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陽光

全球視野 | 中國立場

家國情懷 | 思想爭鳴

關注

甲午海戰 來自西北野戰軍 00:00 04:47

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面上,中國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不可避免的相遇了。在激烈的戰鬥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下達了全速前進,撞沉敵艦“吉野”的命令,隨後不久被敵艦擊中引起爆炸,艦上200多名船員連同管帶鄧世昌一同爲國捐軀。英勇、悲壯卻又顯現除了一個大國的無可奈何。

1894年,日本以朝鮮問題爲藉口向清政府宣戰,這是一場日本蓄謀已久的戰爭。

戰爭的結果導致了中日兩國命運的改變:勝利者邁入了近代列強的行列,野心不斷膨脹,最終走上了對外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而失敗的一方不僅承受割地賠款之辱,且剛剛開啓的近代化進程亦被攔腰打斷。

當我們再回首中日之間的那場戰爭,除了痛楚、恥辱、憤怒、遺憾之外,還應有更多的思考。

黃海-大東溝

9月17日,護送完陸軍登陸之後的北洋水師在返航的途中被日軍發現。正午時分,日本聯合艦隊,呈單縱陣,接近北洋水師。北洋水師則在行進中由雙縱陣改爲橫陣,旗艦定遠位於中央,其餘各艦在其左、右依次展開,艦隊呈楔形梯隊。”

在雙方艦隊相距5300米時,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首先開炮。三分鐘後,日本旗艦松島艦也開始發炮還擊。戰鬥開始不久後,定遠主桅中彈,信號索具被炮火所毀(一說因戰船老朽發炮時震塌飛橋),在飛橋上督戰的丁汝昌身負重傷。

剎時間,雙方各艦百炮一齊怒放,硝煙瀰漫,海水沸騰。丁汝昌拒絕隨從把自己抬入內艙,堅持坐在甲板上督戰。日艦利用航速優勢繞攻北洋艦隊右翼“超勇”、“揚威”,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退出戰鬥。

在混戰中,北洋艦隊一直衝殺在前的“致遠”艦受到“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轟擊,多處受傷,船身傾斜。

鄧世昌見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橫行無忌,憤而說道:“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決意與之衝撞,同歸於盡。鄧世昌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日本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致遠艦右側魚雷發射管被擊中,引起大爆炸,隨後黃海海面上沉沒。

全艦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餘自鄧世昌以下全部壯烈殉國。“致遠”沉沒後,“濟遠”管帶方伯謙、“廣甲”管帶吳敬榮,臨陣脫逃。下午,鎮遠艦的30.5公分大炮連續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號二次。松島後甲板四號炮塔中彈後,火焰引發炸藥,發生了大爆炸。

日本軍艦隊此時包括旗艦已多艦受傷,又見北洋艦隊重新集隊,便於17時40分左右下令撤出戰場。北洋艦隊稍事追擊,也收隊返回旅順。歷時5個多小時的黃海海戰到此結束。

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 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創,死傷官兵600餘人。

此役北洋水師雖損失較大,但並未完全戰敗。然而李鴻章爲保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內,不準巡海迎敵。日本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

註定的失敗

北洋水師在成軍之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兩膄主力艦“定遠”、“鎮遠”也是當時亞洲排水量和主口徑最大的軍艦。然而這隻代表着中國30年洋務運動的自強成果的艦隊,就在這4個多小時的海戰中灰飛煙滅。

不僅僅是在海上朝鮮、鴨綠江、遼東半島、威海衛。清軍一敗再敗,最終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也使中國從此走向更深重的災難。

中國失去了東亞大國的地位,半殖民化加大了!鉅額戰爭賠款相當於全國3年的財政收入,清政府根本無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貸款,不但利息很高,還要以海關、稅收、財政的管理權作抵押。大面積割讓國土直接導致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失敗的原因有許多許多,從戰術上講北洋水師的火炮爲跟新換代仍爲“架退炮”,日軍的主要裝備則是有復進機構的“管退炮”,射速上高於北洋水師6倍,航速上也高於北洋水師。並且北洋水師彈藥質量不佳多爲實心彈,擊中之後只能留下一個孔。

