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了解一个人物,要从最基本的情况了解起,比方何年出生、生于何地,等等。武则天虽是名人,但旧社会里妇女地位很低,她早年又不是什么显赫的人,因此史料记载不详细,其说不一。就连她究竟叫什么名儿,都大成问题。 或许有人问,武则天不就叫武则天么? 错!武则天活着的时候,从来就没叫过这个名字,别人也不曾这样叫她。她死后,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也没有人这么叫她。 武则天根本就不叫武则天。有人说,因她是母亲杨氏生的第二个孩子,姐姐叫了“大囡(nān)”,她就叫个“二囡”,把乳名做了名字,没有正式的名儿。直到入宫之后,太宗赐名“武媚”,这才有了一个堂堂正正的名。 这个说法依据为何?不详。 就叫“武二囡”?很搞笑啊!这种说法大有解构主义的色彩,所以我觉得似乎是小说家言。 武家是世代官宦人家,到了父亲武士彟(yuē)这里,虽然最初时惨了点儿,挑担子去各村卖过豆腐,但他后来经营木材生意“因致大富”,是个唐朝的成功人士。《册府元龟》载:武士彟“才器详敏,少有大节,及长,深沉多大略。每读书,见扶主立忠之事,未尝不三复研寻,尝以慷慨扬名为志”。

可见这是个知书识字、抱负不小的儒商,不可能仅用“二囡”这个名儿就把女儿给打发了。 武则天被赐名“武媚”之后,民间又叫她“武媚娘”,这算一个名儿。 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做尼姑,曾有个法名叫“明空”,这也算一个名儿吧。 后来她当政,新创了12个

汉字

(一说19个),其中有一个,就是她为自己创立的新名“曌”。此字音“照”,取“日月悬空,普照大地”之义,其造字灵感无疑是来自她的那个法名。当今也有人说,武则天原名为“照”,后改为“曌”,但无证据,猜测而已。 武则天自我命名为“武曌”,这是她最应该流传于后世的名字。

但是,因为她闹过“武周革命”,后世很多人比较厌恶她,所造的新字没人沿用,她为自己取的名儿大家也不认可。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就简单地叫她“武后”,这和“王太后”、“李太后”其实并无区别,不过“后”而姓“武”,又能让人们谈论不休的,在她以后是绝无可能有了,所以不会产生歧义。 那么“则天”一名从何而来?原来,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大周革命”玩完了,儿子中宗复位,给她上了一个“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后来武则天死,有遗制嘱咐说,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这个谥号,就是“则天”的由来。“则天”是个啥意思?《论语》里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意思是:以天道为法则。 ——这确实够大气! 至于“武则天”三字成为她老人家的名字,据天涯社区历史版主萧让说:“是近代才开始流行的,我很怀疑她是否会喜欢这样的称呼。”(萧让《武则天——女皇之路》)女皇当然不可能喜欢这名字。

武则天,这与“朱洪武”、“孙大圣”差可比拟,好像有点儿调侃味道,却想不到,如今成了她法定的名字。 草民我以为:武则天在当今的历史书上不能叫自己的真实名字,其原因,是皇民时代的“反篡逆观念”仍在发生潜作用。你仔细品吧,就是这问题。历史的荒诞,常见于这种细节之中。 那么,在武则天出生之后,到受赐“媚”名之前,有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呢?因资料缺乏,已很难考证了。 名字问题,大致也就如此了。关于她的出生地,史上也有异议。比较公认的一种,是说她出生在长安。而另一种说法,则说是出生在利州(今四川广元)。这都是根据她出生时父亲在哪里任职而推断的。

武士彟在长安当了5年的工部尚书,各种资料表明,武则天就生于这个时候,不可能再晚。之后武士彟赴扬州,不久又转调利州,都是任的军职。如果武则天是生于老爸在利州的任上,那就要比史料上记载的年龄起码少两岁以上了,因此出生在利州不大可能。在户口簿上,武则天最初应该是光荣的首都居民。

​关于她的出生年份,也有武德六年、七年和八年(623、624、625年)三种说法。我们不管那些了,取其大概就行。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武则天的籍贯为并州文水县(今山西文水县),老家就在县城北4公里外的南徐村,迄今村中仍存有武则天庙。 文水,这可是个出女英雄的地方。刘胡兰烈士的老家就在县城东17公里处。 武则天对自己家族的这个发祥地相当认可,“革命”以后,曾改并州为“北都”,意为“龙兴之地”。她还仿效汉高祖,几度回老家去见父老,为故里百姓世代免赋税,唱了一回衣锦还乡的《大风歌》。 好了,武则天的基本情况就探讨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什么样的老爸,才能养育出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女皇帝?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原创抄袭必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