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孤行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读书世家,虽然祖辈只是做个小官,但是日子还是可以过得下去的,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日子,但是这日子比一般的普通百姓,是好了许多。为了能把日子继续过下去,蒲松龄从小也是走的读书人这条路。


蒲松龄从小就十分聪明,在私塾里都是被教书先生夸赞的那一种,刚刚成年,就考中了秀才。当时蒲松龄参加了乡里、镇里和县里的层层选拔考试的成绩都是第一名。一时间,蒲松龄就这样在家乡出了名,让其他家长十分羡慕,蒲松龄就这样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可谁知,成为了秀才之后的蒲松龄却停滞不前了,在科举考试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不服输也不甘心的蒲松龄接连着参加了四次举人考试考试,结果都是名落孙山。但是蒲松龄可是越挫越勇,继续参加居然考试,这一奋斗就是奋斗了40多年。在当时,举人考试是每3年举行一次的,由此可见,蒲松林内心有着很深的执念,一次都没落下。


参加了近20次考试,依然没有好结果之后,蒲松龄有些心累。毕竟自己还要养家糊口,蒲松龄只能在人来人往的路边摆了一个茶摊,来来往往的人可以坐下来喝茶休息,若是能够讲出稀奇古怪的故事,那就可以拿故事抵用茶水钱。就这样,蒲松龄收集了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整合在一起,经过他的润色,就成为了传世名作《聊斋志异》。

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十分赞叹蒲松龄的文采和学识。按理来说,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的人,参加科举考试也不会差的呀,为何蒲松龄就是卡在这里过不去了呢?


当时的蒲松龄算是一个愤青,特别喜欢写那种暗喻讽刺社会现实的文章,他把这个习惯也带到了科举考试当中去了。当时科举考试的批卷官员,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文风,不过蒲松龄这个愤青文风不受大部分人喜欢,他考中秀才那也只是运气好,因为当时批卷的考官施闰章喜欢他的这种文风。初次之外,蒲松龄在考试时也喜欢放飞自我,不是在考试前吃多了拉肚子,就是文章写的太长了,超过了格子,成为了废卷。由此,也可以说,蒲松龄名落孙山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咎由自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