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群雄争霸,为何最终花落李家?

公元七世纪的中国,刚刚结束了三百年的长期分裂,尚未得到喘息,就再次陷入了更大的动乱当中。一度踌躇满志想要建立不世功业的杨广,开凿大运河,三征高句丽,却因虐用民力国力,令大隋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自己也落了个昏君的骂名,甚至被捏造了弑父夺位,淫母戏妹的传言,在戏曲评书中越描越黑。而起兵太原的李渊父子则一路打怪升级,建立了为后人所赞叹的大唐王朝,太宗李世民“天可汗”的美名更是被传唱千古。那么,在隋末的乱世之中,为何李家父子能够笑到最后?他的成功秘诀究竟何在呢?

01

立基关中,眼光长远

自古以来,关中战略地位都极为重要,占据了关中则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向东夺取天下。倘若战事不利,又可以凭险据守。刘邦第一谋士张良曾言道:“关中地区,东连崤山和函谷关,西靠陇山,南接巴蜀,北通胡地草场”。而关中自身则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农业极其发达,属于人口密集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无论是嬴政还是刘邦,都是以关中为基础夺得天下。

相较而言,当时势力较大的瓦岗军李密集团,虽然兵强马壮,胜绩连连,但处于四战之地,人马无法得到休整,一旦失利,顿时如丧家之犬,只得投奔他人。窦建德雄踞河北,看似稳固,实际上冀中平原相比于关中地形促狭,加之窦大帅本人在战争中被俘杀,最终成了一位悲剧英雄。而萧铣地跨荆汉,占了大半个南中国,看似一头大象,实际却是个虚弱的胖子,各块地盘无法有效组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最终被长驱直入,毫无还手之能。

觑准了绝佳时机的李氏父子,起兵后率军三万向西直取关中。此时隋军大部分都在外平定关东的叛军,关内力量薄弱,而所谓的“十八路反王”们更是在中原打得不可开交,无暇西顾。李渊大军激战五个月,顺利拿下长安,成了一方霸主,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隋末群雄争霸,为何最终花落李家?

02

世民善战,众将归心

一个团队能够取得辉煌的胜利,离不开能力优秀的领导,而夺天下这种把脑袋系在腰间的勾当,主公的重要性更是毋庸赘言。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除了长孙无忌、李孝恭这样的亲属,以及唐俭、殷开山这些故旧,还有不少来自敌方阵营的降将。例如隋朝败军的屈突通;自瓦岗来投的秦叔宝、程知节和徐世绩;从刘武周处前来效命的尉迟敬德;由王世充账下转来的张公瑾……这些在演义中被近乎神化的猛将豪杰最终选择了大唐,自然是折服于李家父子的雄厚实力和个人魅力,而这种魅力,更多地来自于在前线征战的秦王李世民。

史载“太宗为人聪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节下士。”不过评价人英武有大志这种话,大多属于泛泛之谈,而“屈节下士”,关键还是能有让“士”们真心投靠的气度和能力。文治方面,自幼受儒学教育长大的李世民不仅通晓百家典籍,而且写得一手好骈文诗歌。他的书法则巧用“飞白”,堪称一绝;武功方面,作为统帅,李世民身先士卒,且不说战争时代的攻城拔寨,就是唐朝建立后,他也亲自带领御林军在马场练习骑射,从而督促优良马种的培育。虽然玄武门事变令太宗皇帝给后世留下了阴狠刻毒的污点,但这并未削弱他儒雅而又善战的传奇形象。这样的一个人,又怎会不令天下雅士豪杰所折服,所倾倒呢?

同时期的李密瓦岗军,也曾先后融入了张须陀军、裴仁基军、宇文化及军等诸多势力。令人遗憾的是,李密没能将这些不同阵营的人才成功整合,反而闹出了杀害瓦岗军老班底首领翟让的悲剧,导致队伍旦夕间分崩离析,后加入的将领也随之离心离德。李世民却能够迅速将新加入的诸多人才融入到队伍中,逐渐形成了秦王天策府的班底,在后来无论是攻城略地还是抢班夺权的战斗中,他们都甘心为太宗所用,相比之下,高下立判。

隋末群雄争霸,为何最终花落李家?

