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李恕權(左圖後者)是傅達仁的乾兒子。(互聯網)

人云亦筠

2018年世界盃正如火如荼舉行,讓人想起曾採訪球王比利的臺灣前體育主播兼“藝人”傅達仁。他的英語肯定沒有英語體系的國家來得流利,但他充滿自信,當年要求球王掀起褲管與他比腳力,幽默的畫面讓人記憶猶新。世界盃開打,傅達仁卻已離開,因爲本月6日瑞士時間(本地7日)他已在瑞士的協助自殺組織“尊嚴”(Dignitas)執行了自己的“安樂死”。

把安樂死打上“”,因爲不是真正的安樂死,傅達仁赴瑞士尋求的是協助自殺(Assisted suicide)或稱爲陪伴自殺 (Accompanied suicide),也即他親自按下按鈕讓毒藥進入自己的身體。“安樂死”這三字比較響亮,能激起臺灣社會廣泛的討論,生前飽受癌症等疾病的折磨,所以傅達仁才一直對外聲稱要採取“安樂死”。

安樂死vs自殺

傅達仁出身籃球國手,後來跑到馬來西亞當國家隊籃球教練並打敗中華隊,返臺後轉戰電視臺當體育主播,退休後也客串演出電視劇,常受邀上節目聊球賽。他生前有許多娛樂圈的好朋友,歌手李恕權是他的乾兒子,生前也因爲孫越的介紹而成爲基督徒。

傅達仁當體育主播時自創的“壞壞壞、連三壞”等膾炙人口的術語,至今還留在臺灣人心中,但他生前積極推動的“安樂死”能不能也有如他播報體育節目般掀起風潮,恐怕不是短時間內能預見的,雖然臺灣是華人社會中最自由與開放的,但畢竟要在宗教、道德,要在捍衛自主權與捍衛生命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醫學定義上,安樂死(Euthanasia)是由他人結束當事人的生命。我是反對自殺的,但我支持安樂死。反對自殺,當然違背了生命來到世界不容易的奇蹟,再來是給活着的身邊人很不好受,身邊人會有罪惡感,認爲自己爲什麼無法幫到他。這樣說起來是頗自私的,完全是因爲我們自己的感受。病人的苦與痛,我們無法深深體會,但就是希望他或她“好死不如賴活”,自殺不但讓旁邊人不好受,也代表失敗,象徵懦弱,毫無尊嚴,因爲不是被對手打敗,而是自己把自己打敗了!

讓旁人有心理準備

一個尋短見的人,會完全不顧身邊親人的感受嗎?未必,我的一個住在馬來西亞的親戚,跑到公園上吊時,擔心第二天嚇壞到公園晨運的人,所以上吊時把塑膠袋套在自己的頭上。他能想到不認識的晨運者,怎會沒想到家人的感受呢?

人的情感都是有缺憾的,我們愛一個人,關心一個人,總是希望有回報。連神也不例外,你得愛祂信祂,你才能上天堂。這樣也沒有不好,你付出努力,得到回報。安樂死是讓旁人有心理準備的,家人不會一天突然回家,看到房裏吊死的家人,而是在平靜安詳中送走摯愛的人。有個道別的機會,好過換來驚嚇的“回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