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8年春天,軍事科學院辦公室處長潘石英給王希先打電話,透露說中央軍委研究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有14名將帥定爲軍事家,分別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粟裕和左權。1988年春天,軍事科學院辦公室處長潘石英給王希先打電話,透露說中央軍委研究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有14名將帥定爲軍事家,分別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粟裕和左權。

文章摘自:《報刊薈萃》, 作者:張雄文。

核心提示:1988年春天,軍事科學院辦公室處長潘石英給王希先打電話,透露說中央軍委研究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有14名將帥定爲軍事家,分別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粟裕和左權。不久卻因某種原因放寬要求,達到了33位。

粟裕戰爭回憶錄整理者王希先眼中的粟裕大將

粟裕大將

王希先曾任人民解放軍定海守備區參謀長,後調任軍事科學院戰史研究部一處研究員、副處長,專門研究土地革命戰爭史。1977年7月,被借調到軍事科學院第一政委粟裕處幫助其撰寫回憶錄近五年時間,直到1982年1月因粟裕病重和其他原因才離開。此後,繼續研究粟裕,後來寫了《在粟總身邊》、《我寫名將粟裕》等文章,披露了一些鮮爲人知的事情。

(一)蕭克、粟裕互相尊重

1979年1月11日,粟裕應軍事學院(即後來的國防大學)院長蕭克的邀請到該院高級系講課,內容是著名的《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院方領導很重視,學院的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領導都參加了,蕭克院長親自陪粟裕登上講臺,並講了話。他說,這次請粟裕同志講課意義重大。還說,粟裕同志是位老兵,軍事理論和實踐都很豐富,希望大家都要認真學習。粟裕在蕭克講話時插話說,你也是個老兵,你當支隊長,我當政委。

(二)粟裕說:華野有6個頭等縱隊

粟裕回憶華東野戰軍有6個頭等主力縱隊。他說:“華東野戰軍有六個頭等主力縱隊,即第1、第3、第4、第8、第9、第10縱隊(後來分別改編爲第20、第22、第23、第26、第27、第28軍),其中第10縱隊稍弱一些,但仍可算作是頭等主力。另五個頭等主力縱隊的戰鬥力不相上下。這六個縱隊都能攻善守,但又各有所長。第1、第4縱隊善長野戰,第3、第8、第9縱隊善長攻堅,第10縱隊善長防禦。”

(三)宋時輪試圖阻止粟裕撰寫回憶錄

1981年10月,因粟裕病情未好轉,整理回憶錄的工作基本停止。王希先想調動工作,試探着向楚青說,請求調回南京軍區或武漢軍區(其時張才千任司令員,他希望王希先去那工作)。楚青向粟裕反映後,粟裕表示可以考慮。王希先便向軍事科學院政治部幹部部反映,但時任院長的宋時輪不同意調動,並指派政治部副主任找他談話,內容爲:

一是不能離開軍科,可以回到本院另外安排工作;二是黨委首長對他很關心,可擔負更重要一些的工作,但要離開粟裕那裏,回來給我們作事纔行;三是要回到院裏來工作,他們不好提這個意見,要王希先自己向粟裕提出來。

王希先聽了政治部副主任的話很生氣。他要求下部隊去,是想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不是爲了那一官半職。如果他離開粟裕那裏回軍事科學院來,這不是他的本意,這樣做也對不起粟裕老首長,所以他仍堅持回南京軍區或去武漢軍區,並反駁了政治部副主任關於“回院來爲我們做事”的話。王希先問他:粟政委爲國防建設嘔心瀝血地總結歷次革命戰爭的經驗和研究未來戰爭的作戰方法,恐怕不能說不是院的工作吧,粟政委與院裏還能分開嗎?政治部副主任無言以對,但仍拖着不辦。無奈之下,王希先又請求粟裕給黨委寫封信,粟裕答應了,但宋時輪接信後還是不表態。因此,王希先只好直接給宋時輪寫信,開門見山地請求調走,並詢問他對粟裕政委的信是同意還是不同意,也應表個態。在此情況下,宋時輪才交代政治部讓王希先走。這件事翻來覆去拖了很久,光政治部管幹部工作的副主任和幹部部長找王希先談話就不下十幾次。直到1981年12月下旬,王希先才獲准離開,被分配到南京軍區司令部研究室。

