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改革开放前的1974年,改革开放至今的变化充满了我的记忆,同时我也见证了四十年来国家发展的点滴。

我是土生土长在太行上脚下的革命老区涉县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儿时的自己搬着小板凳去上学,老师利用粉笔和黑板给我们讲课。教室前门对面的角落,垒着煤火,方便我们在寒冷的冬季取暖。

取暖可没那么容易,在取暖日中,几乎每天早课都需要重新生火。虽然空气中的味道没有那么好闻,虽然生火冒出的烟把教室的白粉墙都熏得发黑发暗,但是我们还是会因为不挨冻而开心快乐。

上学放学根本不需要家长接送,那时候哪有汽车,一辆小小的自行车都是家庭的奢侈品。几个玩伴儿说说笑笑一同步行回家,没有交通隐患,家长老师都特别放心。

那时候的我们勤工俭学,每个学期都有相应的任务,在规定的日子里,需要将能回收利用的垃圾分类整理好,交到学校。但是那时候物质较为匮乏,那些能够回收利用的垃圾大多是旧报纸、废铜烂铁通过自己捡或从家里拿,我一个女生捡是捡不到的,有时候只能去那些在单位上班的领居家索求些旧报纸。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们穿着整洁的校服,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集中供暖早已替代了砖砌煤火,不用每日生火;多媒体已进入了学校的各间教室,使学生们有着更宽的眼界,接受的知识面更广。

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已经成为了锻炼身体的工具,接送孩子已经换成了电车、汽车;柏油马路四通八达,硬化水泥路村通村,户通户,但是也因为生活节奏加快,车辆增多,孩子们上学路上的安全令人担忧。

所以,低年级的学生要求必须家长接送,每到放学,有相应的交警在学校门口和附近的路口指挥交通,加强了学生的安全系数。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看病难”“看病贵”,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家里一旦有重病患者,那就可能面临着倾家荡产的危险。

随着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改革,为了缓解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的现象,医疗保险制度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为基本原则,实行基金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而合作医疗以农村居民自愿参加,实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惠原则。

以前的新农合医保需要自垫费用、出院后报销、异地就医不报,现在已经成为了先住院看病,医生担保、出院即报销的政策。让患者及家属都感到更加的暖心。

前段时间我母亲生病住院,切切实实享受到了这项政策,之前住院几乎都是全款交钱,这一次先预付少额费用,医生担保,即出院即报销,结清剩余费用,切实将优惠惠顾到了参保人员。

“养儿防老”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但是随着养老保险的改革,使普通的老百姓到60周岁也能享受一定的养老金,减轻家中的负担。更新了传统养老的观念,增加了社会保障功能,实现了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为2020年全民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年,港澳回归,一雪百年耻辱;南水北调,史无前例;一带一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

这四十年的风雨历程,虽路途艰辛,真是硕果累累。这四十年来,让一个普通人的幸福感、自豪感有了很大的提升,也让我知道了深化改革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作者:亦静

指尖传递温暖力量,阳光照进网络空间

转载请注明来源:头条号@指尖阳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