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有些人認爲“清廷當時已經自身難保,所以放棄東南一省是沒有辦法的”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清廷的合法性、存在的必要性被人質疑,可以說就是從甲午戰敗開始,就是從清廷放棄東南一省開始。

1895年,我方與日本發生的甲午戰爭,以我方徹底戰敗結束。《馬關條約》簽訂後,東南一省之地被割讓。面對清廷命令,省民選擇了反對,並在劉永福和林朝棟、丘逢甲地率領下用自己的力量抵抗日軍。可以說非常悲壯。

現在有些朋友對東南一省之民“孤軍奮戰”覺得匪夷所思。其實,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到清廷身上就能夠理解,正是因爲清廷地禁止使得東南沿海各省不敢公開支援,那麼,即使零星地暗中支持,也根本無法阻擋。

那麼,清廷這麼短視與九年後在日俄戰爭中支持日本形成截然不同地反應。

《光緒實錄》裏的1895:劉永福、林朝棟何以“孤軍奮戰”

民族英雄劉永福故居,後參加同盟會積極推翻清廷,1917年病逝

(1)別覺得腐敗、享樂沒有危害,這代表一種風氣,而“風氣”可以感染。當感染到全身的時候,其實同樣無可救藥

1904年的清廷和地方官府與百姓,都認爲:兩害相較取其輕,暗中支持日本。那麼,1895年的清廷,爲何不借助“三國還遼”大背景下的有利環境,而暗中支持東南一省呢?

原因同樣很簡單,同北宋、南宋的統治者一樣,清廷失去了歷史責任,爲了自身的享樂、苟安。日俄所佔地區離他們享樂之地、苟安之地很近,在他們的頭腦裏是沒有什麼悲傷丟失領土的。儘管,有些人總想通過文學、影視地表現形式,展現他們的“痛苦”,但這些都並不符合真實的歷史。只不過是在拿現代人的語言和理念去評論、去描摹他們想要推崇的人。

不要輕視享樂、苟安的危害性,打個簡單的比喻:在中國歷史上我們經常看到,爲了政權,統治者往往主動真心的節省花費、降低消費,唯獨到了晚清我們看不到這種現象。而比我國弱小得多的日本,其明治天皇主動勒緊褲腰帶。

唯獨慈禧,自己過不好生日,天下人也別想好過!

統治階層既然爲了享樂,希圖苟安。那麼,整個精英階層也就“上樑不正下樑歪”了。然而,他們並不是智障,也知道自己的決策將引起巨大地反對。爲此,他們只能儘快地達到“既成事實”,少些外部干擾,以便把精力放在內部,用強大的武力對付自己人的不滿。

《光緒實錄》裏的1895:劉永福、林朝棟何以“孤軍奮戰”

民族英雄丘逢甲故居,積極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病逝

所以,他們禁止東南沿海地區援助東南一省。與此同時,他們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2)清廷爲了儘快投降,以便苟安,騰出精力應對內部的反抗,迅速、乾淨利落地出賣了東南一省和東南一省的人民

正是因爲衝擊力巨大,清廷才非常擔心生變。在10年前的中法戰爭中,清廷官方從下到上都有很多人認爲“越南非中國”,爲了越南而讓自己做出重大犧牲不值當的。但是,同樣也有左宗棠、彭玉麟、劉永福等一大批人出於國之未來考慮,堅決反對放棄越南。

東南一省已經是中國領土,地方政府官員中自然會有堅決反對者。爲此,自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後,清廷想的不是如何向天下交代而是怕東南一省、閩浙、兩廣等地區的地方官員與東南一省人民一起反對割讓,耽誤清廷“好不容易”與日本簽訂的投降協議。

清廷就沒有想到如何交代!它是君,臣只有聽命、遵命的義務。

然而,清朝是因爲“儒家化”成功而得以存在如此長的時間,那麼,作爲儒家化自然會遇到“天大、地大、王大”“天下、社稷、君”的關係,那麼,自然就會發出“是否聽從清廷命令”地拷問。至少公開違逆不敢,私下支援東南一省的情況則必然出現。

《光緒實錄》裏的1895:劉永福、林朝棟何以“孤軍奮戰”

霧峯林家第六代代表、民族英雄林朝棟,1904年病逝

由此,清廷非常害怕日本會生氣。

5月13日,清廷就給張之洞拍電報要求給東南一省運過去的1萬支槍支的事情,不要被日本人知道,防止簽署的協議生變。(《光緒實錄·二十一年·四月庚申》:電寄張之洞:需用洋槍,著張之洞再撥奧槍一萬枝設法解往。惟和約已定,此時運解軍械,務宜慎密,免致藉口生事,是爲至要。前令王之春商辦之事,據法使言外部不願接見。究竟有無辦法?著張之洞電詢速覆。爲節省篇幅,下面相關實錄內容只記載日期,內容不復述,有興趣者自行查之) 。

