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开放”,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似乎只是金融行业与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但事实上,金融开放四个字还有更多的内涵。因此接下来的几期拓展阅读当中,咱们就从中国金融开放的发展进程说起,逐步带大家了解下中国的金融究竟“开放”了什么。

▌1978-1980:中国金融开放正式启动

说到1978年就不得不说另一个关键的节点:“改革开放”。国内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在外贸领域由于资本与外汇的缺乏,引进先进设备技术资金不足,工业发展受限;就业方面由于人才供给极为丰富,导致就业压力大;生产方面的经济处于“供不应求”的物资短缺阶段。

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的金融开放正式开始。1980年,日本“输入银行”在北京设立第一个外资银行代表处,但比较特殊的是其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在于市场调研、加强与当地企业与政府交流、商业咨询等作用。说白了就是来“探探路”。

同一年,中央宣布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设立经济特区,拓展对外的经济交流,将其建设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试点窗口。

▌1980-1993,:金融开放初期,人民币汇率政策迎来变革

随着经济特区的开放,以及中国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外资进入中国的速度开始加速,经济特区也因此更加快速的发展,带来了第一波良性循环。比如深圳,在做出开放决定后的5年时间里,GDP年均增速达到了65%,而同期全国增速仅为9.6%。经济特区与对外开放窗口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效果。

这期间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民币汇率”了,因为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的汇率制度采取的是的固定汇率制度,1美元大约能兑换1.5元的人民币,币值被显著高估了,外资进入中国的动力不足,出口企业的经营热情也受到影响。

直到1981年,政府宣布将采取“官方汇率+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的双轨模式,其中前者适用于非贸易收入,后者适用于贸易收入,但这仅仅是过渡政策。1985年开始,政府取消了贸易外汇的内部结算价,为鼓励企业出口,开始实施外汇留成制度(因为当时外汇属于“稀缺物件”,因此从前不让企业保留外汇,改革后允许企业保留10%的外汇),建立发展外汇调剂市场。

不过这些政策的变革依旧面临一些问题和相悖的地方,但总体来看,中国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走出国门和国际接轨,尽管在政策和实际操作上仍有缺陷,但依旧是国内金融开放的一大进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