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古队员历时两年,共观测了77次,从大寒、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又到冬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复拿着照相机、摄像机找规律、做记录,最后,终于确定夯土柱确实是观测天象用的。以前钻探不知道地下是什么东西也能猜出个大概,可这次,古墓、城堡、城墙都排除了,还是猜不出是什么。

200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镇的陶寺遗址进行钻探工作。以前钻探不知道地下是什么东西也能猜出个大概,可这次,古墓、城堡、城墙都排除了,还是猜不出是什么。挖开土层看见的:一会是夯土层,一会是乱土,没有任何头绪。

正在大家怎一个“乱”字了得的时候,天公作美!下了一夜的小雨,土质、土色清晰可辨,这可让考古队员们好兴奋!大家迅速动手,刮掉多余的乱土,露出了13根夯土柱,这13根不规整的柱子呈半圆形排列,柱子和柱子之间留出了12道间距不等的缝隙。

这是什么东西?做什么用的?经过好多天的讨论,大家还是找不到任何方向。“塔儿山、太阳、缝隙,是不是古代用来观测天象的?”这时,天文考古学家武家壁一语惊醒所有人。再加上《尚书·尧典》记载了尧帝时代的天文学十分发达。如果是用来观测天象的,应该是从什么方向观测?又是怎样观测的呢?考古队员们开始了探寻之旅。

比英国巨石阵观测台还要早500年的山西4700年前陶寺观象台

陶寺观象台展厅复原场景

“当时每天到达遗址的第一件事就是搭架子,用13根架子模拟13根夯土柱,每个架子根据塔儿山太阳的出点定为4.5米高,重复观察日出日落。”

考古队员历时两年,共观测了77次,从大寒、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又到冬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复拿着照相机、摄像机找规律、做记录,最后,终于确定夯土柱确实是观测天象用的。

忙碌了两年的考古队员很是兴奋,但是为什么太阳光透过缝隙总比现在的春分、秋分等节气提前或者推后1至2天?这是因为4000多年来,太阳与地球的黄赤交角是有变化的,当时一个太阳的回归年是20个节气,与现在的24节气不一样,成熟的节气到汉代以后才出现,算起来正好有一两天的误差。

经过诸多科学家的鉴定,陶寺遗址发现的夯土柱确实是古代的观象台。陶寺人制定的历法,是当时世界已知最缜密的太阳历法,代表着当时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今天中国24节气的直接源头。陶寺元首们通过掌控天文官的观象活动颁布历法,控制整个社会的农业经济命脉。

陶寺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大约4700年,比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还要早将近500年。陶寺观象台进一步奠定了陶寺作为“帝尧古都”、作为“中国”的地位,这个考古成果也被中国国家文物部门定为国家级重大考古发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