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高校的老建築中,位於靜安寺街道的上海戲劇學院(華山路630號)熊佛西樓,是一個值得駐足觀賞的好去處。

上海戲劇學院

從延安西路校門進去,很容易就能找到熊佛西樓,這是一幢外廊形式直接模仿照搬殖民地建築樣式的住宅,南側臨華山路,總面積約760平方米,通過設在南側的主入口進入。

熊佛西樓外景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建築正處於現代轉型初始期。大量的留洋建築師從國外回來登上了國內早期的建築舞臺,當時的很多建築融合了中國建築與西方建築的特點,而熊佛西樓就是其中代表。

熊佛西樓一角

它既不具有中國傳統園林建築小巧玲瓏的性格特徵,也不屬於粗獷、張揚、個性十足的建築。它的美學手段不是炫耀、喧鬧的,而是含蓄、寧靜的。在細細欣賞之下,你會發覺它的體量與線條的比例關係是如此和諧。

熊佛西樓和周圍的建築

熊佛西樓的正前方是一片草地,右邊與另一片草皮隔路相連,左邊是上戲著名的新實驗空間,後面則是一棟現代型紅色建築,熊佛西樓地處中間,憑藉自己的空間關係融合了四周各不相同的一切。

樓前草地

建造於1903年的熊佛西樓是上戲的“老人”,見證了上戲的歷史。那時它並不叫熊佛西樓,而是德國華僑在上海的一個鄉村俱樂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人強行佔據了德國人在上海原邁爾西愛路(今天的茂名南路58號)建造的鄉村俱樂部,平時喜歡休閒聚會的德國人,無奈之下只好在這裏又重新修建一座鄉村俱樂部。

俱樂部裏設有會客廳、女賓室、休息室、舞廳、餐廳、彈子房等等,花園裏還修了10多個網球場、草地滾球場。1910年,德國人又在這裏建起了露天溜冰場。細心的讀者可能會回憶起,美麗園和熊佛西樓僅一牆之隔,當年,住在美麗園的胡蘭成和張愛玲就經常在德國鄉村俱樂部約會。

熊佛西樓夜景

熊佛西樓名字的由來是爲了紀念上海戲劇學院的第一位校長——熊佛西先生。

熊佛西原名熊福禧,1900年出生在江西豐城,中學時代就對戲劇產生了興趣,經常參加學校舉辦的文明戲表演。1920 年考入燕京大學,進入燕大第二年,他就和茅盾等人組織了民衆戲劇社,提倡學校戲劇運動。

燕大畢業後,家人讓他隨父經商,但他卻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研究戲劇和文學。在哥大,他苦苦追求了比他大6歲的朱君允,朱君允招架不住,最終不顧家人反對,兩人在紐約結婚。但是,這份愛情卻沒有善終。

熊佛西

1926年,兩人回國。起初,熊佛西在燕大做教授,“九一八”事變後,他應晏陽初的邀請,率領部分師生奔赴河北定縣農村開展大戲劇大衆化實驗,培養農村演員。朱君允則帶着三個孩子逃到了香港,住在許地山家。而就在此時,朱君允卻接到熊佛西的來信,要和他分開。原來,當時熊佛西已經和著名話劇演員葉子同居了。後來,朱君允帶着孩子到了成都,開始工作,獨自供養三個孩子。

孩子們都學有所成,尤其是大兒子——熊性美,他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他在教學、科研、國家參政議政以及國際學術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是一位頗受尊敬的民主人士、資深學者和深受愛戴的老師。在熊佛西去世多年之後,有一次召開紀念熊佛西的會議,熊性美受到邀請,但他拒絕參加,他依舊無法原諒父親當年的行爲。

熊性美

抗戰勝利後,熊佛西來到上海,應邀擔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想 不到還沒到一年,市參議會便以“節約開支”爲名“裁撤”“劇校”,熊佛西勇敢地在報刊上發表文章,駁斥“裁撤劇校”的種種謬論,與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名發表公開信,反對“裁撤劇校”,堅決支持學生的護校鬥爭。學校保留下來了,校長被逼走了,田漢、洪深等力舉熊佛西任校長,他又一次在風波中挑起了這副重擔。

熊佛西和師生團結苦幹,靠每週舉行公演賣藝得來幾文錢,買點山芋熬稀飯餬口度日,如此困境一直延續到上海解放。

上海解放後,熊佛西盡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立和完善 戲劇教育的體制、教師隊伍,從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體制、劇場和圖書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建設。

1965年10月26日,熊佛西病逝。1985年12月2日,熊佛西銅像在上海戲劇學院校園揭幕。

熊佛西銅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