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云诗集》,顾名思义,是一本诗集。

  有人说,身为文化人,至少要在临终前留下一本自己的作品集,那才符合文化人士的身份。

  有人说,人活一世,要像雁过留声一样,留下些东西,才会被许多人知道——他曾来过!

  但他却不是这样,这本诗集在他生前只是一份草稿,名曰《排云诗草》。

  王廷赞诗集手稿

  他似乎也没想过将这份作品印出来,就那么个人化地存在一个角落。直到他辞世十年之后,他的学生、朋友、晚辈经多方努力、进一步收集之后,最终以《排云诗集》出版而成。

  这份诗集,前面有吴佩孚、梁漱溟、何丰林等当时政界、文化界的优秀人杰的题字,毫无疑问增加了这本书的文化分量,总计1500多首诗词也实在数量可观。

  非常令人遗憾的是,这本诗集在当年出版之后,在世间几乎没有影响力。直到2014年被小规模重印一次,仅仅发行2000册……二手书网站上,仅有一册,也已被人收购了!

  因此,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也就很难被查知了。

  他的诗集出版一波三折,他的人生也堪称特别。哪里特别呢?考取功名的时光特别漫长,他当上官儿了又特别悠闲!

  他生于1847年,于1927年故去,80个春秋,光科举考试就占去了30年时光。

  话说封建时代、特别是明清两朝,穷人家的孩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文从沈梦认为,考取功名是非常正经而光荣的使命,除此以外,你如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也可以不考试,像唐伯虎、蒲松龄没在官场上混,也照样青史留名。

  但就实际生活而言,如果能顺利考上进士,唐伯虎和蒲松龄的人生命运将会大篇幅的改写,他们之所以有后来的作为,也是局势和生计所迫。

  一般的落榜生,大概也很少有蒲松龄的才华,要想出人头地,就更显得难上加难。

  所以,社会制度如此,随大流才是社会主流啊。

  本文的主人公,是科举考试的忠实信徒。除了功名利禄,他在16岁就定下了人生目标——“立志问学”。这也是一种风气,清朝中晚期,有许许多多科举成功之士,左手搞行政,右手做学问,也不算新鲜事儿。但前提,你最好要考上进士。考上了,官有了,权有了,闲也就有了!

  为了这个梦想,他把他人生最宝贵的时光都奉献到这事上了。亏还是不亏呢?这可不比如今的高考,考上了名校自然皆大欢喜,考不上了,也有其他的选择。

  对于这位主人公而言,自然没什么亏不亏的,多一次考试,能多将知识温习温习,达到“温故而知新”,何乐而不为呢。

  毕竟他的耐心比洪秀全强,他的运气比蒲松龄好。从1866年应府试起,每隔几年,他升一个台阶。十年后,他成功高中举人……

  举人,是什么概念呢?中举后,首先就有了考进士的资格,社会地位高了不少。就像大龄青年范进一样,没中举之前,亲戚、邻居都瞧不起,中举后,当地的乡绅也赶着去送钱、交好!

  当然,本文的主人公并不会因此而浅尝辄止,他的目标是中进士。

  考进士可是不容易的,大约和现在的高考生考“985”、“211”一个难度、或更甚,有关人士研究认为“从举人到进士,通过率大约5%。”

  难度高,有难度高的道理,一旦考中进士,非官即贵,至少也进入了上层社会,他们能随便选录吗!

  就这一个考试,在主人公的身上像一个魔咒一样,考一次考一次,就是通不过。

  这样每三年一次的考试,他就像陪考或旅游一样,眼见得同学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从青丝到白发……皇榜上依旧没有他的名字。

  但,他没有气馁、屡败屡战,他送走了六届同学,过了不惑之年,依旧不被人知。

  王廷赞书法

  就这样,在1892年,他以虚46岁的年纪,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光辉时刻,夺得了当年的进士。简单算一下,他从第一次考试到中进士,已经过去了26年!

  从少年到白发,毕竟成功了,值!

  此后的人生,他信守当年的承诺,一直担任地方知县等低级官员,将更多的时光,用来了解地方风土人情、充实地方史料上去。

  年过六旬,他辞了官,寄情山水间,考察当地山脉河流,追根朔源,编成一部《泗志钩沉》。这部作品,还获得了1912年的山东历史博物展览会特等奖,填补了当地的文化空白。

  在闲暇时光,他喜欢书法和写诗,他的书法作品流传不多。毕竟是进士,书写功夫还是很不赖的。他的诗,总计超过1500首,大多记在他的诗集里,如今几乎无人知晓!

  他,就是晚清进士王廷赞,一位几乎被遗忘的人。

  老人生于鸦片战争时代,故去于民国中期,虽历经混乱年代,却并未掺杂其间,将一生时光投身在学问和诗之间……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不被人记得,似乎也不无道理。

  他写的诗,和他的书法,你会看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