歌手與觀衆的距離。同樣在2018年,《鄧麗君·傳奇》演唱會也宣傳稱,要爲觀衆營造360度“超沉浸式”體驗。經瞭解,該演唱會使用環繞式佈景,將觀衆置身於舞臺中央,與歌手“零距離”互動。公開資料顯示,這場演唱會投資上千萬美元,而爲這場演唱會製作舞臺的公司,也曾爲《泰坦尼克號》、《速度與激情8》、《頭號玩家》等電影製作過視覺特效。

無論是汪峯的巡迴演唱會還是《鄧麗君·傳奇》演唱會,都邀請了頂尖的製作團隊操刀舞臺特效,但對現在的市場而言,頂尖團隊還是少數,尚未完善的技術依舊是“沉浸式”舞臺需要攻克的難題。以“沉浸式”演唱會中最常見的全息投影技術爲例,如今多數的全息技術都是將全息膜進行45°傾斜,通過底部或者頂部裝置進行投影,在一塊或者幾塊全息膜上折射。這樣能使觀看效果更加逼真,也可以在更大的角度觀看到全息效果。但這種技術還是具有瑕疵,投影區塊必須要求暗光,一旦有白光干擾就會失真。並且模擬效果不夠逼真,依舊存在色彩和像素上的問題。

仍待培育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沉浸式”演唱會需要的裸眼3D技術、全息投影技術、追蹤交互技術等技術手段如今經常作爲某個環節的亮點出現在演唱會舞臺上。如果想要打造“沉浸式”的舞臺效果,就需要這些技術在舞臺上同時出現,並且全程運用。這就意味着,相關製作人員需要花費更多精力使製作出的場景與現場環境相融合,不僅工作量會幾何式上漲,投資需求也會大幅增加。而對現在的演唱會市場來說,這種演出很難收回成本。

“舞臺設計、特效製作、場館選擇、歌手的配合還有票價設置等等都是問題。”王洋表示,“單就舞臺本身來說,‘沉浸式’演出最好要延展性的舞臺,就這一點就已經淘汰掉許多場館了。而且現在要準備一場這種類型的演唱會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光靠票價很難賺回來。可能會有人願意挑戰這種演出類型,不過要普及還需要時間。”

而隨着舞臺科技的逐步發展成熟,在未來,用科技打造帶有沉浸感的演唱會極有可能成爲主流。2018年在上海召開的舞臺設備技術研討會上就有專家指出,目前,中國缺乏舞臺藝術與科技研發應用專業機構,舞臺技術與設備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未來的舞臺將與科技更加深度的融合,給觀衆帶來更加身臨其境的體驗,科技將成爲舞臺成長的關鍵要素。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 實習記者 周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