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主要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反应和治疗效果确定。

类型(4种):寒、凉、温、热(古时称“四气”)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与凉、热与温之间仅是程度上的差别

寒凉药:清热、泻火、解毒。用于治疗热证 如板蓝根、黄芩可用于发热口渴、咽喉痛

温热药:祛寒、壮阳。 用于治疗寒证.如生姜可治疗风寒

另有平性药,是指性质比较平和的药物,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寒或微温,不能独成一气。

eg :板蓝根 两类:一类为十字花科植物崧蓝的根,全国多数地区习惯应用,称为“北板蓝”;另一类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茎)和根,西南和华南地区习惯应用,称为“南板蓝”。

药味:主要由口尝和临床治疗效果确定。

类型(五种):酸、苦、甘、辛、咸。

酸:收敛止血、涩肠固脱.用于治疗外伤出血、腹泻、痢疾等.

eg :旱莲草可止血,火炭母、辣蓼可治腹泻。

苦:清热解毒、泻火.用于治疗各种炎症。

eg:野菊花可治扁桃体炎.溪黄草、土大黄可治黄疸型肝炎

甘:滋补身体、调和药性.eg:土党参、牛大力可治体虚无力,冰糖草调和药性,保护肠胃

辛:发汗解表、行气止痛.治感冒、止痛等。

eg:大头陈、绿薄荷可治感冒,九里香、鸡骨草可治胃痛

咸:润肠通便、散结.治消化不良、淋巴结核

eg:草决明可通大便,穿山甲、乌贼骨能治淋巴结核。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所谓“淡附于甘”,具有利尿作用,如淡竹叶、珍珠草。还有涩味,有收敛止血作用,可治内外伤出血,如侧柏,但此类药物较少,不能独列一味,故习惯上仍称“五味”

中草药的气和味关系非常密切,每种药物既有一定的气,又有一定的味,使用时应综合考虑。如紫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其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其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

性味相同的药物,功效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不同。如黄连和浮萍都是寒性药,黄连苦寒,可清热去湿,浮萍辛寒,可疏解风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