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夕阳的映衬下,137位“砼美人”静静地伫立在路泽太主线,“皮肤”光滑耀眼,画面十分唯美。不远处,中交三航局路泽太高架项目的工程师们正在对第138号“美人”进行精雕细琢。

所谓的“砼美人”,其实是项目建设人员给花瓶墩起的雅称,因其“皮肤”滑嫩光洁、亮如铜镜,而得此美名。

路泽太高架项目

路泽太高架项目是国家首批钢结构桥梁典型示范工程,施工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自然也高。中交三航局承建的路泽太高架第二标段一开工,项目部便盯上墩柱做起了文章,想要把素面朝天的墩柱打造成“工艺品”。

传统上,混凝土浇筑后,容易出现“皮肤”泛黄、冒气泡、错牙等“惯性病”,严重影响外观质量。

项目经理丁适

“为了保证墩柱外观能够呈纯正的青色,阻止气泡、错牙的生成,我们没少下功夫。”

要想“治好病”就得先找到“病根”,项目为此进行了深入“诊断”研究。“混凝土中沙子和石子的泥含量超标,墩柱浇筑后会泛黄。”“常规模板一般为1米一节,构件体积越大,模板拼接越频繁,产生接缝也越多,生成错牙机率就越高。”……一个接一个的“病根”被大家揪了出来。

找到了“病根”,就有了“对症下药”的方向。项目首先从原材入手,丁适带着技术员不停地穿梭在台州、杭州各地,考察原材料供应商。“沙子泥含量要在0.5%以下,石子泥含量要在1%以下。”每到一处,丁适都会提出比设计要求还严苛的标准。一些供应商抱怨:“我们供应沙石这么多年了,还是头一回碰见这么高的标准。”

项目经理丁适

“墩柱不仅方量大,还是工程最显眼的部位,正常应呈青色,原材料中泥含量比例越高,墩柱完工后表面就越容易泛黄。打个比方,泥土就像是色素,只能少不能多。”

丁适跟供应商们解释道。面对有理有据的内行话,供应商也都一一叹服。历经1个多月的奔波,项目终于选定了原材供应商。

可此时的丁适并没有放松:“砂石料质量不会百分百如意,我们必须考虑周全。”项目部打出“组合拳”,不定期对供应商实施考察与抽查,杜绝他们浑水摸鱼的心理;砂石料进场实时验收,对不合格的产品零容忍;定期对供应商考评,对屡教不改者,终止合作。项目部一系列严格的举措,让原材质量有了保证。

挑选上好的原材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杜绝气泡、错牙才是项目面对的最棘手的考验。“模板非常关键。”项目副总工程师李晓峰分析,“模板越光滑,透气性越好,气泡越容易外溢。我们一定要及时涂刷模板漆,保证模板的光滑。另外,我们还要降低模板拼接的频次,来减少错牙的生成。”

项目团队决定不走寻常路,弃用常规1米高的模板。但究竟模板多高才合适却是个难题。为此,丁适和技术员白天跑工地实地模拟,晚上赶回办公室加班计算核对,设计高度合适的模板。几番试验下来,他们终于得出了结论:每节模板6米高,可极大减少接缝,又不至于大幅增加成本。

项目部再次前往台州、杭州,挑选模板供应商,货比三家,不放过一点瑕疵。然而,施工时还是出问题了,首节模板出现翘曲,平整度不够,拼缝不严密等缺陷。项目团队便连同厂家“会诊”,发现肋板和法兰板不成直线,证明是刚度不够引起。随即,双方共同研究开出“药方”:增大模板肋板及法兰板型号。经过半个月的加工,新模板完成,经过技术员反复检测验证,平整度和拼缝质量双双达标,丁适如释重负般舒了一口气。

“医治”好“皮肤”泛黄、冒气泡、错牙等“惯性病”后,项目并没有就此止步,还开出了一系列“药方”,通过采用同一批次混凝土浇筑同一根墩柱、优化配合比等微举措,给予了墩柱最精心的呵护,让它成了名副其实的“砼美人”。

来源:三航局

点击图片,回顾精彩内容

两个特别优秀奖之一!贵瓮高速公路项目荣获2018年度菲迪克奖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