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市人民醫院麻醉科主治醫生王冰,最大的夢想就是在退休之前能到祖國的西部邊陲,把自己大半生的醫療經驗播撒在那塊魂牽夢繞的熱土上。

河南省組織第七批援疆隊伍的時候,他就報了名,但因爲多種原因未能如願。第九批援疆,他毫不猶豫地再次主動請纓。這一次,他終於圓了自己的夢,在距濮陽2700多公里的伊吾縣人民醫院,一干就是三年。

“今年我已經57歲了,有高血壓病,還患過心梗,家裏又有80多歲的母親和90多歲的岳父需要人照顧,很多人都對我當時的選擇難以理解。回顧我近三年的援疆生涯,我一點也不後悔。”5月28日,王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他成爲醫院的“全能醫生”

第一次採訪王冰時,他正在伊吾縣人民醫院急診科指導醫護人員急救演練。從車禍“傷者”自救護車轉送到急診室搶救臺,再到心肺復甦、氣管插管、電除顫、心電監護、中心靜脈穿刺等,一系列搶救流程井然有序,非常嫺熟。

“剛開始,我們除了簡單的按壓,別的什麼都不會,很多需要急救的病人都因此耽誤了最佳搶救時機。王老師來了之後,手把手地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他是我們醫院的‘全能醫生’,也是我們的主心骨,有他在,我們心裏才感到踏實。”急診科主任古麗仙說。

王冰出身於一個“醫生世家”,奶奶、父親、妻子、兒子等都是響噹噹的醫務工作者。雖然他所從事的只是麻醉專業,但多年的耳濡目染和豐富的臨牀經驗讓他成長爲一個醫療“百事通”。伊吾縣人民醫院領導爲發揮王冰最大的潛能,除了讓他肩負手術麻醉等任務之外,還把醫務科所負責的急救培訓、業務培訓等重擔交給了他。

“這既是對我的信任,也是對我的考驗。”王冰說,從2017年6月起,他從最基本的簡易呼吸器的零部件識別開始,對全院醫護人員進行急救培訓。他邊講解邊示範,漢族醫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其中的要領,但由於語言交流困難,很多少數民族醫護人員卻記不住複雜的漢語醫學專業名詞,甚至產生了牴觸情緒。於是,他改變教學方式,採取“情境教學”法,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天晚上,一位維吾爾族急診科醫生興奮地告訴王冰,她在值夜班時,遇到一個需急救的病人,按照他教的方法很快就把病人搶救過來了。她希望王冰能再多教一些急救知識。

在幾個月的時間裏,王冰先後手把手教授了氣管插管、電除顫、心肺復甦、心電圖解讀、單人和三人心肺復甦等急救技能,使得縣醫院的急救能力大大增強,成功搶救、處置了數起大型羣體傷事故。

伊吾縣領導對醫院急救能力的提高多次稱讚,並決定把最基本的急救技能培訓在全縣15~75歲的羣衆中推廣。這一重任無疑又落到了王冰身上。從此,他走鄉串村,以“下馬崖一位老人喂孩子花生豆卡住喉管窒息而亡”“伊吾河一個孩子溺水死亡”等活生生的事例,向農牧民講解急救知識的重要性。每次向各鄉鎮羣衆傳授心肺復甦急救要領,他都是雙腿跪在地上,一跪就是兩三個小時,雙腿都麻木了……一年半的時間裏,他跑遍了全縣5個鄉鎮12箇中心村。

女徒弟把他視若父親

在伊吾縣人民醫院,有一個面龐清秀、眼睛大大的維吾爾族女孩。她名叫迪拉熱·帕爾哈提,是王冰的一位女徒弟。

王冰剛到伊吾時,迪拉熱也從新疆醫科大學麻醉系畢業不久,儘管她專業理論很紮實,但缺乏臨牀經驗,一直難以單獨頂崗。兩人結爲師徒後,王冰從每次手術前麻醉方案的設計、細針穿刺、可視喉鏡的使用,到術中麻醉深度監測等,手把手地悉心傳授。不到兩個月,迪拉熱就掌握了麻醉的基本操作。隨後,王冰又和濮陽市人民醫院聯繫,把迪拉熱送到那裏學習了3個月。如今,無論是無痛胃鏡、無痛人流等門診手術,還是常規手術麻醉,迪拉熱都得心應手,已經成爲一名合格的麻醉醫生。很多患者到了醫院,指名道姓要找迪拉熱。

時光讓師徒倆結下了非常深厚的情誼。王冰除了向迪拉熱傳授業務技能,還經常給她講厚重的中原文化,帶她到開封老家做客。每次探親回來,王冰都會給迪拉熱帶一大堆禮物。去年7月,迪拉熱要結婚了,王冰特意送給她一件十分珍貴的汴繡。迪拉熱也經常把自家做的馬腸子、饢餅等帶給王冰。逢年過節,還邀請王冰到家裏喫飯。

“王老師不僅在業務上對我幫助很大,還教會了我如何做人,在生活上也處處照顧我,就像一位父親。”迪拉熱說,她平時在單位喊王冰“老師”,私下裏與王冰微信交流的時候,都喊他“大大”。“大大”在維吾爾語中就是父親的意思。

讓迪拉熱敬佩的是王冰的那種敬業精神。王冰是全醫院年齡最大的,但也是最忙的。小兒鼻後腔異物取不出來、病人張力性氣胸需要放胸腔閉式引流、患者前列腺肥大插不上尿管……只要他接到急診科的求助電話,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幫助解決。

