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的落成,代表衡水文化走出去又取得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性的節點性的成果,衡水和呂梁又多了一條緊密聯繫友好合作親切交流的文化藝術紐帶,今後彼此的聯繫會更加緊密。臨縣縣委書記張建國說,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的設立,是文化助力脫貧、藝術點亮鄉村的好模式、好範例,必將爲臨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動力。

用藝術點亮鄉村

——記畫家謝永增與中國首個窯洞式

莊園藝術館

衡水籍知名畫家謝永增,在呂梁孫家溝開辦中國首個窯洞式莊園藝術館

7月7日,中國首個窯洞式莊園藝術館“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在山西省呂梁市臨縣三交鎮孫家溝村正式開館。與此同時,“源於鄉土——北京畫院謝永增工作室呂梁寫生專題作品展”在該館開幕。

“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是集展覽、創作、培訓於一體的公益性藝術館。建立“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是當地政府藉助名人效應保護利用開發古村落、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行動,更是藝術深入基層、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性舉措。

呂梁 謝永增的藝術故鄉

衡水籍當代知名山水畫家謝永增是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其創作以真摯的鄉土情懷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謝永增是從衡水鄉村走出來的畫家。有評論稱,謝永增是在農村長大,城市裏開花,又在鄉村結果。他的藝術源於家鄉深州小榆林,生髮於呂梁大地,被稱爲“呂梁最親近的藝術家”。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謝永增開始到呂梁寫生,至今已三十多年。他以呂梁鄉村爲素材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表現了農村的時代特徵和農民的精神面貌,在美術界引起良好反響。熟悉他的朋友們都知道,謝永增迷戀呂梁、深愛呂梁,每年少則早春、晚秋兩次,多則數次來到這裏,且一住就是月餘。老鄉們對謝永增已是熟若鄰里——他在這裏寫生作畫的時候,經常在村裏村外遛彎散步、和村民們談天說地。呂梁的農家小院、窯洞土炕、溝梁山峁,早已和謝永增的生活融爲一體。

謝永增與呂梁結緣是從1985年電影《黃土地》上映開始的。電影中黃土高原的蒼茫寥廓的畫面,瞬間讓謝永增產生了一種神交已久的感覺,他爲之怦然心動。謝永增意識到,這是值得他描繪一生的美麗畫卷。原來,上世紀70年代以前,他的老家——衡水深州小榆林一帶的地形地貌,與黃土高原神似。

“那時候家鄉不是現在平原的樣子。村子周邊全是大片的沙土坡、沙土崗,像丘陵一樣連綿起伏。村莊周邊和田野中還有許多小河溝和水塘,河溝裏的小紅魚無拘無束地遊動,水塘邊的柳樹身影婆娑,隨風起舞……那種難以言表的美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夢裏。”謝永增說,呂梁風光是他童年記憶裏最投緣的天地。走進黃土高原,彷彿回到家鄉一樣。一晃三十多年過去,呂梁山早已成爲自己藝術創作的大後方,這裏成爲謝永增的精神家園、藝術故鄉。

柳林、臨縣、石樓、興縣……在這片黃土地上飽遊飫覽的過程,豐富了謝永增的閱歷,積累了繪畫經驗,堅定了他在鄉土中感受生活和生命價值的方向,“我從呂梁厚重渾然、粗獷無限的感覺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繪畫語言,也藉此表達我對鄉土故園的無盡眷戀。”

孫家溝 開啓呂梁藝術大門的鑰匙

謝永增一次又一次來到呂梁,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發現。

呂梁市臨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相對集中的區域,因晉商形成了以磧口爲中心的明清鄉土民居建築羣落,有明清建築博物館之稱。孫家溝一帶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在晚清時期吸引了衆多有錢人前來大興土木,先後建成十連窯院、亭院、花園院、王長生院、芝麻坪院等,現存古民居建築近9000平方米。這裏不僅是三晉建築文化的寶庫,也是謝永增寫生、影視拍攝、休閒旅遊的好地方。

衡水籍知名畫家謝永增,在呂梁孫家溝開辦中國首個窯洞式莊園藝術館

孫家溝村的民居建築完整記錄了晚清至民國初期中國北方黃土丘陵地區農村的真實面貌,其建築風格不同於一般晉商宅院的平地造勢,而是依山傍水,結構參差錯落、變化有致,富有古風古韻。明柱、夏檐、廂廊式磚石窯院,廳臺、廊房、閣樓以及別具匠心的大門、照壁、垂花門比比皆是,可謂傳統窯院建築之精華,在晉西北乃至全國也是罕見的。