5月20日,就逼着已經回到天津還未到北京回覆的李鴻章,讓其催促兒子李經方去和日本協商儘快把東南一省交給日本,並在當日給李鴻章發電報“李鴻章身膺重任,當將此事妥籌全局,豈得置身事外!轉爲李經方飾詞卸責。”“著李經方迅速前往,毋得畏難辭避,儻因遷延貽誤惟李經方是問!李鴻章亦不能辭其咎也。”《光緒實錄·二十一年·四月丁卯》

之後,又屢次發電報給張之洞、李鴻章,如果想不到萬全之策,那就不要運了,趕緊把人撤回來就行了。

最終到了5月25日,張之洞向清廷電報稟告東南一省百姓拒絕日本侵略軍進入。

5月29日,清廷發電報給李鴻章,讓他跟伊藤博文說我方絕對沒有想毀約的意圖。李經方立刻前往東南一省,千萬不要讓比方懷疑我們的誠意。

到了6月3日,清廷醜惡嘴臉躍然紙上,當日發電報給李鴻章稱:前因臺民變亂,據爲島國,已令文武各員內渡,此後無從過問。昨又電令南洋、廣東,禁止私運軍火勇丁赴臺。此即自立腳步之意,如日使言及此事。著李鴻章、王文韶切實告以和議既定,中國決無嗾令臺民自主之理,勿聽洋報謠傳。致生疑慮。

《光緒實錄》裏的1895:劉永福、林朝棟何以“孤軍奮戰”

民族英雄劉永福在中法戰爭中就已享譽中外

6月5日,李鴻章之子李經方與日方已經辦理交接儀式,清廷終於放下了心,發電報給李鴻章稱:臺事既經李經方與樺山交接清楚立有文據,此後東南一省變亂情形即與中國無涉。

同日,清廷又給許景澄發電報稱:現在東南一省已經李經方交接清楚,臺倭交兵與我無涉。惟歸遼之事,三國究竟商議如何?尚無確信。著許景澄即向外部探問電聞。借款一節,亦宜早與定議爲要。

由此,清廷就像扔掉一個物件一樣放棄了東南一省,那麼幹淨、那麼毫不猶豫。然而,他們有了苟且偷生的時間,比較長16年呢,但是,他們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價值!

(3)有些人認爲“清廷當時已經自身難保,所以放棄東南一省是沒有辦法的”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有的人說“清延自身難保,無暇顧及,內憂外患”,這種觀點非常可惡、可恨、可鄙。關於東南一省軍民和大陸軍民的互助,已經說得比較多了,主要是唐景崧、劉永福等東南一省地方官,與林朝棟、丘逢甲等東南一省籍官員合作抵抗日本侵略軍。這段歷史就不贅言了,主要談談東南一省爲何孤軍奮戰的原因。

《光緒實錄》裏的1895:劉永福、林朝棟何以“孤軍奮戰”

清廷1840年出賣香港島,也屬於自身難保?

清廷自1850年代開始不斷出賣西北、東北領土,也屬於自身難保?

清廷在甲午戰敗後,若能有其祖先的意志與日本抵抗到底,自保根本不成問題,純粹是因爲自身並不在乎領土;自身怕戰爭時間長了,引發漢民內亂;自身抵抗時間一長,不得不遷都奔襲,難以割斷享樂、苟安地思想。

以清廷在當時的國力、統治力來說,完全可以長期作戰。當然,這就要看清廷是否願意放棄享樂與苟安。很顯然,它不願意,這就是問題的根本。爲了享樂的苟安,他並不在乎領土問題。

有些人說的“扶滿抑漢”問題,也確實。但問題是,清廷過多地甚至有些病態的考慮了這一問題。無論宋朝、還是明朝,在與非漢族政權的本民族內部交戰的時候,也同樣會遇到內部的起義、叛亂。但這些都是因爲其統治腐敗造成的常規現象,而並非是政權的合法性、合理性問題。

清廷立國已經二百五十年,它的合理性、合法性,已經完全不成問題。革命黨在初期乃至清朝退位後之所以實力不濟,也主要是因爲即使清朝滅亡了,清朝內部無論從上到下都有承認其統治的人羣、地區。

《光緒實錄》裏的1895:劉永福、林朝棟何以“孤軍奮戰”

清廷的合法性、存在的必要性被人質疑,可以說就是從甲午戰敗開始,就是從清廷放棄東南一省開始。要知道,自康熙朝東南一省成爲福建轄地到獨立建省的二百年間,東南各省、華人華僑有多少與之交接。

如果說之前失去的地區屬於“遙遠的邊疆”,人跡罕至的話,東南一省與東南各省乃至全國的關係可不是如此。爲此,對人的衝擊力將是巨大的。正是這種衝擊力,漢人精英們想起了自己的民族身份,想起了坐在自己頭上的的統治階層的身份。

因此,龐大的不可抵擋地怒火被點燃。清廷的存在合法性、合理性逐漸被消解!

爲藝術就不要歷史真實?談李鴻章影視形象轉變的背後

八國聯軍爲何侵略大清?皆因李鴻章沒在1896年官復原職

弱者地憤怒:美菲百年關係下的毒品戰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