迪拉熱清楚地記得:2017年11月5日晚11時,鹽池鄉附近突發車禍,其中1人多處骨折,造成嚴重的肺挫裂傷,醫院沒有搶救條件急需緊急轉送哈密。當天夜裏大雪伴着八九級大風,通往哈密的道路已實施交通管制。擔心病人在路途上發生意外,醫院領導決定由王冰護送。穿着單薄襯衣的王冰向醫院保安借了一件軍大衣,立即跳上了救護車。

風越刮越大,雪越下越猛。伊吾縣公安局一輛警車在前面引路,救護車被颳得晃晃悠悠、左右搖擺,隨時都有可能滑下路邊的深淵。車內溫度急劇下降,看到被凍得瑟瑟發抖的病人,王冰毫不猶豫地脫下身上的軍大衣,蓋在病人身上。他強忍着寒冷守護在病人身邊,看到病人突然出現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壓下降的狀況,發現是氧氣桶的氧氣用完了,立即更換新的氧氣桶,病人才慢慢恢復正常。

經過4個小時驚心動魄的跋涉,終於把病人安全送到哈密。當迪拉熱見到師父平安回到伊吾的那一刻,眼淚奪眶而出……

援疆路上的“夫唱婦隨”

2018年12月,新疆哈密進入了一年中最冷的雪季,動輒零下20多攝氏度的天氣,爲河南醫療援疆隊員們的出診和轉診工作,增添了不少難度。

可就在這個冬天,王冰卻感覺暖意融融。原來,他的妻子鄭百卉,也隨他一起來到伊吾縣人民醫院,參與到對口醫療援疆工作中。

“妻子來援疆,是從她來伊吾縣探親看我時萌生的念頭。”說起妻子來援疆,王冰仍然難掩興奮,“當時,她看到伊吾縣的護理管理較爲落後,護士們無菌觀念較弱,技術操作技能差,連導尿術、插胃管都不會操作,當即就表示,明年退休了,我也來援疆,來幫助這裏提高護理質量。”

鄭百卉是濮陽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長。去年5月退休後,她馬上安排好家庭事務,主動請纓參與對口醫療援疆工作,並在當年冬天成了伊吾縣人民醫院的內兒科護士長。

“讓王冰醫生的妻子一起來援疆,起初我還是有些顧慮的。因爲他們家還有一位93歲的老父親,前些時候還發生了一次呼吸衰竭。”同樣是第二次參與對口醫療援疆工作、現任伊吾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的高湘玲說。

談起這件事,王冰至今記憶猶新。“當時在重症監護室住院4天的岳父帶着氣管導管無法說話,他示意護士拿筆,給我寫下了幾個歪歪扭扭的字,讓妻子和我安心援疆工作。老人病情好轉一些後,又多次叮囑我們一定要完成醫療援疆的承諾。”

就這樣,有了家庭的支持,王冰和鄭百卉一起回到了新疆。共同在醫療戰線工作了半輩子的夫妻倆,又成了一對醫療援疆伉儷。“夫唱婦隨”的他們,在當地百姓眼中,成爲伊吾縣人民醫院的最美醫護夫妻。

在伊吾縣人民醫院採訪時,記者還了解到這麼兩件事:去年夏天,王冰的兒子休假到伊吾看望他,正趕上醫院在熱火朝天地搞業務培訓。看到在濮陽市人民醫院心電圖室工作的兒子,王冰眼前一亮,就和兒子套近乎,要求他爲醫院醫護人員講幾天課。結果,兒子經不住他的“忽悠”,在伊吾呆了7天,整整泡在醫院5天,天天講課講得口乾舌燥。還有一次是在濮陽市人民醫院工作的一位老同事來伊吾看望他,也經不住他的軟磨硬泡,爲伊吾縣人民醫院的醫生搞了幾場業務培訓。

爲此,援疆醫療隊的援友們常常調侃他:“濮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伊吾。”王冰聽了總是嘿嘿一笑。 (記者 楊少軍 賀德敬 周源文/圖 )

■援疆感悟

做一名堅強的追夢人

王冰

時光如流水般飛逝,離三年援疆任務結束的時間越來越近了。回想起這近三年的時光,因爲心懷夢想、奮力追夢,我纔有勇氣和毅力克服高血壓、心臟病、關節疼痛、口脣乾裂、咽喉腫痛、鼻子流血和高原反應、語言不通、夜不能寐、思鄉思親之痛等種種不適,才能砥礪堅韌意志,激發繼續奮鬥的責任與擔當。

一次次的下鄉義診、急救培訓,一趟趟冒着風雪和生命危險接送危重病人,都將成爲我腦海裏永不磨滅的記憶。從每例手術麻醉和帶教徒弟精心制訂麻醉方案,到手把手地教當地醫生正規的醫療技術操作;從小學生的緊急突發羣體性癔症診治,到多起車禍病人的搶救;從每一次結親入戶,給“親戚們”帶去黨的政策和關懷,到精心準備的文藝作品得到當地幹部羣衆的認可好評……都將成爲我一生的驕傲。

伊吾縣人民醫院有這麼一組數據:截至2018年12月18日,援疆醫生共接診病人近1.85萬人次,實施各類手術550多臺,下鄉義診70次,開展新技術新項目27項,培訓及講課124多次,應急救護培訓3000多人次,創作文藝作品5個,參加文藝演出10多次。伊吾縣衛計委主任說:第九批援疆醫療隊是最刻苦、最努力的醫療隊,做出的成績可以用三個滿意來總結:醫院滿意,縣裏滿意,人民滿意!

援疆是我的夢想,有夢想就有目標,我會在接下來援疆工作中,繼續追逐我的夢想,做一名堅強的追夢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