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主要根據藥物作用於人體後所發生的反應和治療效果確定。

類型(4種):寒、涼、溫、熱(古時稱“四氣”)

寒涼和溫熱是對立的兩種藥性,寒與涼、熱與溫之間僅是程度上的差別

寒涼藥:清熱、瀉火、解毒。用於治療熱證 如板藍根、黃芩可用於發熱口渴、咽喉痛

溫熱藥:祛寒、壯陽。 用於治療寒證.如生薑可治療風寒

另有平性藥,是指性質比較平和的藥物,但實際上仍屬於微寒或微溫,不能獨成一氣。

eg :板藍根 兩類:一類爲十字花科植物崧藍的根,全國多數地區習慣應用,稱爲“北板藍”;另一類爲爵牀科植物馬藍的根莖(莖)和根,西南和華南地區習慣應用,稱爲“南板藍”。

藥味:主要由口嘗和臨牀治療效果確定。

類型(五種):酸、苦、甘、辛、鹹。

酸:收斂止血、澀腸固脫.用於治療外傷出血、腹瀉、痢疾等.

eg :旱蓮草可止血,火炭母、辣蓼可治腹瀉。

苦:清熱解毒、瀉火.用於治療各種炎症。

eg:野菊花可治扁桃體炎.溪黃草、土大黃可治黃疸型肝炎

甘:滋補身體、調和藥性.eg:土黨蔘、牛大力可治體虛無力,冰糖草調和藥性,保護腸胃

辛:發汗解表、行氣止痛.治感冒、止痛等。

eg:大頭陳、綠薄荷可治感冒,九里香、雞骨草可治胃痛

鹹:潤腸通便、散結.治消化不良、淋巴結核

eg:草決明可通大便,穿山甲、烏賊骨能治淋巴結核。

五味之外,還有淡味,一般將它和甘味並列,所謂“淡附於甘”,具有利尿作用,如淡竹葉、珍珠草。還有澀味,有收斂止血作用,可治內外傷出血,如側柏,但此類藥物較少,不能獨列一味,故習慣上仍稱“五味”

中草藥的氣和味關係非常密切,每種藥物既有一定的氣,又有一定的味,使用時應綜合考慮。如紫蘇性味辛溫,辛能發散,溫能散寒,其主要作用是發散風寒;蘆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熱,其主要作用是清熱生津。

性味相同的藥物,功效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藥物,功效不同。如黃連和浮萍都是寒性藥,黃連苦寒,可清熱去溼,浮萍辛寒,可疏解風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