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於改革開放前的1974年,改革開放至今的變化充滿了我的記憶,同時我也見證了四十年來國家發展的點滴。

我是土生土長在太行上腳下的革命老區涉縣的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兒時的自己搬着小板凳去上學,老師利用粉筆和黑板給我們講課。教室前門對面的角落,壘着煤火,方便我們在寒冷的冬季取暖。

取暖可沒那麼容易,在取暖日中,幾乎每天早課都需要重新生火。雖然空氣中的味道沒有那麼好聞,雖然生火冒出的煙把教室的白粉牆都燻得發黑發暗,但是我們還是會因爲不挨凍而開心快樂。

上學放學根本不需要家長接送,那時候哪有汽車,一輛小小的自行車都是家庭的奢侈品。幾個玩伴兒說說笑笑一同步行回家,沒有交通隱患,家長老師都特別放心。

那時候的我們勤工儉學,每個學期都有相應的任務,在規定的日子裏,需要將能回收利用的垃圾分類整理好,交到學校。但是那時候物質較爲匱乏,那些能夠回收利用的垃圾大多是舊報紙、廢銅爛鐵通過自己撿或從家裏拿,我一個女生撿是撿不到的,有時候只能去那些在單位上班的領居家索求些舊報紙。

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學生們穿着整潔的校服,佩戴着鮮豔的紅領巾,走進了寬敞明亮的教室。集中供暖早已替代了磚砌煤火,不用每日生火;多媒體已進入了學校的各間教室,使學生們有着更寬的眼界,接受的知識面更廣。

隨着經濟改革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車已經成爲了鍛鍊身體的工具,接送孩子已經換成了電車、汽車;柏油馬路四通八達,硬化水泥路村通村,戶通戶,但是也因爲生活節奏加快,車輛增多,孩子們上學路上的安全令人擔憂。

所以,低年級的學生要求必須家長接送,每到放學,有相應的交警在學校門口和附近的路口指揮交通,加強了學生的安全係數。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看病難”“看病貴”,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家裏一旦有重病患者,那就可能面臨着傾家蕩產的危險。

隨着新農村合作醫療的改革,爲了緩解農村居民因病致貧的現象,醫療保險制度以“個人繳費爲主,集體補助爲輔,政府給予政策扶持”爲基本原則,實行基金積累的個人賬戶模式。而合作醫療以農村居民自願參加,實行“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互惠原則。

以前的新農合醫保需要自墊費用、出院後報銷、異地就醫不報,現在已經成爲了先住院看病,醫生擔保、出院即報銷的政策。讓患者及家屬都感到更加的暖心。

前段時間我母親生病住院,切切實實享受到了這項政策,之前住院幾乎都是全款交錢,這一次先預付少額費用,醫生擔保,即出院即報銷,結清剩餘費用,切實將優惠惠顧到了參保人員。

“養兒防老”是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但是隨着養老保險的改革,使普通的老百姓到60週歲也能享受一定的養老金,減輕家中的負擔。更新了傳統養老的觀念,增加了社會保障功能,實現了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爲2020年全民奔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四十年,港澳迴歸,一雪百年恥辱;南水北調,史無前例;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

這四十年的風雨歷程,雖路途艱辛,真是碩果累累。這四十年來,讓一個普通人的幸福感、自豪感有了很大的提升,也讓我知道了深化改革會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作者:亦靜

指尖傳遞溫暖力量,陽光照進網絡空間

轉載請註明來源:頭條號@指尖陽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