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全球第一大指數公司MSCI宣佈,有望在明年的審議通過後,將中國大盤A股的納入因子從5%增加到20%,幅度提升之大超出市場預期。此外,MSCI將考慮在2020年5月將中盤A股納入。如果實現,A股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到2019年8月將升至2.8%(目前爲0.71%),並將在2020年5月進一步擴大到3.4%。

究竟明年20%幅度的納入是否板上釘釘?海外投資者對於上一階段的納入有何意見反饋?A股的各類機制還需作出哪些改善?當日,MSCI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研究部主管謝徵儐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獨家專訪。

“隨着互聯互通機制的每日額度4倍擴容,以及中國監管層不斷滿足投資者需求,在此前的諮詢過程中,投資者給予上兩階段的納入(包括流程操作、滬深港通機制)很高評價,這也給了MSCI信心,因此在謹慎小幅納入5%後,此次我們進一步提出將大盤A股的納入因子大幅提升到20%。”謝徵儐告訴記者。

至於明年20%的納入是否板上釘釘,謝徵儐表示這還需要在未來幾個月密集展開投資者諮詢,看看投資者會否覺得20%的納入幅度過大。“投資者對5%和20%的考量完全不同,例如停牌問題和衍生工具,由於此前納入權重非常小,投資者對某些問題可以暫時應付;但如果按20%納入,投資者就會對風險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比如使用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來控制風險,不同階段的納入會凸顯不同階段的問題。”

謝徵儐還對記者透露,如果投資者認爲合適,那麼中盤股的納入也可能提前在2019就同步進行。“MSCI一貫的做法是,將一國的大、中盤股一起納入,但之所以此前沒有,主要是擔心投資者無法覆蓋這麼多股票,因此需要給出更長的緩衝期。”

外資對前期納入反饋積極

9月26日,MSCI最新發布的公告稱,過去A股的兩階段納入獲得了市場參與者非常積極的反饋(overwhelming positive feedback),互聯互通機制運行良好。因此在首次納入成功實施的基礎上,作爲此次諮詢的一部分,MSCI建議:

將中國大盤 A 股的納入因子從5%增加到20%,於2019 年5 月半年度指數評審和2019 年8 月季度指數評審這兩個階級分步實施;

從 2019 年5 月半年度指數評審開始,將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市場加入符合MSCI 指數條件的證券交易所名單;

作爲2020 年5 月半年度指數評審的一部分,將中國中盤A 股以20%的納入因子一步納入MSCI中國指數。

MSCI表示,歡迎投資業界從即日起至2019 年2 月15 日對此提案作出反饋,並計劃在2019 年2 月28 日或之前公佈此項諮詢結果。

謝徵儐也表示,“之所以起初的納入因子只有5%,主要因爲當時是國際投資者第一次採用互聯互通機制來跟蹤A股。早期,外資對於每日額度和人民幣流通性都還存在擔憂。”但他也表示,中國央行宣佈從今年5月1日起把互聯互通每日的額度擴大4倍,這使得A股今年更順利地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香港金管局和中國央行也緊密合作提升了人民幣流動性。

“也正是因爲客戶對於此前納入的反饋積極,MSCI此次才提出了20%的進一步納入建議,躍進幅度較大。至於客戶對於20%的比例有何意見,還需要在後期諮詢過程中進一步溝通。”他告訴記者。

MSCI表示,自從宣佈納入A股以來,爲交易A股而新開設的互聯互通賬戶高達4600個,總體北向通投資組合總值增長了460億美元。隨着未來將A股大盤股納入因子擴大到20%,A股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到2019年8月將升至2.8%(目前爲0.71%);如果將A股中盤股按20%的納入因子在2020年5月納入,那麼整體A股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佔比將進一步擴大到3.4%。

今年9月1日,A股進入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第二階段,A股大盤股的納入因子從2.5%提高至5%,另外還有10只A股將以5%的納入因子新加入,使得納入MSCI的A股增加至236只,合計佔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的0.75%。而到明年,如果通過上述審議,MSCI將會把A股大盤股的納入因子提升四倍。

