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圖:李邦桂老人。

大圖:一家人在午餐,每個菜盤裏都有公勺。

昨天中午11點,衢州城區一個老居民小區內,90歲的李邦桂家午飯準點開始。老人、老伴、兒子、以及保姆四人一桌進餐,五盤菜上都放着一個勺子——勺子是公勺,每人都要將菜用公勺舀到碗裏喫,絲毫不亂。

這是李邦桂老人堅持了近二十年的家庭公勺制。

日前,他手書3000字,建議全面使用公筷的長文遞交給了衢州市委市政府,籲請政府全面推行公筷制度。

老人的這一訴求得到衢州市委主要負責人的點贊。9月25日,政府倡議的“衢州有禮20條(徵求意見稿)”,其中第九條“桌餐不翻菜,提倡用公筷”與老人的建議一致。

老伴兒曾經不理解

“我是你老婆,又不是外人”

李邦桂老伴陳綠萍奶奶79歲,保姆徐秀鳳56歲。在杭州工作的兒子和在衢州工作的女兒會在節假日前來探望。老人自己有老胃病,老伴十多年前也患上了胃炎和類風溼關節炎。

徐秀鳳照顧陳老太的一日三餐和起居,李邦桂也會幫老伴按摩和鍼灸——這些傳統的中醫手法都是老伴生病後李邦桂自學的。

十多年前,李邦桂結合報紙和書籍得出結論:自己和老伴的胃病一定是在進餐時交叉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而導致的。自此,李邦桂給家裏訂了一條規矩:以後家裏人喫飯,每個菜上都要有公筷公勺,各人喫各人的。

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很聽話,覺得老父親說的有道理,遵照執行毫無怨言。

老伴不幹了,和李邦桂擡槓:“我是你老婆呢,又不是外人!你不是胃部有毛病,是老年癡呆。”對老伴,李邦桂大都會讓,唯獨公筷制不肯讓,“次數多了,我也就不計較了,畢竟他是爲我好。”

李邦桂請保姆也上桌一起喫飯,也要求使用公筷,“徐阿姨是個好人,照顧我們照顧的非常好,我和老伴要感謝她。”

老人手書3000字倡導用公筷

獲衢州市委主要負責人點贊

90歲的李邦桂相信自己的長壽得益於“注意衛生長期使用公筷”,他不斷地向周圍的親朋好友建議。

今年9月初,他用一篇名爲《敬獻給全市人民健康長壽的一項建議》的3000字長文,向衢州市委市政府闡述了希望全民全面使用公筷公勺的觀點。他在文中大量引用專家的觀點佐證公筷公勺制的好處——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梁連春說:“喜歡互相夾菜等習慣會增加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風險,而幽門螺旋桿菌是多種胃病的罪魁禍首。家中有一人感染,其他人的感染率就提高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說:“建議家庭裏也使用公筷或者每人有專用的碗筷。”

李邦桂的建議得到了衢州市委主要負責人的點贊。這篇長文隨後在《衢州日報》原文節選刊發。在9月25日出臺的一項旨在打造城市品牌的“衢州有禮20條(徵求意見稿)”中,第九條“桌餐不翻菜,提倡用公筷”則與老人的建議完全一致。

建議被政府採納,李邦桂十分開心。老人寫字手抖,3000字用了4天才寫好,“我的辛苦沒有白費,我真心希望大家都能身體好。”

醫生認爲全面公筷制科學

但傳統習慣可能阻礙推行

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鄭思法對李邦桂老人的建議大加讚賞。“老人顯然是查閱過專業資料後得出的結論,公筷公勺制度從醫學角度來說很值得借鑑和推廣。”鄭思法說,歐洲人由於習慣於分餐制,所以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明顯低於中國人,“不僅胃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導致很多消化系統疾病。”

此建議被當地媒體刊發後,網友紛紛點贊,認爲這是一項值得推廣,徹底根除陋習的好建議。但好多人也表示,傳統習慣會阻礙公筷公勺制的推行。衢州市民王女士出生在農村,如今在市區結婚生子,父母隨她在城裏生活。“老母親會和孩子共用勺子筷子,我委婉地說過多次,不但沒有效果,還因此和母親慪氣。”王女士稱,在公共聚餐時推行公筷公勺阻力小一點,但在家庭裏推行會有些難度,“有些衛生陋習被親情綁架了,短時間內難以鬆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