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lamingoz

來源:王雅媛港股圈(ID:Victoria-hk-stocks)

目前,即使不是市場中所謂的黑暗時刻了,也許離這也不遠了。

問問大多數人朋友對於投資市場或者經濟的看法,大部分當下都是悲觀的,只是程度上的分別。

但如果現在只考慮一件事,中國10年後的經濟,股市,大概會是怎麼樣子?現在指數再腰斬或者未來上漲一倍,哪個可能性大?

對於中國來說,比較幸運的是,當下遇到的經濟現象、社會問題,在世界歷史長河中並非沒有先例。從過往的經驗看,跨越發展停滯困局,並且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兩個大國恰恰是我們的兩個鄰居,日本和韓國。

參照兩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預判中國的未來10年的以下幾點,並非那麼困難。

一、中國還沒到達日本的泡沫化程度

談起日本,很多人的印象估計就是廣場協議後的泡沫破裂,以及“失去的10年”。日本兌美元在廣場協議後大幅上漲,也在一瞬間使得日本完成了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任務。

資料來源:快易理財

很多人認爲日本失去了很多,但排除那場由於過度透支未來導致的泡沫,實際上日本的經濟在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後,一直處於增長的軌道中。只是前期由於廣場協議造成的日元升值太快,造成90年代後滯脹的假象。

大多數的已發展國家面臨的所謂經濟危機,無非是高速增長無法維持,現實不達預期的問題罷了。正如韓國在世紀之初面臨的那場金融危機,成因是:韓國沒有及時作出改變,不希望GDP減速,改變政策。

在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後,日本至今的年化以美元計價名義GDP年均增幅爲3.9%,而美國的這一數據爲4.9%,但這也比大多數的歐洲發達國家都要優秀了。

直至如今,日本是世界第三經濟強國,依然在最發達的國家行列,其人均GDP,國民福利,企業品牌,創新能力依然都是在世界前列,日本的經歷並不能說是失敗,只是對於日本本國人而言,泡沫的破滅導致了日本人精神上的打擊過大,徹底改變了一代人的心態。

僅從人均GDP水平看,中國更像是在日本的70-80年代,處於現代製造業蓬勃發展的時期,還未完全兌現我們的人口紅利優勢,中國經濟水平還不能與當時的日本相比,只是我們與美國發生貿易摩擦的時間提前了。

可以確定的是,中國經濟的泡沫程度顯然比當時的日本小,而且可控。

當初日本對於股市,土地的投機已經到了上漲預期無法修正的階段,且日本錯誤地採用了過久的寬鬆貨幣政策導致了泡沫越來越大,歷經多次加息才修正了這種惡性的預期,到頭來發現泡沫已經是毀滅性的了。

以房地產爲例,隨着這半年來的限購、限貸,如今不少地方的房價上漲預期已經給打破了,而成交也步入冰河時期。

截止9月24日,9月份深圳全市僅成交1913套新房住宅。根據房網數據中心歷年來的統計數據,初步預判,2018年9月深圳新房住宅成交量有可能成爲2010年以來的金九低谷值,傳統的金九銀十之際,金九還未開始,就已謝幕。

悲觀預期越來越高,資金面緊張,股市也一片低窪,但實際情況是經濟系統依然在正常運營中,這一點正是風險可控的關鍵所在。要知道,當年日本的情況是無論政府怎麼調控,怎麼加息,人們依然無動於衷地投機,直至虧到破產。

就跟颱風山竹來臨之前,每個人都被提前打了很多預防針,政府部門漫天蓋地宣傳如何防災,這種情況下,山竹雖然是歷史最強颱風,但造成的人員傷亡卻比過去的很多個強颱風要小得多。

這正是悲觀預期的作用。

我們與日本那種樂極生悲截然不同,這是我們不必過度擔憂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現在纔可以主動卸下槓桿,朝着改進經濟結構的方向前進。

事實上,中國目前在經濟結構轉型中最重要的優勢沒有丟失,那就是擁有大量受過良好教育,能勝任高端技能的人才。

衆所周知,技術研發的核心就是人才,在歐美許多以技術導向,壁壘強大的公司,其研發支出,工人的薪酬是企業的主要開支。但在我國,人才薪酬目前還是白菜價,這也是造成大家認爲社會不公平的原因之一。

誰能想象,可以在不同國家勝任許多技術研發工作的博士畢業生,做同樣的工作,在外國能得到幾十萬美金的年收入,而在中國收入過20萬都夠嗆?外國很多知識技術水平與我們相近的懶漢們做着更少的工作,卻拿着比我們多得多的工資?

