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如果一座城市有靈魂,那麼,對於古城西安來說,其靈魂就是盤踞在城市中心的城牆,它是西安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徵,更是西安興衰榮辱的親歷者,古城兒女的每一次悲歡離合,都會在它的身軀上反射出震耳欲聾的迴響,然後把滄桑之聲反饋給歷史,供後人聆聽和品讀。

再沒有一個證物比城牆更瞭解古城的歷史長度和厚度了。

由渭河衝擊形成的陝西關中平原,自古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有足夠的吸引力,能把藍田猿人、半坡人等華夏先民吸引過來繁衍生息,並留下一個個人類活動史。

西安最終發展成爲人類聚居區,具有城市的雛形,要追溯到西周初年。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兩在姜子牙的輔助下,消滅殷商後,把都城從西岐(今陝西寶雞岐山附近)向東搬遷到豐鎬(今陝西西安長安區附近),就這樣,這裏形成了我國最早的城市之一,並一直延續至今。

西安城牆,一座城市的記憶

西安永寧門(南門)

在石器時代的關中平原,時常可以看到豺狼虎豹等猛獸在大地上游蕩,人類聚居區不但要面對猛獸的威脅,並且,還要受到其他部落的襲擊,因此,守護人類聚居區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是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在關乎生死存亡的時刻,人類集思廣益,發明了城牆,用堅硬物質,如夯土、硬木、石塊,後來發展成磚塊,築成數米高的防護牆,把聚居區包圍起來,任憑牆外多麼岌岌可危,牆內仍然可以安若泰山。

西周人爲了守衛自己的都城豐鎬,跟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守衛自己的村落一樣,舉全國之力修築了結實高大的城牆,這次建造城牆的舉動如星星之火,點燃了這座城市在後來不斷築高牆抵禦外來威脅的決心。

自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在“楚漢爭霸”中打敗項羽,君臨天下,並定都渭河之畔後,爲了讓自己的江山長久太平下去,就給都城取名“長安”,由此,長安之名一直沿用到明代初年。

西安城牆,一座城市的記憶

唐長安城示意圖

秦漢之後,至隋唐時期,西安城牆的建造水平達到了頂峯,也昭示着長安城的建設達到了輝煌。史書記載,隋唐時期的長安城牆,東西長度接近10公里,南北寬度達到8公里之多,周長達到37公里,總面積更是超過84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萬,是古代中國,乃至古代世界版圖中建築面積最大、繁華程度最高的都城,也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城市。

城牆之內,規劃十分完善和科學,分佈着行政區、商貿區、居住區、娛樂區,當然還有供外國人居住的蕃坊。那些藍眼睛高顴骨的外國人,操着不同語言,身着異域服飾,在長安城各大區域流連忘返,經商的經商,留學的留學,做官的做官,他們一邊驚訝着這個東方大國的富庶程度,一邊也跟長安城的居民共同營造着這座城市的國際化程度。而同時期歐洲第一大城市,位於臺伯河下游的羅馬城,城市面積不過14平方公里,無論是面積和人口,僅僅爲長安城的六分之一,經濟實力,更是被遠遠甩開。

世上沒有天長地久,也沒有永遠的繁榮興旺。自唐代之後,隨着王朝中心從長安向東方的開封、杭州、南京等城市偏移後,長安城的繁華很快消散在歷史的雲煙中,只留下殘損的城牆向世人昭示着它昔日的輝煌。

西安城牆,一座城市的記憶

西安城牆南門夜景

在後來的歷史中,西安城牆跟它守護着的城市同呼吸共存亡,牆破則城亡,牆立則城興,在無數次戰火中,城牆塌了又建,建了又塌,斷斷續續環繞西安上千年,最終演變成這座城市的精神象徵,古老、執着、厚重、恢弘、燦爛、粗獷、保守、自負……

目前世人能看到的西安城牆,是明朝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年——1378年)修建並竣工的,因此被稱作“明城牆”。當明太祖朱元璋還在率領衆將士到處南征北戰時,謀士朱升以史爲鑑,向朱元璋提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纔是保衛勝利果實的良方。

也是在這個時候,這座古城的名稱從“長安”正式確立爲西安,含有西部安定之意,時稱“西安府”,隨後一直沿用至今。

1368年,朱元璋費盡周折,終於打下了江山,朱升的提議在他腦子裏不斷清晰起來,爲了保衛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他決定把朱升的提議變成現實。隨即,在一道聖旨的魄力下,全國各縣府接到了修築城牆的命令。幾年後,西安府的城牆在都督濮英的監督下,用四年時間高高築起。

西安城牆,一座城市的記憶

西安城牆

這次修建的城牆是在唐代城牆遺址上改建起來的,整體呈長方形,周長將近14公里,牆體高度達到12米,牆頂寬度有13米,底座的寬度達17米左右,可以看出,整體寬度(厚度)大於高度,目的是爲了更加突出防禦性質,提高它的穩定性,面對任何攻城利器都可以穩固如山。

