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如“鲁迅”和“《阿Q正传》的作者”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读音、写法和构词上的,那“鲁迅就是“《阿Q正传》的作者”这句话就只能表明,“鲁迅”和“《阿Q正传》的作者”这两个外表不同的语词指的是同一对象,而不能提供任何关于客观事物物知识,即不具有任何认识上的意义。按照这种看法,“鲁迅”和“《阿Q正传》的作者”之间的区别就不是它们有不同的涵义而是一个无涵义,一个有涵义,个起代表对象的作用,个起描述对象特征的作用了。

“鲁迅”和“《阿Q正传》的作者”指的是不是同一个人?当然是。那么,为什么又说“鲁迅"不同于“《阿Q正传)的作者”?也许有人会说,“鲁迅”和“《阿Q正传)的作者”是两个发音、写法和构造都不同的语词!可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为什么说“鲁迅”不同于“《阿Q正传》的作者”?

假如“鲁迅”和“《阿Q正传》的作者”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读音、写法和构词上的,那“鲁迅就是“《阿Q正传》的作者”这句话就只能表明,“鲁迅”和“《阿Q正传》的作者”这两个外表不同的语词指的是同一对象,而不能提供任何关于客观事物物知识,即不具有任何认识上的意义。

为什么说“鲁迅”不同于“《阿Q正传》的作者”?

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那些虽然知道有鲁迅其人,却不知道他写了《阿Q正传》的人来说,“鲁迅就是《阿Q正传》的作者”不是确实给他们提供了新的知识吗?对于那些虽然知道《阿Q正传》,却不知它为何人所写的人来说,也是一样。

为什么说“鲁迅”不同于“《阿Q正传》的作者”?

可见,“鲁迅”和“《阿Q正传》的作者”除了语词外表形态上的区别以外,一定还有某种认识意义上的区别。那么,是什么使它们产生了这种认识意义上的区别呢?对这个问题,不同逻辑学家可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有些逻辑学家认为,像“鲁迅”和“《阿 Q正传》的作者”这样的语词,都是指示某个个别事物的语词。它们除了具有指称,即具有所指示的对象以外,还有涵义。

比如,“《阿Q正传》的作者”的涵义就是“写了《阿Q正传)的人”,“鲁迅”的涵义则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创者”等。“鲁迅”和“《阿Q正传)的作者,只是指称相同,但涵义不同。所以,它们就有了不同的认识意义。

另一些逻辑学家主张,把“鲁迅”这样的语词和“《阿Q正传)的作者”这样的语词从作用上加以区别。“鲁迅”属于专有名称。专有名称是人们专门为个别事物起的名字,包括人名、地名、机关团体的名字等。“《阿Q正传》的作者”属于摹状词。

摹状词是描述个别事物的特征的语词,如“世界最高峰”、“中国的首都”等。专有名称有指称,但无涵义,它只具有命名的功能,只代表一定的个别事物。而摹状词则有涵义,它起着描述的作用,并不直接代表一定的对象,并不直接与对象相联系。

按照这种看法,“鲁迅”和“《阿Q正传》的作者”之间的区别就不是它们有不同的涵义而是一个无涵义,一个有涵义,个起代表对象的作用,个起描述对象特征的作用了。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10大名言,任何一句,都让人“无言以对”,你们了解多少?

1、“猛兽永远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2、“从来如此,便对吗?”

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4、“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5、“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6、“做了人类想要成仙,坐在地面想要上天。”

7、“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在谋财害命。”

8、“我所佩服的只有这一点,就是这种东西居然也有发表的勇气。”

9、“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

10、“小时候不把他当人看, 长大后他就做不了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