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淑娟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

1983年10月28日,我父亲李海涛(原名李振华)作为烈士的亲属,被邀请参加李大钊烈士陵园落成典礼。

这天,座落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松柏青翠。李大钊烈士的汉白玉全身雕像庄严慈祥。雕像后面,李大钊烈士墓和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墓周围摆满了鲜花。墓后的花岗岩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书写的题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永垂不朽”,碑的背面是中共中央为李大钊烈士撰写的碑文。上午10 时,胡耀邦、彭真、薄一波、万里、杨尚昆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各方面的人士500多人参加了葬礼,在隆重肃穆的气氛中,彭真同志代表党中央宣读了李大钊烈士碑文。

彭真同志说:“1933年4月23日,李大钊的家属和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冒着白色恐怖,发起为李大钊同志举行葬礼是一次壮烈的示威运动……”

党中央对李大钊烈士的这次葬礼给予很高的评价,使父亲感到十分欣慰。事后,我多次问起,父亲才回忆了当时的情况。

1927年4月28日,张作霖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和世界进步人士的遣责,组织特别法庭,公然判处了李大钊等19名革命同志的绞刑。在西郊民巷京师看守所杀害了李大钊,并惨无人道的下令不准亲属安葬。

灵柩一直厝于宣武门外妙光阁浙寺内。1933年4月,已经整整六年了,尸骨未葬,遗属悲痛不安。当时李葆华已转入冀东地下斗争,父亲李振华还在北京志诚中学念书。临近大钊烈士的祭日,父亲毅然从学校返回老家——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把李星华、李光华等遗属接回北京,住在铁匠胡同一个公寓内。回京后,李星华又找到北京大学的几位教授,请他们出面一起安葬李大钊。

4月22日,李大钊的灵堂已摆满了挽联,父亲至今难忘的是两位老教授的无字挽联,表达了人们难以言表的思念之情和无声的控诉。

23日清晨,送葬的队伍从妙光阁浙寺出发了。父亲作为李大钊的“孝子”穿着孝袍,打着灵幡,走在前边。遗属赵纫兰、姑姑星华和年幼的光华等乘坐一辆马车送葬。送殡的队伍越来越多,人群堵塞了马路,断绝了通行。在白色恐怖中,一路有许多群众团体不畏强暴为李大钊路祭。祭桌上摆满了水果、糕点和醇酒。不一会儿,从宣武门一直到西单,学生市民、工人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洪流。时而人们高呼“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等革命口号,时而人们又唱起了悲壮的《国际歌》。人民群众早已对反动派互相勾结惨杀李大钊先烈和多年不准许亲属安葬遗骨,愤愤不满。加上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残酷地镇压人民的爱国行动,群众怒不可遏,送葬的群众边走边撒“纸钱”,“纸钱”上印着抗日救国的口号。送殡的队伍变成了人民群众反对政府的抗议行动。在西四牌楼,送葬队伍被国民党布置的大批军警、宪兵、特务冲散了,当场抓走了数十名。父亲李振华毫无惧色,仍然打着灵幡,一直把灵柩送至香山万安公墓。

当李大钊的灵柩刚进香山万安公墓时,只见一辆骡子车飞驰赶来,车上拉着用棉袄和花圈覆盖着的石碑,碑额上镶刻着镰刀和斧头。在那腥风血雨的年代,共产党人的墓碑是不能在墓地公开树立的。这块珍贵的石碑只能同李大钊同葬于地下。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墓碑,它是党和人民给予李大钊烈士的最高荣誉,它虽然被掩埋于地下,却永远耸立在亲属和共产党人的心中。

李大钊烈士灵柩下葬时,人们都一个个失声痛哭。有的人前来帮助铲土培墓,没要一文工钱,葬礼结束后,默默地含着悲痛而离去。

当年北大教授刘半农先生受人委托,起草了一篇碑文,因为对李大钊烈士寄于同情,对反动军阀表示义愤,不允许发表,后来由刘半农先生书写的一块仅有李大钊姓名、生卒年月和子女李振华、李星华、李光华署名的简单墓碑,竖立在李大钊墓前。

葬礼结束后,父亲受到特务的监视,不得不转移到老家,化名李海涛参加家乡的地下斗争。

1983年2月20日中央决定修建李大钊陵园,有关部门找父亲回忆这次葬礼,还找当年党组织通过北京大学参加葬礼的人士提供线索,发掘出了当时被掩埋的石碑。3月18日党中央又将灵柩移葬在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内。

李大钊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英勇捐驱已经半个世纪,而他的精神和为之奋斗的事业却是永存的。每当我们去陵园悼念李大钊烈士时,仿佛听到先烈最后慷慨地演讲:“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