資料來源:中智諮詢

資料來源:網絡

這種結構的不平衡雖說造成了大量人才外流,但正也是我國各行各業都有望做強做大的關鍵,隨着時間,隨着研發的進步,我國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越高,技術人員的薪酬增高是必然結果,這種現象終究能扭轉。屆時,必定也會帶來社會整體經濟水平的大幅躍升。

二、消費升級→理性化升級

未來10年,另一個可觀察的趨勢是消費觀念的改變。

消費升級還是降級,是目前社會的一個爭議點。但事實上,日本的股票歷史上最大的教訓是:無論是消費升級或者降級,都只不過是經濟週期的波動罷了。

日本如今給大家的印象卻是節儉,保守,性價比。可誰能想到,日本在90年代,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呢?

事實上,居民的消費大多都隨着經濟的發展,呈現消費升級→理性化的進步,日本過去在股票市場取得超額回報的公司,大多都是經營那種薄利多銷的“爛生意”公司。

在日本,這些例子很多:以廉價高質量衣服聞名的迅銷(優衣庫),紅遍全球的無印良品,被譽爲升級版宜家的nitori,05年至15年日本漲幅第一的seria —— 10元店商業模式的極致。還有一衆日本汽車公司,都是性價比商業模式的範例,這些公司在任何時代都具備了持續經營的成長性。

圖片來源:網絡;seria商店

總結這些公司的生意模式,大多是通過壓縮成本,來提升商品性價比,形成競爭力。也只有那些通過改良技術或者商業模式,以更低成本提供同等質量商品的公司,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並且在經濟下行階段發展得更加迅猛。不要忘了,中國低端的製造業,就是憑藉這一招來實現“made in China”的。

也許有人會認爲是日本失去的10年導致了這種商業模式的興旺,但這種商業模式並非只在日本取得了成功,而是廣受世界的認可,日本車佔據了美國市場,全球的消費者都偏好更高性價比的產品,這是國際貿易的基礎。宜家,沃爾瑪都是靠性價比做到世界第一的,而不是消費升級賣貴貨。

目前在中國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消費升級成爲了許多公司成長的主要邏輯。

社會中民衆的經濟水平從高速增長到放緩,一定會帶來消費意識的覺醒。只有在財富效應暴增的年代,纔會帶來奢侈品消費的暴增,也只有那種時候,人們才偏向消費越來越貴的商品,發達國家都有着成熟的消費觀念。

從一窮三百到追求剎那享受到追求價廉物美,這是日本的經驗,也是中國的未來。

從目前中國人的奢侈品全球消費來看,消費升級纔是錯覺,中國人奢侈品消費份額已經居高不下,奢侈品消費指標幾年內觸及頂峯的可能性很大,畢竟當年日本的峯值也是消費額佔全球50%左右,中國消費者的觀念終將回落到正常的,追求更優性價比的形態中。

資料來源:BAIN

追求性價比的模式將驅動商業模式的創新,砍去無謂的經銷和宣傳,或者驅動技術的創新,以實現成本的降低。這種驅動下的消費才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比GDP的增長更加重要,GDP只不過是社會生產力的一個衡量指標罷了。

我們要時刻記住的是,經濟發展的核心不是這個國家有多少人買得起最新的iPhone,而是這個國家個人年均收入的萬分之一能夠買得起多少個雞蛋。

未來10年,中國理性消費的生意將大有作爲。一個可以觀察的例子,就是目前國產電影市場的口碑傳播,觀念進步。國產電影已經進入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階段,未來各行各業也會如此。

我們應該不留餘力地投資這樣的生意。

三、口紅效應

無論從日本還是韓國的發展來看,口紅效應都相當明顯。

口紅效應指的是經濟蕭條時導致口紅銷量上升的現象,但我們指的並不是口紅,而是日韓的精神文化產業。

在日本經歷了90年代的泡沫破裂後,韓國經歷了世紀之初的經濟危機後,其文化產業反而逆勢而動,增長迅猛,直至現在塑造了非常強大的精神娛樂產業,日本的動漫,日韓的娛樂,影視,音樂,遊戲產業都異常發達。

數據來源:經濟觀察報

數據來源:經濟觀察報

從結構和比例上看,日韓人口並不多,但塑造了輻射世界的文化生態,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

