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懷素(737——799。懷素《自敘帖》。

孟雲飛/文

古代社會里,書法被視爲小道,非大丈夫的主要差事。好男兒的使命,是要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粗粗看了一下,書史留名的,或出身名門,或位高權重。僅僅以書法被寫進歷史的,很難。比如善書的懷素,《唐書》中隻字未提。不過,不提不等於沒有,其影響同樣可以跨越千年。

懷素(737——799?年),湖南零陵人,客居長沙。俗姓錢,字藏真。 狂草大師,與張旭齊名,人稱“顛張醉素”。


粉壁搖晴光,素屏凝曉霜——懷素的酒與書

懷素《自敘帖》


懷素的足跡

懷素是一個奇蹟。世人不知其父母,也無法全面窺見他的幼年教育,懷素本人好像就是吸天地精華所成。只曉得他的父親也是一位僧人,法號惠融,書法師法歐陽詢。還知道他的叔父是錢起,大曆十才子之一。在家庭背景上,錢起是他唯一可以值得炫耀的人物,對他也多有提攜。

十歲那年,懷素出家。到零陵城北約二十里的書堂寺,皈依佛門。佛教一度繁盛,出家或許是一個好的選擇。如果家境不好,寺院待遇還行,也能接受文化教育。沒有學堂的懷素,寺廟就是他的學堂。在這個不大的地方,他居然學會了一門外語:梵文。

然而,有趣的是,懷素是個不規矩的和尚,喝酒,喫肉,寫寫畫畫。“經禪之暇,頗好筆翰”的他,寫得也不定是什麼體。幾年後,呆不下去的懷素又回到家中,也把書法愛好帶了回來。

懷素練的是草書,用紙是個問題。乃種萬株芭蕉,採葉當紙,還不夠,又漆上一盤,一版,反覆使用,以致盤板皆穿。(見陸羽《懷素別傳》)毛筆也一根根的壞掉,“棄筆堆積,埋于山下,號曰筆冢”。

“爲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爲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爲其書不精亦無令名。”學習中的懷素與其說是自謙,不如說是坦誠。住所名曰“綠天庵”,簡陋而富有詩意。

懷素的勤奮換來了人們的認可。官員盧象、戴叔倫等作詩激賞。高傲的李白見到二十三歲的懷素的揮灑,當即作《草書歌行》:

少年上人號懷素,

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

筆鋒殺盡中山兔。

吾師醉後倚繩牀,

須臾掃盡數千張。

飄風驟雨驚颯颯,

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

一行數字大如鬥。

恍恍如聞神鬼驚,

時時只見龍蛇走。

左盤右蹙如驚電,

狀同楚漢相攻戰。


粉壁搖晴光,素屏凝曉霜——懷素的酒與書


然而,有大成就者還需見多識廣。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 懷素從家鄉出發,南下廣州,拜訪徐浩,又輾轉到長安, 拜師鄔彤。鄔彤是懷素的堂姨表哥。鄔彤將老師張旭的學書經驗告訴懷素,使他豁然開朗。繼而拜顏真卿爲師,顏真卿告訴懷素,學習書法,特別是草書,一定要師法自然,多悟,“夫草書於師授之外,須自得之。”懷素的觀念更新了。他還不斷尋找名家書跡,仔細研究,“遺編絕簡,往往遇之”。

拜名師,尋碑帖,勤學善思的懷素書名大振。懷素喝着酒,醉意盎然,拿起筆,任意揮毫。有詩爲證:

……

十杯五杯不解意,

百杯以後始顛狂,

一顛一狂多意氣,

大叫一聲起攘臂,

揮毫倏忽千萬字,

有時一字兩字長丈二。

翕似長鯨波刺動海島,

婉若長蛇戍得透深草,

迴環繚繞相勾連,

千變萬化在眼前

把懷素的作書狀態寫得淋漓盡致。絢爛之後,懷素於大曆八年(773年)離開長安。名噪一時的書法家的激情和才情留了下來。晚年不知去向何處。懷素的一生軌跡就像他的狂草,來去無影蹤。人走了,書法還在;筆畫斷了,意相連。


粉壁搖晴光,素屏凝曉霜——懷素的酒與書

懷素《千字文》


懷素的書法

懷素是繼張旭之後的又一位狂草大師。著名的作品有《自敘帖》、《小草千字文》、《食魚帖》、《苦筍帖》等。

《自敘帖》全稱《懷紊自敘帖》,懷素狂草的代表作,墨跡紙本。寫於大曆十二年(777年)八月。縱二十八點三釐米,橫七百五十五釐米,一百二十六行六百九十八字。可謂巨幅大作。該帖是對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學書感悟進行的總結。筆走龍蛇,一氣呵成。用墨酣暢淋漓,時見枯筆;用筆圓轉,筆筆中鋒。是其“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佳作。開始數行(前六行爲宋代蘇舜欽所補)講述其學書經歷,書寫從容不迫;中間講述別人對自己的讚賞,狂態已經露出;篇幅終結處達到情感的高峯。

