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金东说,“本次参加吉林非遗节,很多人来看来问来买,对泥人很感兴趣,对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很喜欢,所以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泥人的传承,把这门手艺发扬下去。大棉袄、二棉裤、挎着土篮子的关东妇女和东北汉子,这些泥人都是出自60多岁的张金东之手。

关东妇女、东北汉子穿着大棉袄、二棉裤

耕种的牛、伏地的狗

……

这些代代传承、历久弥新的“泥人张”

非遗项目

散发着传统文化之光

想零距离接触这些非遗项目吗?

想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自操作

体验非遗的奇妙吗?

那么,机会来了



不仅天津有“泥人张”

在长春

也有一位“关东泥人张”

他叫张金东

用他的话说,“很多人读不懂我的生活,

但我想用这些泥人替我说话……”

泥人会“说话”,是情更是传承!

在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

小吉找到了泥人会“说话”的奥秘!

泥人会“说话”,是情更是传承!

“关东泥人张”咋来的?

泥人是以特制泥土为原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一种雕塑。

早在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就有关于泥人的记载,可以说,泥人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在各地都很盛行。

而“关东泥人张”就以其独有的关东特色和重塑不重彩的创作风格自成一派。

作为第三代“关东泥人张”的传承人,张金东在2015年创作的《关东泥人张》更是入选了长春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人有百态,也有“情思”?

“ 关东泥人张”有的不止是关东的人物百态,还有数十年的关东岁月以及老一辈人的情思。

大棉袄、二棉裤、挎着土篮子的关东妇女和东北汉子,这些泥人都是出自60多岁的张金东之手。现在很多年轻人看到这样的作品都觉得好玩,但真正懂得作品中的含义的,是这些年轻人的父辈或者爷爷辈的人。

泥人会“说话”,是情更是传承!

“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物质生活比他那个年代丰盈,但回想起自己七八岁时在雪地里玩爬犁、隆冬时节看大车店里来来往往送公粮的车把式们执掌着马鞭的豪气样子,觉得那是一段丰富的童年记忆。”张金东说,小时候得天独厚的环境给予了他和伙伴们太多的乐趣。

泥人独特,如何来源生活?

“从小他就跟着家中的长辈捏泥人,做大头娃娃,13岁那年,我用农村泥巴捏出家中田间的老黄牛,那是我的第一件作品。” 张金东说。

泥人会“说话”,是情更是传承!

“从那时候起,之后玩的‘摔泥’游戏,‘捏泥’游戏就觉得是一种手艺活。”张金东说,儿时从长辈那里掌握了不少泥塑的技巧和艺术灵感,这些来源于生活,一块泥巴就是一种艺术,捏出来的泥塑更是对艺术的表达。

因此,那段岁月的故事都被藏在了关东泥人里。

泥人要筛选,都有啥讲究?

做泥人,不就是捏捏土塑塑形吗?

说来简单的泥人,其实并不是那么好做的。

泥人会“说话”,是情更是传承!

咱们的关东泥人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土就能做出来的——“取粘性好的土,含沙量不能大。”张金东说,“大量砂石夹杂在原土之中,因为水分他们粘连在一起,想要精细分离并非易事,通过晾晒让水分自然蒸发,是个绝佳的选择。”

加上水,摔打、揉,就像揉面一样,把土特有的韧劲揉出来,劲道儿了,就耐用了。

泥人会“说话”,是情更是传承!

泥人的形象活蹦乱跳的出现在脑海里。接下来就是手上功夫了。用筷子、竹签,甚至生锈的刷子,从泥坯到成形,将内心构思的造型先大体的塑出来。

泥人会“说话”,是情更是传承!


泥人会“说话”,是情更是传承!


泥人会“说话”,是情更是传承!

嗨!精细活可来了:巧妙布局,虚实关系,呈现线条轮廓,将捏塑各个部位直至成型。业余人士做泥人,大多手抖,这人物的眉眼大多没法逼真的刻画出来,更不用谈传神了。

可见,这关东泥人,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

“关东泥人”了不得,需创新也要传承!

“关东泥人张”一直是以“重塑不重彩”为特点,近两年,不同于原来的毫不着色,关东泥人张也有了淡彩,而且在多次全国大赛中,淡彩泥人的艺术手法逐渐成型。

泥人会“说话”,是情更是传承!

张金东说,“本次参加吉林非遗节,很多人来看来问来买,对泥人很感兴趣,对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很喜欢,所以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泥人的传承,把这门手艺发扬下去。”

泥人会“说话”,是情更是传承!


泥人会“说话”,是情更是传承!

张金东塑造的不仅是一个又一个形态各异的泥人,还有背后那一段段关东岁月和关东情意。历经百年,仍在创新,而且,必将继续接力前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