(四)華野外線出擊一線部隊指揮存在問題

在幫助整理沙土集戰役回憶錄時,粟裕重點談了1947年7月初華野外線出擊以來等情況。魯西南和魯南都未打過好仗,特別是濟寧戰役失利之後,部隊在國民黨重兵多路圍追堵截之下,天天突圍,其轉戰的艱苦是解放戰爭從未有過的。其時適逢雨季,洪水氾濫,水深過膝齊腰,空中有敵機轟炸掃射,地上是敵炮隆隆爆炸聲,晝夜強行軍,風雨無阻,經常喫不上飯,睡不好覺,泥漿濺滿全身,部隊極度疲勞,減員大增,其中第1、第4縱隊尤爲嚴重,兩個縱隊減員都在萬人以上;第3、第8縱隊也由三個師九個團縮編爲兩個師七個團。第10縱隊全部轉移到黃河以北。有的領導講,其艱苦險惡程度,有的和長征差不多。這五個外線出擊的指揮員分別是出魯西的陳士榘、唐亮;出魯南的葉飛、陶勇。粟裕說,造成這一被動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客觀的主觀的都有,但主要原因之一是指揮問題。如果能在戰區內積極創造和捕捉戰機,集中主力打敵一路,哪怕是一部分,敵人就不敢猖獗到如此地步,以至一兩個團也敢成一路對我實施追擊圍攻。打掉國名當軍一路,我軍活動的空間就會大些;如果國民黨軍怕兵力分散被我軍殲滅而集中使用,我軍的行動就會更自由一些了。

(五)中央軍委最初擬定的軍事家只有14位

1988年春天,軍事科學院辦公室處長潘石英給王希先打電話,透露說中央軍委研究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有14名將帥定爲軍事家,分別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粟裕和左權。不久卻因某種原因放寬要求,達到了33位。1989年11月29日,新華社正式公佈時,增加了楊尚昆、李先念、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葉挺、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彭雪楓、羅炳輝、林彪。1994年又增補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3人爲軍事家,總計達到了36人。

(六)有人反對稱粟裕爲戰略家

1992年5月,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精要》一書,收錄了王希先寫的《淺談粟裕的軍事思想》一文。文章中,王希先大膽提出粟裕不僅是傑出的軍事家,而且是傑出的戰略家的觀點。有人不大同意他這“戰略家”的提法,但王希先始終認爲,粟裕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特別是軍事領域的貢獻,凡是研究過中國共產黨的歷次革命戰爭史,尤其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史的人,無不被他的軍事理論和作戰實踐所傾倒;在解放戰爭中他是華東(第三)野戰軍的副司令員,但中央軍委卻在1946年10月15日明文規定由他負責戰役指揮。打仗由副職下決心是沒有先例的。由他負責戰役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不但是中國五大野戰軍(後因西北、華北野戰軍合併,即爲四大野戰軍)打殲滅戰最多、戰果最大的野戰軍,而且他曾幾次提出過改變戰略方針方面的意見,都被中央軍委所採納。因此,稱他爲戰略家是當之無愧的。在《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精要》出版之前,原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郭化若.於1991年初也曾在論述粟裕的文章稱粟裕爲戰略家。

(七)軍事百科全書將帥條目中,粟裕的條目原擬破例與元帥的條目同等待遇

1991年,軍事科學院撰寫軍事百科全書將帥條目,派人約請王希先寫《粟裕的軍事思想》。軍事科學院當時除談條目的規格外,還特別講了條目的字數,說:元帥的條目不超過8000字;大將的條目不超過5000宇,但粟裕因對革命戰爭貢獻大,威望高,可以破例與元帥的條目同等待遇,也可寫到8000字。不久,王希先很快寫出來了。軍事科學院研究討論時,不知哪位人士持不同看法,認爲粟裕也只能享受大將級待遇,不能超過5000字,否定了原先確定的8000字的規定。並要求王希先壓縮修改,到5500字。王希先按要求改好後,不想還是通不過,說內容對粟裕的評價太高,有的地方甚至超過了元帥。王希先很反感.他不贊成與元帥去比,應堅持實事求是,在這個問題上,他不願意讓步修改。他說,比,怎麼個比法?比資格還是比貢獻?如果一定要比,應該是貢獻大小爲先,軍事人物尤應首先比軍事方面的貢獻。從軍事方面比,我認爲不論是軍事理論還是軍事實踐,粟裕的貢獻是中國革命戰爭史早已證明了的。儘管如此,王希先還是答應在文字上再作一次推敲,盡最大努力,把條目寫得公正、客觀、實事求是。寫好後,卻仍然不符合個別人的口味,他們還自己動手修改了。並以王希先的署名刊登於1997年5月軍科出版的《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1捲上。

王希先聽了政治部副主任的話很生氣。他要求下部隊去,是想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不是爲了那一官半職。如果他離開粟裕那裏回軍事科學院來,這不是他的本意,這樣做也對不起粟裕老首長,所以他仍堅持回南京軍區或去武漢軍區,並反駁了政治部副主任關於“回院來爲我們做事”的話。王希先問他:粟政委爲國防建設嘔心瀝血地總結歷次革命戰爭的經驗和研究未來戰爭的作戰方法,恐怕不能說不是院的工作吧,粟政委與院裏還能分開嗎?政治部副主任無言以對,但仍拖着不辦。無奈之下,王希先又請求粟裕給黨委寫封信,粟裕答應了,但宋時輪接信後還是不表態。因此,王希先只好直接給宋時輪寫信,開門見山地請求調走,並詢問他對粟裕政委的信是同意還是不同意,也應表個態。在此情況下,宋時輪才交代政治部讓王希先走。這件事翻來覆去拖了很久,光政治部管幹部工作的副主任和幹部部長找王希先談話就不下十幾次。直到1981年12月下旬,王希先才獲准離開,被分配到南京軍區司令部研究室。

