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喫的荔枝到底是從哪來的?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唐代杜牧的這首詩,讓楊貴妃喫荔枝的事迅速流傳開來。《新唐書·楊貴妃傳》雲:“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驛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 可見,歷史上也確有其事。

那麼,楊貴妃喫的荔枝到底是從哪裏送來的呢?學界有二種說法:涪陵說和嶺南說。

四川涪陵說的主要推斷是:假設是從嶺南送,產地距長安四五千公里,古時再怎麼快馬加鞭,也要十天半月,而荔枝是特別容易壞的水果,放二三天就不行了,即使是現代條件下放冰箱,放個四五天味道也都變了,所以楊貴妃喫的荔枝肯定是從離長安最近的產地送去的。而唐代恰好是中國的一個暖期,氣候比較溫暖,那時四川南部就產荔枝,涪陵地區,唐宋時爲“涪州”,成書於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記》卷一二〇有記載說,其下樂溫“縣地頗產荔枝,其味尤勝諸嶺”。涪陵到長安的距離是嶺南的一半,四五天快馬加鞭送到,是完全可能的。加上楊貴妃是四川人,在宮中想喫家鄉的水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所以秦嶺有“荔枝道”一說,傳說是專門送荔枝的通道,平時甚少走。這是當時的路線圖:

楊貴妃喫的荔枝到底是從哪來的?

說得甚是有道理,但嶺南的同志不高興了,於是有第二種嶺南說

嶺南說主要依據大量的文字記載,比如:和楊貴妃同一時代的大詩人杜甫,在《病橘》詩中說:“憶昔南海使,奔騰進荔支”,又寫《解悶》詩說:“炎方每續朱櫻獻,皆是嶺南貢荔枝”。杜甫這裏的“南海”“炎方”“嶺南”,就是現在的廣東、廣西一帶。

秦朝統一嶺南,在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三郡。南海郡大致是今廣東大部及廣西賀州一帶;桂林郡大致是現在南寧、貴港、桂林及柳州大部分地區;象郡轄境大致是現在廣西西南及越南中部地區。

楊貴妃喫的荔枝到底是從哪來的?

唐朝天寶末年的鮑防在《雜感詩》中說“五月荔枝初破顏,朝離象郡夕函關。雁飛不到桂陽嶺,馬走皆從林邑山”。“象郡”“林邑”,都是在廣西南部和越南北部一帶。生卒年不詳,但唐憲宗元和年間還在世的李肇,在其《唐國史補》中寫道:“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就是說,南海產的荔枝因爲比川蜀產的好喫,所以向楊貴妃進貢的是南海產荔枝。

唐朝人袁郊,在公元853年前後所撰《甘繹謠》中載:“天寶十四載六月一日,貴妃誕辰,駕幸驪山,命小部音聲,奏樂長生殿,進新曲,未有名,會南海獻荔枝,因名《荔枝香》”。“會”是正好的意思,你看,又是南海郡送來的。

司馬光是大史學家,應該是比較嚴謹的,他在《資治通鑑》卷215中記載:“妃欲得生荔支,歲命嶺南馳驛致之。比至長安,色味不變。”宋代大型類書《太平御覽》也持此觀點:“妃子生於蜀,好荔枝,南海生勝蜀,每歲飛馳以進,則涪不進久矣。”這捎帶證明了涪州確實是荔枝產地,但“不進久矣”。

說楊貴妃喫的是嶺南荔枝,從另一個側面來說也比較符合邏輯,因爲唐玄宗、楊貴妃身邊最信任的人中,就有兩個廣東人,一個貼心宦官高力士,是潘州即廣東茂名人,一個當朝宰相張九齡,是韶州即廣東韶關人。這二位嶺南人,最清楚楊貴妃的喜好,順帶推薦自己家鄉所產,也在情理之中。

楊貴妃喫的荔枝到底是從哪來的?

清朝任職過漕運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人稱“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的阮元,也有過類似的推測:“新歌初譜荔枝香,豈獨楊妃帶笑嘗。應是殿前高力士,最將風味念家鄉。”高力士家鄉茂名的荔枝,還是無核荔枝。據段公路《北戶錄》卷3《無核荔枝》記載,潘州荔枝,“類雞卵大者,其肪瑩白,不減水精,性熱液甘,乃奇寶也”。這樣的好東西,高力士豈能不向楊貴妃推薦?

張九齡的馬屁拍得更是天下皆知,《新唐書·后妃傳》記載:“楊貴妃嗜鮮荔枝,嶺南節度使張九章乃置騎傳送,奔走數千裏至京師。”這個張九章,就是張九齡的親弟弟。“於是嶺南節度使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最,進九章銀青階,擢翼戶部侍郎,天下風靡”。張九章因此升爲朝庭管幹部的部長,這土特產送得!搞得整個天下的社會風氣都變壞了!

上述這二種說法看來都有一定的依據,至於古代的人是如何讓荔枝保鮮的這個問題,我想古人自有古人的辦法,我們就不要以今人的知識去揣度了。文/子語

(原創首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