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科技訊 9月21日消息,由網易新聞和網易科技主辦的“2018網易未來科技峯會”之“ALL IN時代”今天在北京舉辦。上午的圓桌討論以“好奇心和想像力”爲主題,主持人爲將門聯合創始人兼CEO高欣欣,知名科幻作家、雨果獎獲得者、童行學院創始人郝景芳與果殼網CEO、在行創始人姬十三參與到其中,共同探討科學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目前技術使得每個人所在的行業和所處的世界發生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郝景芳說自己在寫小說的時候會對未來比較悲觀,但作爲真實的人,其實自己對科技有個美好的嚮往。她講到自古以來,科技都把我們的生活帶到了更高的水平。“科技與人的關係就是“水漲船高”。”

  “我們目前未來的想象是個很原始的想象,是基於我們現在的生活來進行想象,科技已經比幾十年前發展了很多,但現在我們更忙了,因爲我們有更多的活動去做。”郝景芳認爲人工智能可以節省我們的時間,人一定不會閒下來的,人會被解放出來,人會做更多創造性的工作。她表示未來人都會去做探索性工作,從0到1的工作。不過從創造性來說,郝景芳談到人類的創造力是基於對現有人和社會的深刻理解,有自己對世界的獨特感知,並忠於自己的感知,這是獨一無二的過程。這是人工智能所不能比擬的。

  姬十三對未來科技的看法則更集中於技術對個人的增強,他認爲技術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目前醫療領域體現得非常明顯。像癌症未來可能就會成爲一種慢性病,不再是不治之症。人們能夠通過技術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

  而基於目前技術的發展,郝景芳與姬十三都認爲人類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將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姬十三認爲未來教育將不會再只需要簡單的基礎知識,更需要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教育工作者的“教”和“育”將可以分拆開來,教育工作者主要負責“育”,因人施教。他一直致力於科學科普事業,正是想在高科技與人類之間建立起來一座橋樑,科學將會成爲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們對科學內容的消費也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正在教育行業創業的郝景芳則認爲目前教育發展落後於時代發展,我們沒辦法讓孩子在規範化教育中獲得足夠的能力。終生學習的思維模式,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孩子需要具備的。她目前所做的就是讓孩子們做好未來的準備。

  以下是“好奇心與想象力”圓桌討論全文:

  高欣欣:大家好,我是將門高欣欣。我們這一個環節主題是好奇心和想象力,爲了能在30分鐘的時間我們談的更爲深入,我們就把對未來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定義在具體的範圍內,而且要跟今天息息相關的,就是科技如何讓我們的未來生活更美好的話題,今天不管是人工智能還是物聯網,不管是全新的人機交互還是雲計算,因爲技術所帶來的全新可能使得我們所在的這種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連我們交流的方式全部發生了顛覆,以及重構。解決了之前不能解決的問題,也是因爲技術使得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人所在的行業和我們所處的世界都發生了全新的挑戰和全新的機遇,就讓我們一起來和嘉賓好好的探討一下。

  今天的兩位嘉賓其實他們都是在各自的領域特別令人佩服的,而且也是在座大家非常熟悉的。他們的觀點一定能碰撞出有意思、有意義的火花。

  問題一:

  高欣欣:第一個問題我要先請教郝景芳女士,其實在你的很多作品裏都描述了因爲技術所激活的對於未來各種可能性這樣一個影響,所以第一個問題就要請問您,在您看來科技到底帶給我們什麼樣的一個未來,對於我們自己、對於我們所處的世界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郝景芳:我今天其實對於未來的暢想會和我作品很不一樣,寫小說的時候經常會暢想的悲觀未來因爲沒有災難沒有好故事。但是在生活裏真實的人,我對未來充滿樂觀,因爲科技一定會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科技從古至今它起到的一個作用就是解放我們,把我們抬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我覺得科技和人的活動關係就是水漲船高。我們永遠是在水面上,我們甚至有的時候都感覺不到水面在漲高水面對我們的影響,但是我們的生活水平、人的活動水平一定是水漲船高的。