寫《自敘》時,懷素正值壯年,“狂來輕世界,醉裏得真如”,書寫跌宕起伏,筆墨飛舞。“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慾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安岐評價此帖:“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於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歷來人們提起懷素,必會想到《自敘帖》。比如現當代草書大師林散之臨寫懷素《自敘帖》,深得其中精髓。毛澤東主席對自敘帖也是愛不釋手,到了晚年還經常批閱。主席的書法對該帖多有借鑑。1972年和1974年,日本外務大臣大平正芳兩次見到毛澤東,毛澤東便將影印本《懷素自敘帖》贈給大平正芳。

粉壁搖晴光,素屏凝曉霜——懷素的酒與書

懷素《苦筍帖》

中年時期,懷素還寫了《苦筍帖》和《食魚帖》。這些並非懷素專門的書法創作,乃實用性的書札之類。《苦筍帖》凡2行,14個字,是懷素向朋友索要苦筍的信札,字數雖少,卻是沒有爭議的作品,歷來讚譽聲很高,清吳其貞《書畫記》評:“書法秀健,結構舒暢,爲素師超妙入神之書。”啓功先生有詩云:筍茗俱佳可徑來,明珠十四邁瓊瑰。上下牽連,似有醉意。兩行用筆皆上輕下重,雖左搖右擺,中心不失,如餘音嫋嫋,不絕如縷;《食魚帖》是向朋友抱怨沒有魚喫。篇幅不大,可是書法價值極高。筆無虛發,妙趣橫生。

四十一歲後,懷素身體狀況漸漸不佳。腳氣,風疾不僅折磨了他的身體,也使其書法創作受到影響。還有年歲、心境的變化等因素,書法風格已經趨於平淡。《論書帖》書寫於這種狀態之下。早時的狂放已經不見,代之以規矩,圓潤。法度嚴謹起來。“《論書》一帖,出規人矩,絕狂怪之形,要其合作處。”米芾說:“懷素如壯士拔劍,神采動人;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明王世貞說:“(懷素)晚年書圓熟豐美,又自具一種姿態,大要從山陰派中來,而間有李懷琳、孫過庭結法。” 米襄陽、王元美都看到了懷素的作品的法度,並加以讚美。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的五月, 懷素書寫了《東陵聖母帖》。57歲的懷素狀態以有別於壯年。從《聖母帖》的書法看,章法平整,懷素此時心境平和。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中國人自古有一種思鄉情結,不管在外有“笏袍加身”的榮耀,還是“快馬輕疾”風流,暮年大多要還鄉的。貞元十五年(799年),63歲的懷素回到湖南,完成了《小草千字文》的創作。這是目前所見的懷素的最晚的書作。《千字文》本是南朝梁武帝時期,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奉皇命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1000個字,編纂成文,啓發蒙童。懷素書寫的《小草千字文》,着眼點不是表現藝術才情,而是實用讀本。該篇共84行,1045字。字距較大,並且勻稱,行距也較寬,一改往日大草書章法的面目。用筆追求澀感,如錐畫沙。火氣盡消,恬淡平和。可謂“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宋黃庭堅說:“懷素草書,暮年乃不減長史,蓋張妙於肥,藏真妙於瘦,此兩人者,一代草書之冠冕也。”


粉壁搖晴光,素屏凝曉霜——懷素的酒與書


一點感想

清代劉熙載這樣評論張旭與懷素的草書:“張長史書悲喜雙用,懷素書悲喜雙遣。”雙用是爲了宣泄,雙遣是藉以超脫。張旭和懷素同爲唐代狂草大師,但二人區別明顯。張旭的個性更爲張揚,喜怒哀樂,借書宣泄;懷素是位僧人,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書寫相對理性。

另外,佛教講究一個“悟”字。不管是從鄔彤那裏得到的暗示,還是從顏真卿那裏受到的啓發,懷素“觀夏雲多奇峯,輒常師之,夏雲因風變化,乃無常勢,又無壁折之路,一一自然。”然後“隨風頓悟筆意,自言得草聖三昧”。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說:“懷素夜聞嘉陵江水而草書益佳。”嘉陵江的水聲讓懷素悟到的,應是草書的節奏和氣勢吧。 的確,在懷素的眼裏,“萬類之中,個個是佛”,高境界的書法作品是爲有悟性的人準備的。

“一日九醉 ”的懷素“飲酒以養性,”然後“草書以暢志”。他左手舉着酒杯,右手拿着毛筆,酒入豪腸後,“飛鳥出林,驚蛇入草”般的書法呈現出來。

此文轉自《書法導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