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七月,夏日早上的阳光灿烂耀眼,绿树掩映的罗城头古闸上,行人悠闲。站在闸桥西北岸边的“罗城头水闸”文保石碑边,让人想起了“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的美妙诗句。


从历史中走来的罗城头古闸


据史书记载,罗城头闸为明万历太保张国彦之子张我续主持兴建,位于邯郸城东南五里罗城头村,横跨滏阳河上。该闸系原邯郸县三闸之一,据说曾多次重建,但都无从查证。闸体为砌石结构,闸上带有交通桥,闸墙高6米,一孔,孔宽6米,木叠梁闸板,人工启闭,灌溉罗城头、左西、南堡、小北堡、柳林桥等15村8070亩地。1920年,在旧有三条灌溉渠沟的基础上,新开东沟,使罗城头闸新增灌溉面积16800亩,至1928年,可灌田26000亩。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开挖了沙东干渠、双合渠,罗城头闸灌溉面积一度达到10余万亩。1957年,为控制洪水侵入,邯郸市在滏阳河罗城头闸上游兴建了张庄桥节制闸,同时开挖支漳河分洪道,将汛期滏阳河和渚河洪水导入支漳河,让洪水绕城顺支漳河下泄入永年洼,从而减轻洪水对邯郸市的威胁。随着张庄桥节制闸的修建,罗城头闸便失去了它原来的作用,与其配套的渠道也逐步被填平占用。但据罗城头社区居委会办公室主任李凌志送给我们的2018年出版的《罗城头村志》记载,罗城头村仍使用该闸至1975年。


从历史中走来的罗城头古闸


在罗城头闸北小广场上刻着村名的石头旁,我们见到了漳滏河管理处张庄桥管理所两位副所长。在他们的带领和再三指认下,站在河岸上的我们,看到河水下面的桥墩石壁上,好似还有闸槽痕迹,但由于城区段滏阳河河道经过治理,古老的罗城头闸整齐的闸体墙与上下游整齐的河岸浑然一体,若不是旁边立有“罗城头水闸”的石碑,你很难想到这是一座建于数百年前的水闸,而会把它看成是一座桥。但它的确也有桥的功能,古闸建时就带有交通桥。据明万历元年(1573年)《邯郸县志》载:“桥梁,在滏河处凡四处:其在城东南者为罗城头桥;……”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邯郸县志》卷三《建置志》桥闸条:“桥梁,在滏河者,凡八处。其中在城东南者……为罗城头桥……以土为之。”民国《邯郸县志》记载:罗城头桥原在城东南5里,木架结构。罗城头桥自古就是邯郸城南部的重要交通要道,在上世纪50年代,此桥仍是通往东部魏县、大名的必经之路。


从历史中走来的罗城头古闸


“原先黑龙爷庙在闸根儿来着。”在闸桥北边一位70多岁的大娘告诉我们,原先闸附近有一座黑龙爷庙,还有闸口房。陪同采访的张庄桥管理所副所长张晓波告诉我们,如今,张庄桥节制闸起着“拒洪入市”的屏障作用,是我市城市防洪的重要工程,而罗城头闸除了交通作用,基本没有水利功能作用了。光阴荏苒冬春谢,淘尽英雄青史收。数百年来,罗城头闸犹如迎着水挺立的英雄,拦水灌溉,护佑商船,富民济世,战功彪炳。现在,英雄虽然迟暮,但是宝刀未老,依然是人们进出村庄的一条重要通道。1995年10月,罗城头闸被列入邯郸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历史中走来的罗城头古闸


2004年,市区段滏阳河治理时,在市文保部门参与指导下,市水利部门对罗城头闸闸体进行修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拆除的原石按序标号,修建时原位复原,进行了全面加固修缮,闸带桥也得以整修加固。

时近中午,阳光开始变得炙烤,我们作别这座已处于闹市中的古闸桥,再次回眸时,猛然感觉眼前的小桥,外貌虽然与现代普通砖混水泥桥一样,但是它从历史中走来的亘古气度,依旧未改变!那句激荡了千年的豪言,顺着潺潺的滏河水送到了耳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