  有關於人工智能其實現在很多人一談起來就容易有恐慌感,說人工智能他們把我們的工作都取代了,我們未來要做什麼呢?是不是所有人就都懶在那邊沒有事情做,未來是一個很可怕的時代。但是我覺得這一種想象就好比,我們都知道過去有一個書叫《80天環遊地球》那個時候需要80天環遊地球,如果那個時候有一個人想象如果到時候交通方式讓我們一天環遊地球該多好,我們一天環遊地球剩下79天就可以待着,我們79天什麼都不用幹一天就完成任務,我們現在的飛機就是一天環遊地球,可是我們剩下79天是待着沒事幹嗎?我們剩下79天我們還在環遊地球,我們80天環遊了80圈地球。所以我覺得自己的想象是一個很原始的想象,就是基於我們現在的人類活動,去想那機器替我們幹了我們剩下幹什麼,可是到了未來的科技時代我們一定會有數十倍、數百倍於現在的人類活動,就是科技已經比幾十年前、幾百年前發達了這麼多,但是我們現在非旦沒有閒着我們變的更忙,這是因爲我們的人類活動永遠是比科技還要超前的在進步,交通出行讓我們節省了幾十倍的時間,可是我們就有幾十倍的出行意願。現在早上從北京飛到長沙做一場活動晚上還飛回來,這在以前古代的人想都不敢想。

  像寫書寫作的人,以前可能古時候你會寫字,你就是當時最了不起的人,當時就會想如果以後有機器替我們寫字我們每天就不用寫了,可是現在我們每天機器替我們打字甚至可以語音收入我們更忙了。在未來其實人工智能也一定是這樣,人工智能一定會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定會讓我們便捷化,讓我們所有的領域都智能化,我們現在要花很多時間去做那一些重複性勞動都可以交給人工智能。但是我們的人一定不會閒下來,我們一定到那時候有更多要忙的事情,我們的人會被解放出來,我們會抬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線上我們會做更多創造力的工作,甚至那個時候我相信社會上絕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創造性,都是從零到一的開拓性、探索性,而我們能做的事情一定會越來越多,這個社會會越來越豐富、人會越來越自由,人的活動能夠被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這就是我對未來的暢想。

  問題二:

  高欣欣:說的太好了,科技就是不斷的激活着人的無限潛能讓我們更大、更好的去探索這美好的世界。

  接下來我要請問的姬十三先生果殼網是國內排名第一的文化品牌,在整個的過程中您做了不管是科譜、知識傳播還是在行所做的知識分享您一直在對教育的新模式、新方式上進行很多的探索進行很多的投入,人工智能的發展必然對教育也產生極大的變革,可能以後簡單的這樣知識傳播、機器就可以做了。如果這樣下來隨着技術的發展,我們的教育內容、我們的教育方式本質上會不會發生變化?而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們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姬十三:我想顯然是會發生巨大變化,其實就是剛纔景芳講的那樣,我們今天時代的人是很難去想象未來所會帶來的變化,就像老套的故事,農夫在田野間很想想象皇宮裏的皇后皇帝喫一些什麼東西,但是他們絕不僅僅是喫燒餅。

  所以今天來講我教育發生幾部分的變化,一個是教育的內容一定會發生變化。我記得最近可能大家都看到在朋友圈裏刷屏的一篇文章,我記得一篇文章人們在五年之內我們的工作都會發生變化,或者很多人失業,後來我還看了一篇文章一年之內會失業不管多少年失業,我想達成共識就是說我們的工作在未來若干年之內,大家可能都不再做現在的工作,或者哪怕做現在的工作,具體的工作內容也會發生變化。所以對我們的知識儲備其實會帶來一個新的要求。