03

金戈铁骑,无坚不摧

选择关中,是眼光长远的谋划布局;文武兼备,是作为统帅个人的软实力。一支军队想要在修罗场一次次的拼杀中不落下风,关键还是要有强悍的战斗力。而李世民根据自身根据地的优势,训练了一支驰骋中原的“特种”骑兵——玄甲军。

在今天陕西省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矗立着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号称昭陵六骏,传说是为了纪念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后骑过的六匹战马。这些活灵活现的石刻,正是李世民重视发展骑兵的体现。《资治通鉴》中提到玄甲军时写道:“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玄甲军的数量不多,只有千余人。但在李世民身先士卒的率领和数员骁将拼杀下,这支部队往往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说到秦琼秦叔宝,我们往往想到他单骑救唐公,义释程咬金,想到他和尉迟恭分持锏鞭成为门神……而在这些传说故事的背后,真实的秦琼其实是一位擅长马战的勇将。史载,“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之中,莫不如志”,很有三国时代赵子龙在百万军中七进七出的英风。而与秦琼齐名的尉迟敬德,甚至能在马上空手夺矛反击敌人。《新唐书》记载敬德“善避矛,每单骑入贼,虽群刺之,不能伤,又能夺贼矛还刺之”。

隋末群雄争霸,为何最终花落李家?

在如此勇猛的将领统率之下,玄甲军的士兵也是人人争先,唯恐落后。不仅如此,这支骑兵的装备也是颇为精良。首先,马槊(即长枪)成为了标准武器,而曾作为主力装备的戟则基本淘汰,成了盛大典礼中的仪仗器具。而在短兵器方面,隋唐时期的铸造刀剑技术至臻巅峰,唐军的骑兵佩刀去掉了汉刀的环首,刀身加宽,刀柄加长,便于双手握持。而刀刃更是经过“百炼钢”之类的多次锻打,极为锋利,成为了马上战士们近身格斗的绝佳利器。不仅如此,李世民麾下铁骑还重视弓弩的使用,据唐《官志》所载,唐军“凡伏远弩者,自能施张,纵矢三百步”,这种一射就是三百步的强弓劲弩,可谓威力巨大。

有锋利的矛,当然也要配备坚厚的盾。汉魏以来,明光铠成为了华夏骑兵的普遍装备。这种铠甲以兜鍪护头,兜鍪两侧有向上翻卷的护耳,胸甲一般分左右两片,居中纵束甲绊,两肩覆盖披膊,臂上套有臂护,腰间扎带,腰带之下有两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也有“吊腿”裹缚,防护可谓非常完备。而玄甲军的铠甲正是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不仅华丽且轻便,防御力又大大提升。

在公元621年的中原大战中,李世民挑选了一千多玄甲精锐,与王世充军展开激战。王世充大败,六千余人被歼灭,就此逃回洛阳,不敢轻动。同样是这支部队,在虎牢关前以区区三千余人对阵窦建德十万大军,在李世民和众将的亲自指挥下,奋力战斗,硬是将敌军打得狼狈奔逃。此后,唐军顺次消灭郑(王世充)、夏(窦建德)两大军团,荡平北方,玄甲骑兵可谓功不可没。

隋末群雄争霸,为何最终花落李家?

定鼎中原后,唐王朝继续发挥自己在军备作战方面的独特优势,先后消灭东西突厥、高句丽等边境宿敌,布武天下,震动四方,日本、新罗、南诏等大小藩属莫不前来朝拜学习。李唐王朝能够在各个朝代中独领风骚,除了开放的政策、尚武的传统,更在于其自创立之日起始终如一的进取精神。这种不断向前的态度引领着唐王朝获得最终的胜利,也值得历朝历代所敬仰和传承。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琴剑霜月 编辑:吃硬盘吧、小二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