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臺上,一頁寫有專家名單的PPT,引得臺下投資人、企業主紛紛拍照記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ean—Marie Lehn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新滋等科研工作者赫然在列。

近日,在中山大學藥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專場對接會暨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第十一期活動上,醫藥領域頂尖專家領銜的新項目,與到場的投資機構和企業實現了精準對接。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王桂林局長指出,下一步廣州將會探索更多科技鏈接資本的模式,把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和政策鏈有機結合,營造廣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良好氛圍,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

釋放潛能▶▶每個院系都與產業互動

中山大學的藥學學科馳名中外。今年四月,該校的“藥理學和毒理學”ESI排名全球前0.5%;US news排名全球第48位。目前中山大學藥學院獲得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資助16項;獲得授權專利220餘項。

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實踐運用中成效如何?科研團隊如何找到落地出口?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局指導舉行的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向中山大學拋出了“繡球”。

“中山大學一定要把科研成果轉化作爲立德樹人、服務地方的手段。”該校科研院產學研處處長範瑞泉表示:“首先,成果轉化可以爲學生開拓視野,帶來實踐新發現;其次,將成果推廣到本地市場,可以助力地方產業發展。”

當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是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爲促進在穗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在穗高校院所開展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先行先試,該系列對接會於去年12月13日正式啓動。

在此期間,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等多所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校、科研機構報名參加。覆蓋領域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諸多戰略性新興產業。

範瑞泉認爲,每一個院系都能與產業互動,一個院系發展的領路人,應當是具有敏銳市場嗅覺的產業家。

除了中大藥學院專場精準對接會以外,7月16日,中山大學還將在廣州開發區開設成果轉化會;7月18日,與海珠區科技局合作開設另一場成果對接會。屆時,將有更多的廣州企業參與助力中山大學科研成果產業化。

“這三場都是‘精準對接’。廣州市政府部門前期做了大量的推介工作。對接會上,企業、風投公司已熟悉我們的科研成果並初步形成意向。”範瑞泉談到,“在科技局等有關機構的助力下,高校可以用更小的行政成本來實現更加精準的對接。”

制度建設▶▶出臺政策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內高校數量最多的城市。王桂林在對接會上談到,大學、大院、大所、大平臺、大裝置是實現一個地區“科學發現”的重要保障。在此智慧雲集的地方,必將誕生大批科研成果。服務於地區成果的落地轉化,是當地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實際上,廣州對於科技高校院所的成果轉移轉化,並非僅僅通過“活動”實現。當前廣州已出臺系列政策並形成制度體系,爲成果落地的進程保駕護航。

例如《廣州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廣州市科技成果交易補助實施辦法(試行)》等文件,賦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實行科技成果交易補助制度,對企業購買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按技術交易額的5%給予補助,最高可補助500萬元;對於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和離崗創業的科技人員,將其專利或技術轉讓、成果轉化產生的實際效益作爲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之一。

尤其是《廣州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改革實施辦法》(穗科創〔2015〕16號),細化了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資產處置、收益分配辦法等操作措施,就所有權轉讓、使用權許可、作價入股等科技成果轉化資產處置方式、會計覈算、稅務辦理手續等方面做了較爲詳細的規定和操作指引,並明確部屬、省屬高校、科研院所可參照執行。

在《廣州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18—2020年)》中,廣州市政府及其附屬機構首期邀請了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省科學院、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6所院校參與。

該文件從產學研“精準對接”、科技成果價值評估、成果轉化管理機制、人才評價機制等方面,開展在穗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點,帶動在穗高校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制度設計,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成果轉移轉化經驗與模式。

“目前,廣州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形成了‘三部曲’,包括法律修訂、制定配套政策和部署具體行動三個環節。”中山大學產業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廣州中大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郭瑞董事長提到,“這激發了社會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開創了良好局面。”

(記者李鵬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