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补贴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当与许多朋友谈到电动车时,续航里程和它的安全性成了必不可少谈论话题。在这几年来这种汽车自燃的现象,已经不是个例了,不管是什么品牌都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意外,自燃事件一直是悬在动力电池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受到业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自燃现象频频发生呢?

  碰撞引起燃烧

  在电动汽车自燃的事故里,碰撞后引起燃烧是一个很大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到外界作用力的影响,会导致电池穿刺会导致电解液和负极产生作用,然后正极和电解质也会发生分解,导致大规模大负荷的短路,这也就导致了燃烧,从而使所有的设备一起自燃。

  系统短路引起燃烧

  这种情况是电池组内部浸水后控制模块或者BMS系统形成短路,导致电池组内压过高,单体电池门限电压电流值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导致单体电芯的电压值过大,单体电池电压过大,形成热失控,发生自燃。另外,电池组温控元件失效,电池温度测算不准,通信系统无法进行有效降温,导致车辆热集中,形成热失控。

  电池散热不够引起燃烧

  控温能力不足导致电池组热失控。如果外界的温度太高,电池组高温运行状态下容易造成热量无法散热,形成热集中。而单体电芯在放电过程中无法对散热体进行有效的散热。基于此,导致电池组温度升高,最终单体电芯析气过大,电解液进入空气后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导致整车自燃。

  电池密度太高引起燃烧

  前些日子,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就曾发文表示,电车自燃根本原因是由于部分厂商急功近利,为保持一定的利润,进行偷工减料,为了拿补贴,技术尚不完全成熟且缺乏严格验证的情况下,采用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使车辆安全性受到威胁,自燃事故频发。

  总结:上述所描述的四种自燃原因,绝大多数归于厂商在技术和制造上的原因,在此小编建议,为了避免电动汽车自燃事故发生,应该由相关部门加大对车辆的安全检查,让不合格的产品早日退出,让无良企业无法生存,完善电动汽车年检规范与标准,让消费者用得放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