20%納入將提高風險管理需求

至於明年是否必然會按照20%的納入因子實施,目前仍不能100%斷言,但概率可能也不小,只是在諮詢過程中,外資可能會對於風險管理工具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5%的納入也使得國際投資者對市場操作情況更加了解,監管機構在配合投資者進行調整時也做出了很大努力。在經驗前提下,MSCI認爲下次納入應該可以完美實施,但也需要在諮詢中繼續提出一些問題,例如20%的比例是否太高,這需要在諮詢後再作出決定。”謝徵儐告訴記者。

他特別提及,20%的納入將使得投資者更爲關注風險管理,提高對於衍生工具的需求,例如股指期貨、期權等。

MSCI此前也表示,滬深交易所對金融機構在全球任何交易所推出的包括中國A股的金融產品設立了“預先審批”的限制。此項限制涵蓋了新推出的和現有的金融產品,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國際投資者有顧慮。

此前謝徵儐在A股第三次闖關失敗後接受外媒採訪時也提及,取消ETF等A股掛鉤衍生產品海外上市的預審權對於A股進入MSCI至關重要。此次,謝徵儐也對記者表示,“衍生工具的重要性會隨着開放程度提升而不斷凸顯,如果有這些工具,投資者就能更有效運作。中國監管層也意識到了這點,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給予了很高關注。”他也表示,在諮詢過程中,會與中國監管層就放鬆股指期貨和“預先審批”限制等事項進行溝通。

根據機構統計顯示,目前全球共有近196只基於MSCI指數的期貨和27只基於MSCI指數的期權上市交易,共計約223只產品。這些產品分佈在七家交易所,分別爲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洲際交易所(美國,ICE US)、洲際交易所(歐洲,ICE EU)、新加坡交易所(SGX)、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迪拜黃金商品交易所與約翰內斯堡交易所。

此外,謝徵儐提及,儘管A股停牌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但“5%和20%納入的考慮不同,外資也會對於停牌問題提出更多改進要求。”

中盤股可能於2019年納入

此次,機構普遍對於MSCI納入A股中盤股的可能性表示關注。同時,MSCI也將創業板納入了審議議程。

今年5月底時,MSCI首席執行官亨利·費爾南德茲(Henry Fernandez)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MSCI一貫的做法是,將一國的大、中盤股一起納入,然而此前MSCI新興市場指數納入的只是200多隻大盤股。早在2016年審議的時,MSCI一共提議了448只A股,包括大盤股和中盤股,不過最後依然排除了中盤股和停牌股,MSCI認爲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雙贏的局面。”

謝徵儐對記者解釋稱,“當時大盤股已經有200多隻了,如果再納入中盤股,總計 400多隻股票恐怕投資者無法應付,尤其是研究覆蓋精力不足。但如今,投資者已經開始瞭解200多隻大盤股,因此MSCI認爲引入中盤股的時機已經成熟。”

他表示,目前預計屆時可能納入的中盤股數量約爲168只,“2020年5月的時間點也爲外資提供了緩衝期,但在諮詢過程中,如果有些投資者認爲並不需要分時間段納入,也有可能會提前在2019年就一次性將中盤股納入。”

至於創業板,謝徵儐認爲,“創業板有一定的代表性,佔據中國市場的近20%,逐步成了一個不可忽略的板塊,因此MSCI希望也將創業板提出來,和投資者進一步交流,聽取他們的看法。從MSCI角度而言,我們希望把市場可以投資的投資機會都納入指數。”

可以預見,隨着海外投資者對於A股的瞭解更爲深入,進一步的納入只是時間問題。費爾南德茲此前也對記者表示,“如果海外投資者在這個很小額度的納入中,能增進對A股市場的瞭解、提升對A股信心,預計更多國際資本將會進入中國市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