然而在戰術上的失敗並非是決定性的,北洋水師同樣也在英勇作戰,但這改變不了最終失敗的原因,國家的失敗。

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得到較快發展,與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結合在一起,產生了軍國主義怪胎,極具擴張性和掠奪性。侵略並戰勝中國,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國策。

日本在幾十年裏進行各方面的充分準備,前後實施了8次《擴充軍備案》。甲午戰前的幾年,平均年度軍費開支高達總收入的31%。日本一面擴軍,一面派出大批間諜在中、朝活動,在甲午戰前繪成了包括朝鮮和我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渤海沿線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條道路的詳圖。

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政府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爲由,削減軍費預算,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中國就是在這樣一種不清醒的狀態下,迎來了一場命運攸關的戰爭。

甲午戰爭日本的勝利是制度的勝利。大清帝國的失敗是制度的失敗。鴉片戰爭一聲炮響,在喚醒了清朝的同時也喚醒了日本。中日兩國同時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但兩個國家學習西洋文明,一個從內心革新變化,另一個則止於外形。

明治維新短短30多年時間,便把日本變成了一個現代國家,並不讓人驚訝。日本與清朝的對決,是一個現代國家與前現代國家的對決。清朝註定是失敗的。

清朝經過了30年的軍事變革,建立了一支表面上脫胎換骨的新式海軍和陸軍,但它的軍事變革是失敗的,主要是觀念落後。

勝利的軍隊用未來的觀念打今天的戰爭,失敗的軍隊用昨天的觀念打今天的戰爭。北洋水師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鐵甲艦,奉行的卻是長期防禦性戰略。作爲一直大的艦隊卻只敢沿着海岸航行,這是失敗的。

民族的信仰

然而甲午戰爭發生40年後,有一批中國人做出了這個民族近千年來不曾有過的壯舉。這個壯舉令世界震驚,也令中國人自己震驚。這就是1934-1936年紅軍進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中國工農紅軍一掃甲午年間中國人的那種懦弱、麻木、貪生怕死,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全新的精神面貌。他們是那樣英勇、大無畏,那樣藐視死亡和苦難。

長征,被美國作家索爾茲伯裏比作猶太人出埃及、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和美國人征服西部,他認爲:“本世紀中沒有什麼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爲深遠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面帶飢色的軍隊從南中國出發時有8.6萬人,到陝北時只剩下不到6000人,可正是這支軍隊,後來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新生政權。僅僅40年,他們應該還算是甲午同代人。但就是他們讓中國的歷史煥然一新。

甲午戰爭的失敗導致了中國人羣體意識的覺醒。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發生。1894,檀香山興中會成立。次年2月,香港興中會成立。興中會就是同盟會的前身。十幾年後,清朝被推翻。1919年,因爲不滿日本強加給中國的所謂《二十一條》,北京爆發了“五四”運動。正是在這個運動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從此,中國歷史開始了偉大的轉折。甲午戰爭中國敗了,卻是鳳凰涅槃,一步步走向輝煌;日本勝了,卻在勝利中一步步走向災難。最後日本人便習慣了“國運相賭”直到迎來了最後的失敗。

短短17年,清王朝走完了它最後的路程,這是歷史的必然,一個不能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的政權,沒有理由長期存在下去。甲午戰爭至今124年了,今天的中國早已擺脫了任人欺凌的屈辱地位,國際地位、綜合國力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今天來紀念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不僅是爲了懷念歷史,更多地是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在最近幾十年裏,我們已經擁有了和平發展的環境,於我們來講,21世紀是我們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歷史時期。我們希望和平崛起,但和平崛起並不取決於單方面的良好願望,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都喚醒我們要時刻回顧歷史,居安思危,真正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

綜觀中國歷史,沒有什麼災難和壓力可以征服中華民族,而只會使我們愈挫愈奮、衆志成城,到頭來頭破血流的只會是我們的敵人。

作者:西北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