數據上已經指明,隨着經濟的發展,在精神娛樂業上的消費支出將會越來越多。而且在經歷經濟調速換擋之後,常常會催化文化產業的興旺。

資料來源:日本國家統計局,天風商社,日本支出結構的變化

從目前來看,中國雖然仍然缺乏具有對外輻射能力的精神文化產業,模仿日韓,歐美的影子還非常重。但未來10年,在經濟減緩的前提下,中國的精神文化產業將迎來確定性的增長。

音樂、影視、娛樂、動漫、體育等精神文化產業都不會差,10年很長,中國非常有機會培養自己的全球性文化輸出的企業,這一點我們應該更加客觀。

而中國的遊戲業和影視業未來10年確定性更高,騰訊已經可以稱爲全球第一大遊戲公司,其遊戲已經遍佈世界,而影視文化也已經開始輻射到了東南亞一塊。

傳媒,遊戲行業目前正處於冰點,短期的政策影響了大家對這些公司原先的高預期,但歷史告訴我們,經濟的減速不但不會擠出這些公司的利潤,反而會加劇。

四、後發優勢

日本和韓國都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產業優勢,並且打造了不少全球化的大品牌,總結其規律,就是越是跟傳統發達國家處於起跑差距小的產業,有技術成本優勢的國家迎頭趕上的概率越大。

日本的汽車,韓國的電子產業無不如此。這一點其實可以從我們的手機產業看出,在實現智能手機化的時代,全球大多數公司起點都差不多,於是中國企業成功抓住了機會,到目前爲止,我國手機銷量份額已經達到全球40%以上,不可謂不強大。

目前,在更加前沿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產業上,中國同樣有着這個優勢。這是我們必須利用好的一點,這也是未來中國製造業更加強大的基礎。在中國投資這些初創企業,勝率是要比國外要高的。

資料來源: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除了少數新興產業以外。汽車、電子等已經算是根深蒂固的產業,中國目前沒有太多競爭的機會,這些行業有着很高技術壁壘的行業,要實現全球化超越,只有剩下兩個方法,要麼是目前的市場佔有者自己作死,經營失誤,讓出市場,或者在行業有新技術革新時,把握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和5G正符合這樣的思路,與其在傳統燃油車和4g中競爭,倒不如跳過這一步,直接保證新技術廣泛應用時,大家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這樣的機會並不多,強如韓國的半導體制造業做大做強,也只是贏在了日本的被動失誤上了 —— 由於廣場協議造成日元升值,失去成本優勢。在打算後發超越的情況下,如果原先的市場佔有者成本不喫虧,也做好了技術升級的預判,新公司的介入仍然非常困難。

這正是我國目前在掣肘已久的芯片產業面臨困局,目前行業沒有太大的技術革新機會,基本都是在不斷提升製程工藝,只能一代一代追趕,技術壁壘太大,成本優勢暫時還無法彌補。這種做法非常艱難,需要大量地燒錢,不符合經濟原則,目前的芯片業,還看不到彎道超車的路徑。

這一點我們應該看清楚,中國公司再造一個可口可樂的難度比再造一個蘋果的難度要大得多,儘管可口可樂市值,收入規模,技術含量都比蘋果弱。手機產業時常有技術升級機會,但可口可樂是根深蒂固的舊行業,幾乎沒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未來10年,投資中國的新興產業和在原有行業把握機會彎道超車,實現全球化的企業,還是非常具有性價比的。我們有足夠的成本優勢,我們也相信中國人的智商優勢。

五、結語

早前,在日本年輕富豪榜排名第3位的前澤友作花了17億成爲世界首位坐私人火箭環遊月球的旅客。

連傲嬌的馬斯克都大讚前澤友作:

“在日本零售業退化的10年裏,前澤友作讓他自己的電商帝國保持了連續10年的增長。”

毫無疑問,在中國這個巨大規模的經濟體轉型過程中,我們將遇到許多前人沒有遇到過的風險、困難和挑戰,但儘管如此,經濟的轉型以及在轉型過程中延續的大趨勢,將爲中國和世界創造出巨大的新需求潛力和龐大的市場空間,以及不同的投資機會。

雖然所有的此時此刻都是迷霧重重的困惑,但許多年以後,我們回頭看2018年的中國,許多事可能會是洞若觀火般的清明。

王雅媛港股圈(ID:Victoria-hk-stocks)授權發佈,其它微信轉載請重新申請授權。

格上財富: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十年深度研究,甄選陽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財產品,爲您的資產增值保駕護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