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露梁海戰是朝鮮壬辰衛國戰爭最後的一場海戰,交戰雙方爲中國明朝與朝鮮聯軍和日本軍隊的島津立花一部,指揮官分別爲:陳璘(中國)、鄧子龍(中國)、李舜臣(朝鮮)、小西行長(日本)、島津義弘(日本)等。先對一部從海上撤退的敵軍實施嚴密封鎖,迫其求援。

中日的近古代三次海戰,全爲了它呢

663年,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 )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爲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燬,上百至上千日軍被殺或溺死。

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爲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其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中日的近古代三次海戰,全爲了它呢

露梁海戰(朝鮮:노량대첩,譯文:露梁大捷),是發生於公元16世紀末的一場海戰,該戰役因發生地露梁而得名。

露梁海戰是朝鮮壬辰衛國戰爭最後的一場海戰,交戰雙方爲中國明朝與朝鮮聯軍和日本軍隊的島津立花一部,指揮官分別爲:陳璘(中國)、鄧子龍(中國)、李舜臣(朝鮮)、小西行長(日本)、島津義弘(日本)等。戰爭結果以中朝聯軍獲勝而結束

這場海戰,中國明朝派出軍隊抗日援朝,取得海戰勝利。這場勝利在中國至亞洲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極大地影響了當時東北亞的地緣政治形勢。梁海戰是在近400餘年前由中朝水軍單獨進行的,以切斷敵人海上退路爲目的的海上戰役。這次戰役給侵朝日軍一部以重大打擊、對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中朝聯軍水師在這次海戰中,密切配合,善於準確判斷情況,並根據敵情變化,及時調整部署,迅速轉移兵力,依託島岸、隱蔽待機,適時出擊。先對一部從海上撤退的敵軍實施嚴密封鎖,迫其求援;在另一部敵軍來援時。又迅速與其交戰,達到了殲滅島津和立花家軍隊目的。但是在島津與立花家軍(共一萬七千)受毀滅打擊的同時(具體損失人員則史書未有很明確記載 ),困守在順天城的小西行長部一萬三千人則從南海島另一端跑掉了,同時日方主將島津立花也得以全身而退,則參戰的島津立花軍應當還有殘部脫離戰場。衝破封鎖線的日軍又與早在釜山等待的加藤清正一萬人,黑田長政與毛利吉成各五千人會合,撤回日本。

中日的近古代三次海戰,全爲了它呢

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挑起—場激烈的海戰,這是甲午戰爭中繼豐島海戰後第二次海戰,也是中日雙方海軍一次主力決戰。9月15日上午,北洋水師護送4000餘名入朝援軍到朝鮮。返航後在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省東港市)遭遇日軍阻截,戰鬥由此爆發。日本海軍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戰鬥軍艦則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華,中午開戰後,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號諸艦,但北洋艦隊中揚威、超勇二艦亦受重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