(四)華野外線出擊一線部隊指揮存在問題

在幫助整理沙土集戰役回憶錄時,粟裕重點談了1947年7月初華野外線出擊以來等情況。魯西南和魯南都未打過好仗,特別是濟寧戰役失利之後,部隊在國民黨重兵多路圍追堵截之下,天天突圍,其轉戰的艱苦是解放戰爭從未有過的。其時適逢雨季,洪水氾濫,水深過膝齊腰,空中有敵機轟炸掃射,地上是敵炮隆隆爆炸聲,晝夜強行軍,風雨無阻,經常喫不上飯,睡不好覺,泥漿濺滿全身,部隊極度疲勞,減員大增,其中第1、第4縱隊尤爲嚴重,兩個縱隊減員都在萬人以上;第3、第8縱隊也由三個師九個團縮編爲兩個師七個團。第10縱隊全部轉移到黃河以北。有的領導講,其艱苦險惡程度,有的和長征差不多。這五個外線出擊的指揮員分別是出魯西的陳士榘、唐亮;出魯南的葉飛、陶勇。粟裕說,造成這一被動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客觀的主觀的都有,但主要原因之一是指揮問題。如果能在戰區內積極創造和捕捉戰機,集中主力打敵一路,哪怕是一部分,敵人就不敢猖獗到如此地步,以至一兩個團也敢成一路對我實施追擊圍攻。打掉國名當軍一路,我軍活動的空間就會大些;如果國民黨軍怕兵力分散被我軍殲滅而集中使用,我軍的行動就會更自由一些了。

(五)中央軍委最初擬定的軍事家只有14位

1988年春天,軍事科學院辦公室處長潘石英給王希先打電話,透露說中央軍委研究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有14名將帥定爲軍事家,分別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粟裕和左權。不久卻因某種原因放寬要求,達到了33位。1989年11月29日,新華社正式公佈時,增加了楊尚昆、李先念、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葉挺、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彭雪楓、羅炳輝、林彪。1994年又增補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3人爲軍事家,總計達到了36人。

(六)有人反對稱粟裕爲戰略家

1992年5月,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精要》一書,收錄了王希先寫的《淺談粟裕的軍事思想》一文。文章中,王希先大膽提出粟裕不僅是傑出的軍事家,而且是傑出的戰略家的觀點。有人不大同意他這“戰略家”的提法,但王希先始終認爲,粟裕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特別是軍事領域的貢獻,凡是研究過中國共產黨的歷次革命戰爭史,尤其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史的人,無不被他的軍事理論和作戰實踐所傾倒;在解放戰爭中他是華東(第三)野戰軍的副司令員,但中央軍委卻在1946年10月15日明文規定由他負責戰役指揮。打仗由副職下決心是沒有先例的。由他負責戰役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不但是中國五大野戰軍(後因西北、華北野戰軍合併,即爲四大野戰軍)打殲滅戰最多、戰果最大的野戰軍,而且他曾幾次提出過改變戰略方針方面的意見,都被中央軍委所採納。因此,稱他爲戰略家是當之無愧的。在《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精要》出版之前,原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郭化若.於1991年初也曾在論述粟裕的文章稱粟裕爲戰略家。

(七)軍事百科全書將帥條目中,粟裕的條目原擬破例與元帥的條目同等待遇

1991年,軍事科學院撰寫軍事百科全書將帥條目,派人約請王希先寫《粟裕的軍事思想》。軍事科學院當時除談條目的規格外,還特別講了條目的字數,說:元帥的條目不超過8000字;大將的條目不超過5000宇,但粟裕因對革命戰爭貢獻大,威望高,可以破例與元帥的條目同等待遇,也可寫到8000字。不久,王希先很快寫出來了。軍事科學院研究討論時,不知哪位人士持不同看法,認爲粟裕也只能享受大將級待遇,不能超過5000字,否定了原先確定的8000字的規定。並要求王希先壓縮修改,到5500字。王希先按要求改好後,不想還是通不過,說內容對粟裕的評價太高,有的地方甚至超過了元帥。王希先很反感.他不贊成與元帥去比,應堅持實事求是,在這個問題上,他不願意讓步修改。他說,比,怎麼個比法?比資格還是比貢獻?如果一定要比,應該是貢獻大小爲先,軍事人物尤應首先比軍事方面的貢獻。從軍事方面比,我認爲不論是軍事理論還是軍事實踐,粟裕的貢獻是中國革命戰爭史早已證明了的。儘管如此,王希先還是答應在文字上再作一次推敲,盡最大努力,把條目寫得公正、客觀、實事求是。寫好後,卻仍然不符合個別人的口味,他們還自己動手修改了。並以王希先的署名刊登於1997年5月軍科出版的《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1捲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