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全科医生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上门服务,全科医生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的病人,根据病人的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各自的医疗档案。

1、什么是全科医生?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全科医生与内科、外科一样,也是专科医生,并不意味着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就比其他专科医生差一些,而是不一样。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非常宽泛,不管是对小孩、老人的或是心血管、消化系统的都有了解。”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总体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院校全科医学教育不断深化,全科医生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已达25.3万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1.8人,5年来全科医生总人数增长了1倍。

2、有多少这样的健康“守门人”?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注册执业的全科医生共有20.9万人,占执业(助理)医师的6.6%,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1.51人。而2012年底,全科医生数量为11万人,占执业(助理)医师的4.2%,每万人口全科医生仅0.81人。全科医生队伍日益壮大,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据了解,我国已有一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了全科医学教育,73所高校开展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遴选认定了744家国家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含中医全科基地185家),在培全科专业住院医师3.4万人。但我国全科医生总体数量仍然不足,且地域分布很不均衡,江苏、上海、北京、浙江等4省(市)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高于3;陕西、江西、辽宁等7省份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仍低于1;21个省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其中包括山东、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

但目前,我国存在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作用愈加突出、但数量和技术水平相对不足的问题,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

守好“两道门” 居民看病更有方向

和大医院看病的“陌生人医疗”不一样,全科医生看病被称之为“熟人医疗”。作为最熟悉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需要守好“两道门”:一是疾病,二是费用。

具体而言,当居民感到不适求助时,全科医生能结合这个人的生活习惯或者过去的病史,比较准确地给出一个判断:大胆地把该留的病人留下来,或把需要转诊的病人及时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年过七旬的李锋每月都要服用冠心病药,经过一段时间了解和对比,他也掌握了看病“攻略”:在家门口配药,一年能省千把块。“社区看全科医生只需自付药费10%,而去三级医院得多付20%,还得付挂号费、来回路费,不划算。”

“不仅是药费,老百姓在社区拍片检查也省时省钱。”上海嘉定区卫计委主任方云芬告诉记者,一是社区挂号费为0元;二是居民在社区30分钟内拿到的报告同样出自上级医院医生之手。如果遇到疑难杂症,报告需要上传至三甲医院专家会诊,患者也无需承担额外费用。

值得一提的是,全科医生大部分时间在基层,更便于做好居民的日常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工作,从源头上减少疾病发生,帮助居民早发现、早治疗。

多渠道发力让更多全科医生“留得住”“干得好”

《“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科医生应达到30万人以上。据此计算,我国全科医生缺口约有9万人。国家卫计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全科医生数量少、需求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我们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多管齐下,加快壮大全科医生队伍,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为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夯牢基础。

根据意见,在教育培养方面,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多种途径,扩大规模;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严格培训基地动态管理等,提高质量。另外,在提高职业吸引力方面,完善全科医生的薪酬制度、完善聘用管理办法,以及将住培合格的全科医生与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