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8

八皇叔任城王拓跋云首先发言:天下是祖宗之天下,父子相传,由来已久,陛下如果把帝位授予旁支,这恐怕违背了祖宗的圣意。就算陛下一定要放弃,那也应该由皇太子来继承大统。

接着太尉源贺、东阳公拓跋丕、尚书赵黑等也纷纷表态,支持拓跋云的意见。

尚书陆馛(bó)的态度更为坚决:陛下若舍弃太子,传位给亲王,我宁死也不能奉诏!

中书令高允则跪在地上流泪哀求:臣不敢多言,只希望陛下能不忘社稷之重,追念周公辅成王的故事!

这一切显然都在拓跋弘的意料之中,于是他没有再舌战群官,而是摆出一副“生活就像被强奸,既然无力反抗不如安心享受”的表情说道:既然大家的看法如此一致,那就让皇太子登基,诸位爱卿一起辅佐吧!

就这样,年仅5岁的太子拓跋宏登上了帝位,是为北魏孝文帝。

而拓跋弘则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帝——注意,是太上皇帝,而不是像刘邦的父亲刘太公那样叫太上皇。

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群臣认为(也可能是拓跋弘授意的),作为一个皇帝,拓跋宏实在是太过年幼了——5岁这样的年龄,只可能以尿床为己任,绝不可能以天下为己任;只可能过家家,绝不可能治国家,故而处理政事这样的重任必须也只能由拓跋弘继续来承担。为区别于刘太公这种纯属摆设的太上皇,群臣给拓跋弘上的尊号是太上皇帝。

因此,拓跋弘虽然退位并迁居别宫,但实际上仍然牢牢地掌握着朝政大权,和皇帝没什么两样——军国大事要向他请示,征伐柔然他亲自出马,全国各地他频繁视察,官员任命由他一手掌握,就连开会时的标语也是“紧密团结在以太上皇帝为核心的大魏中央周围”……

看到这里,大家难免会有个疑问:既然拓跋弘不想放权,他为什么还要禅让帝位呢?

也许只有一种可能:

拓跋弘想以此来削减冯太后的权力!

在他看来,他做了太上皇帝,那么冯太后自然也就从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如果说太后和以皇帝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之间只隔着15公分触手可及的距离,那么太皇太后就隔了15²=225公分,她就算是长臂猿恐怕也够不着!

应该说,他这种想法是很美好的。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这纯属“想得美”!

不过,从政绩上来看,拓跋弘的太上皇帝生涯还是可圈可点的。

这段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施政理念逐渐成熟,处理起政务来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之前各部门有事大多当面奏报,听候皇帝裁决,然后再口头转达皇帝的决定,但有些官员有时却会利用这一点歪曲或假传圣意,拓跋弘规定,无论案件大小,都要依法办事,处理意见都用手诏直接发出。

拓跋弘尤其重视刑事判决,凡是判死刑的大多都要复审,导致有些囚犯关押了好几年还没有定罪,大臣们对此颇有微词,拓跋弘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楼没了可以再盖,钱没了可以再赚,人没了可就再也不能复生了。长期羁押虽然不是好办法,但总比草率乱杀要好啊。

如此一来,北魏犯人虽然囚禁时间较长,但判决大多比较恰当。

拓跋弘还认为,大赦令其实不公平,反而是鼓励犯罪,因此在他当政后期,从未有过大赦。

应该说,这一时期的拓跋弘勤于政事,赏罚分明,关心百姓疾苦,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君主,他的声望和在国内的支持率也越来越高。

但政坛如赛场,一个选手的得分就意味着对手的失分。

毫无疑问,拓跋弘越是成功,他的政治对手冯太后对他也越是忌恨。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云淡心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