修築城牆時,工匠先是把黃土、石灰、米漿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攪拌均勻後,再擊打夯實,等其乾燥後,再用青磚將整個城牆的外壁和內壁砌好,之後,再用米漿澆灌相鄰青磚結合處的縫隙,待整體乾燥後,會凝結成一個堅固的整體,抗打擊能力相當突出。

城牆的東南西北面,分別設置了長樂門,永寧門,安定門,安遠門四個大門,大門上方建造有正樓、箭樓、閘樓三種高大的城樓,正樓爲元帥指揮作戰的場所,箭樓上開鑿了許多射箭窗口,是方便將士射箭和觀察敵情的城樓,閘樓裏安放有絞車、滑輪等器械,方便士兵收放吊橋,控制敵人從護城河來進犯。

西安城牆,一座城市的記憶

西安護城河

護城河圍繞城牆一圈,建在距離城牆根30——60米的地方,河面寬度爲20米左右,水深6米左右。古代弓箭的有效射程爲50米左右,敵人若是站在護城河外邊射箭,護城河的寬度再加上護城河到城牆根的這段距離,已經大於弓箭的有效射程,削弱了弓箭的威力,因此,即使守衛城牆的士兵中箭,受傷程度也有限。從這些設計細節完全能看出古人的智慧。

明城牆的規模和麪積雖然沒有唐城牆那麼宏偉和龐大,但堅固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比起之前卻上了幾個臺階,是冷兵器時代名副其實的銅牆鐵壁。因此,在明朝之後的多次戰亂中,它都能躲過戰火的毀滅而屹立不倒,其結實程度可見一斑。

朱元璋精心修建西安城牆,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爲遷都到西安做準備。

西安城牆,一座城市的記憶

關中四關

畢竟,長安城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作爲昔日中心城市的地位雖然喪失了,但它擁有強盛的龍氣,是源於之前13朝在此建都,給這裏積累了深厚的王者之氣。優越的地理位置,是由於長安城東南西北方分別有潼關(函谷關)、武關、大散關、蕭關,以及大秦嶺這五大天險團團守護。豐厚的文化積澱,是因爲周秦漢唐時代的社會精英,把他們無論倫比的才情和智慧都獻給了這片熱土。

所有這些,組成了長安城笑傲其它城市的軟實力,朱元璋面對這樣的風水寶地,怎麼能不動心呢?因此,滋生遷都西安的想法,變得順理成章。

然而,隨着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於1391年全面考察西安後回到都城應天(南京),還沒有來得及詳細給父皇彙報考察結果時,就因病重撒手人寰。喪子之痛讓朱元璋從此一蹶不振,生命苟延殘喘7年後,他同樣鶴歸西天,遷都西安的宏大計劃,就這樣不了了之。

西安城牆,一座城市的記憶

西安城牆

西安雖然沒能在明代又一次成爲朝廷中心城市,續接上它昔日的輝煌,卻爲世人留下了偉大的明城牆,自此後,西安城牆彷彿得到了上蒼的眷顧,在多次戰火中,它都能僥倖保存下來,到如今,它已經在時間之河裏屹立640餘年之久,忠誠地守護着這座城市的精神、靈魂和底蘊,也爲後人留下了許許多多可供品味的喜怒哀樂。

西安城牆經過多年的風風雨雨,把半部華夏文明史濃縮在了它的身軀裏,把它譽爲歷史的活化石並不爲過。

世人常說:要了解中國古代史就去西安。是對這座城市最好的定位。

自15世紀以後,人類戰爭全面進入熱兵器時代以來,攻城武器升級了好幾個檔次,西安城牆在熱兵器一次又一次攻擊下,曾一度出現殘垣斷壁、風雨飄搖的態勢,但它還是挺住了。

西安城牆,一座城市的記憶

西安城牆

一是由於它相當堅固,面對炮火可以泰然處之。二是守衛城牆的將士視死如歸,以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精神城牆,一次次瓦解了進攻者的狂妄。三是西安城牆歷經數百年已變成歷史的聖物,在文明心的驅使下,攻守雙方的將士都對它手下留情了。

雖然到現代,隨着城牆的歷史作用完全喪失,隨着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隨着人們觀念的不斷變化,西安城牆又一次面臨命運的抉擇,幸運的是,它還是以比較完好的身軀活了下來,最終變成歷史的寵兒,理所當然地成爲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古代城牆,並晉升爲這座古城的象徵符號。

如今,它正敞開胸懷,以古典的心,時尚的外表,浪漫的氣質,包容的精神,吸引着國內外遊客接踵而來,聆聽着歷史和現代融合後的美妙韻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