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很多人的人生重要轉折點,這不但意味着以後的人生走向,也是由幼稚走向成熟的緩衝期。在上大學以前,衣食住行都可以由父母承擔,還能享受來自父母的關懷,不用獨立面對生活的壓力,大學畢業以後,進入社會,就是獨當一面的時候了。

所以,大學期間,你的成長,決定了你未來生活是痛苦的還是輕鬆的。只有快速汲取成長的養分,才能讓自己變的強大,這其中除了學習必要的專業知識之外,你至少還應該掌握四個技能。

1.自我學習

在我們的一生中,老師都是暫時的,只有自學纔是一輩子的事。教育學家錢偉長說過:“一個人在大學四年裏,能不能養成自學的習慣,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能否學好大學的課程,把知識真正學通學活,而且影響到大學畢業以後,能否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進行創造性的工作,爲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要學會自學,要有自學的動力。沒有什麼事情是半途而廢可以做成的,有了動力才能讓我們將自學堅持到底,甚至讓我們在自學中找到樂趣。在這個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在大學這個煥發着青春與活力的大舞臺上,大學學習的主人就是自己,要想得到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成爲大學裏的佼佼者,只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自學是必備的技能。

2.學會社交

社交是生活中必備的技能,進入職場免不了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很多年輕人,都是因爲不懂禮儀,不懂社交,給別人留下了一個“幼稚”,甚至是“沒教養”的印象。

在大學中,你應該利用業餘時間,學會一些基本的社交知識。比如說了解一些人際交往中的小常識,學會一些特殊場合(如酒桌,舞會)的禮節,改掉一些容易引起他人反感的不良習慣。

有禮貌,有修養,在任何場合都是你的加分項。

3.自我管理

沒有自我管理,人生難以變得更好。要學會自我管理,你需要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首先要對自己有深刻的認識——不僅清楚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知道自己是怎樣學習新知識和與別人共事的,並且還明白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貢獻。

同時要學會區分無效與有效的社交。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三觀不同、能力有異,又何來交情與合作,如果我們想要擴大自己的人脈圈,就應該從自身出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後,才更有底氣拒絕無效社交,更有信心選擇和參加有效社交。

4.培養自信

幾乎每個人都會承認,如果自己更有自信一點就好了。但是有關自信心這件事常見的一個誤解是:信心來自於能力,如果你想擁有自信,就必須對自己做的事非常擅長才行,這其實是個錯誤的觀念。

一個人可以毫無能力可言,卻同樣具備驚人的信心。除此之外,這個人可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無能,但還是非常有自信。信心與能力一點關係也沒有。

因爲信心關乎的並不是任何事物的存在與否,信心來自於降低你對他人眼光與看法的在意程度。換句話說,要想變得更有自信,你必須把他人對你的看法拋諸腦後,不當一回事。信心不是你能感受到的或你所具備的東西,那些東西是別人用來形容他們眼中的你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