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喜馬拉雅APP陳昌凱的精品課《陳昌凱的心理學課》編輯|宋子槓

我們分手的那天是愚人節,所以我一直當她是開玩笑,我願意讓她這個玩笑維持一個月。從分手的那一天開始,我每天買一罐5月1號到期的鳳梨罐頭,因爲鳳梨是阿May 最愛喫的東西,而5月1號是我的生日。我告訴我自己,當我買滿30罐的時候,她如果還不回來,這段感情就會過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什麼東西上面都有個日期,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聽到這裏,估計你的嘴角已經露出了一絲皎潔的微笑。是啊,這是一部會暴露年齡的電影,所以我就不說它的名字了,但我真的超愛這部電影,因爲這裏面的人都非常真實,他們內心有豐富的情感,但表現的方式卻含蓄、內斂,毫無誇張與做作,與我們的真實生活竟然是如此的相似。

親密關係結束的四部曲

根據史蒂夫·杜克的觀點,親密關係的結束通常可以分爲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個體層面。在這個階段,情侶中的雙方或者一方開始對這段關係不滿意,隨着不滿意的程度越來越高,雙方或是一方就會不斷地回想這種不滿意的感覺,並且開始思考繼續維持這段關係的必要性。

第二個階段,雙個體層面。在這個階段,分手看起來已經成爲兩個人的共識,也就是說,分手已經箭在弦上,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了。

第三個階段,社會層面。到了這個階段,情侶之間已經一起做好了分手的決定,並且也都接受了這個決定。而接下來,便是要向周圍的朋友、家人等宣佈兩人分手的消息了。

第四個階段,又重新回到了個體層面,也就是你又變成了單身,重新有了自己的生活。因爲隨着時間的推移,分手的雙方將會從這段經歷中慢慢恢復,也會重新審視這段親密關係的對錯得失,並從中分析原因,甚至會在公共場合分享自己的分手故事。

減少分手的概率,從“說我”做起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有問題的親密關係中,通常存在着的兩種破壞性行爲,一種是主動損害關係,另一種是被動旁觀關係的惡化。

當然,肯定也存在着積極的、有建設性的行爲,但是破壞性的行爲對親密關係的傷害,要比建設性的行爲對親密關係的幫助,要大很多很多。

因此,當伴侶中的一方的行爲是破壞性的,另一方如果嘗試通過建設性的行爲反饋對方的話,關係還有可能維持,但是如果雙方都表現出破壞性行爲的時候,一般來說,分手是必然的了。

因此,在矛盾的溝通中,推薦你儘量有“我”這個人稱代詞來開頭,儘可能地說自己的感覺與期待,而不是指責和批評。

比如你可以說“我很希望我們可以多點時間相處,可你實在太忙了”這樣對方就知道,你恨的並不是TA忙,而是希望TA可以多留點時間陪陪你。

你還可以說:“如果我說話的時候,你能看着我的話,我會特別開心,因爲覺得那樣你並沒有忽略我,而是在關注着我。”

這樣對方就知道看着你,聽你說話是多少的重要,那樣會讓你覺得被尊重,也會很愉快。分手的結果,希望是成長

多點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期待,對於親密關係的保持,要比指出對方的缺點和不是,要有效地多得多得多哦!

如果,分手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可能結果,那麼面對它、瞭解它、弄懂它,甚至是接受它,或許纔會讓我們真正得到成長、成熟,並且充滿力量!關於主播:

心理學男神陳昌凱老師,將多年來心理學界的研究成果,用最生動的語言講給你聽,爲你打開了一扇重新認識自己和他人的窗,從我們的日常生活現象入手,用心理學實驗解釋了很多我們司空見慣,而又迷惑不解的現象,聽起來簡直就是妙趣橫生!關於喜馬拉雅:

有聲圖書館,中國知名音頻平臺,5.3億用戶的共同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