孫家溝還曾有過紅色的傳奇。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央軍委三局和中央機要處駐紮在這裏一年時間。當時,中央工作委員會轉移到河北平山,中央後方委員會則轉移到臨縣統籌後方工作,其中中央軍委三局本部及軍委通訊總檯就設在孫家溝。孫家溝因其隱祕性成爲電臺活動、情報偵訊的主戰場。中央後委把90%以上的大功率電臺祕密集中到孫家溝,黨中央、毛主席及中央軍委的命令、指示,絕大部分由後委轉達全國,各戰略區的許多電報,也是由後委轉報中央和軍委。

厚重的歷史及紅色文化的積澱,讓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所在地增添無窮的歷史人文魅力。

梳理近期的寫生作品,謝永增感覺自己對呂梁的認知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第一次走進孫家溝這個村莊就覺得神奇。如今,與之情感上的共鳴更爲強烈,感覺找到了一把開啓呂梁藝術大門的鑰匙。來了就不想走,畫也畫不夠,魂牽夢繞、欲罷不能……”

藝術館 引領鄉村文化發展的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說:“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衡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馬福華看來,理解鄉土文化、認同鄉土文化、尊重鄉土文化、熱愛鄉土文化,不僅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必要前提。而謝永增這些年來的藝術創作,正是這一理念的實際踐行。他的創作源泉就在呂梁鄉村,每個生活在這裏的人都能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氣息。

謝永增自鄉土中汲取無盡藝術的滋養,而回饋鄉土的是他作爲藝術家的深摯情懷。謝永增經常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自己的藝術與基層、與大衆更好地融合、相互增益。去年來孫家溝寫生時,謝永增與臨縣縣政府達成合作意向,計劃設立“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以當地獨有的歷史文化資源——莊園式窯洞建築作爲藝術館和寫生基地,在國內獨一無二。

接下來,修復、改造、整飭周邊環境,修建配套設施……緊鑼密鼓的籌建過程歷時一年,結構精巧、院落開闊、面貌一新的“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終於驚豔亮相於世人面前。

在這裏,人們可以在頗具特色的晚清民居建築中盡情欣賞謝永增和他的工作室藝術家們近年來在呂梁一帶寫生創作的美術精品,品味立足傳統又不斷推陳出新的中國山水畫藝術之美,真切感受到深沉厚重的歷史滄桑感與新時代蓬勃昂揚的文化氣息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謝永增用腳踏實地的工作,踐行着“文藝爲人民服務”。他深入基層畫基層,歌頌百姓和鄉土,除了畫筆,還用文字抒發心中深沉的鄉土情懷。《心靈的故鄉》《源於鄉土》兩篇文章近日分別在《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發表,影響很大,引發很多人關注,以至於“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尚在籌備階段就有很多人慕名而來。

“我就想把藝術作品變成一條鄉村振興的道路,就像一盞明燈,起到一個示範引領的推動作用。”在畫家看來,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這個平臺,讓藝術作品真正地走近了鄉村和大衆,成爲普通百姓可以欣賞品評的藝術,也成爲他們記住藝術家“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一個尋蹤途徑。

“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的設立,形成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個文明同時發展的態勢。對於當地文化事業的發展繁榮,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臨縣縣委書記張建國說,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的設立,是文化助力脫貧、藝術點亮鄉村的好模式、好範例,必將爲臨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動力。

馬福華說,推動衡水文化走出去戰略是文化衡水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謝永增作爲從衡水走出來的優秀藝術家,是衡水現代文化藝術大家和文化名人的優秀代表之一。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的落成,代表衡水文化走出去又取得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性的節點性的成果,衡水和呂梁又多了一條緊密聯繫友好合作親切交流的文化藝術紐帶,今後彼此的聯繫會更加緊密。

源於鄉土,迴歸鄉土。謝永增和他的藝術紮根在廣袤無垠的中華大地上,行深致遠、漸入佳境。

畫家簡介

謝永增,1961年生,河北深州小榆林人。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美術展覽,多次獲得國家級美術獎項。代表作有《綠源》《沃野》《故鄉》等,作品被多個政府機構、美術館、博物館等處收藏,出版多部個人畫集。

衡水籍知名畫家謝永增,在呂梁孫家溝開辦中國首個窯洞式莊園藝術館

來源:衡水日報社

記者:韓雪

編輯:賈揚陽

校對:彭寶輝

衡水籍知名畫家謝永增,在呂梁孫家溝開辦中國首個窯洞式莊園藝術館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衡水籍知名畫家謝永增,在呂梁孫家溝開辦中國首個窯洞式莊園藝術館衡水籍知名畫家謝永增,在呂梁孫家溝開辦中國首個窯洞式莊園藝術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