  我記得這一代人我們在上中學的時候,有一句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個話的邏輯就是說當你學完一定的基礎知識以後你就不需要再去學新的東西可是這個年代顯然不是如此我們非常焦慮的學各種東西,可是再過五年再過十年當我們的工作隨着人工智能帶來的一些社會發展而變的更爲頻繁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內容顯然我們在大學裏面學的東西是完全不足以應付我們的需要,所以那個時候的大學學一些什麼東西呢?那個時候的大學內容肯定不是教簡單的知識,因爲知識在未來一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所謂的數字、所謂的能力、所謂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變的更爲重要,但是那個東西又是什麼呢?我覺得今天都很難判斷。

  就好像沈曉衛院長提到說未來企業的人工智能會有巨大的變化,那在企業這平臺上所鏈接的員工它她們所擁有的能力必然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所以這就帶來對我們的教育內容發生變化。

  另外一個層次我覺得對教育兩個字的本身理解應該會拆解,應該是教和育會拆開來看,教的事情必然會大量的讓度給人工智能甚至極大的,幾乎就會變成人工智能所能夠涵蓋的能力。因爲教的事情無非是教嘛。但是我們人類的老師、我們人類教育工作者在育這事情上還能有多大的成分?還能佔據多大的話語權。今天蠻能判斷的,但如果說人類在未來還有保有創造力,機器不能奪走我們的創造力,“育”是因人施教的過程,這一些還是教育工作者最後所能夠擅長的東西。

  問題三:

  高欣欣:說到了創造力我必須問郝景芳您所在的行業就是充滿創意,其實我們看到人工已經發生的事情,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經可以寫新聞了,而且可以學者我們人類的風格去寫歌寫詩還在探索着這樣像情感計算之類很多的新內容。那可是人的創意我也堅信是絕對無法取代是我們人獨有,如果說人未來的美好生活,那未來我們人的創意和這樣人工智能工具在創意行業會不會激起更大的火花呢?您是怎麼看?

  郝景芳:其實我自己覺得創造過程本身也是分兩種,一種它其實也是一個學習,我有一個朋友最近出版了一個小說集,他是用機器學習軟件學了他過去的所有作品,這個軟件就能模仿他的風格寫一些段落,但是段落不是真的故事他再把段落組合一下就是真的小說。

  姬十三:是哪一本小說。

  郝景芳:是一本小說,我也寫了推薦語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意嘗試,本身也是很科幻,我自己本身並不懷疑人工智能的軟件可以畫畫可以寫小說,可以模仿人的風格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這不是人的創造力的全部,人的創造力其實並不是一個我必須要大數據學習模仿的過程。一個人類的藝術家或者文學家或者科學家,並不是說我要用我的大腦計算過去的這些所有文學家的寫作,我從裏面算出來最優路徑模仿過去,人類的藝術家和創造者其實很大程度上都要基於對於現有人和世界深刻的理解,其實很多時候一個藝術家像梵高這樣的藝術家他並不是計算的過去所有的藝術家,然後去模仿他們的作品。而是它有自己對這世界的獨特感知忠於他自己的獨特感知,這是獨一無二是一個零到一的過程,所以我覺得機器學習它們現在仍然是在大數據學習並且模仿,對於未來的創意也是在隨機創造。可是人類的很多很多的真正創造是基於對於內心深處的敏感、對於情感、對於自我、對於他人的關懷這一些是非常非常獨一無二的,每一個創造都是零到一的獨一無二的過程。所以這一種創造力,我絕對不懷疑會被機器取代,因爲它是非常非常個人化、非常人類的一種過程。所以我覺得未來其實我們會對於這樣有原創性的創造過程會需求更多。

  問題四:

  高欣欣:說的太好了。說到人能夠做深刻的理解,我覺得有一個職業永遠無法被人取代那也就是我們的創業者。所以姬十三老師也是一位長年的創業者,也對這有深刻的理解,其實您所在的領域,其實是在科學科譜領域創業,創業爲艱,在科學科普的創業從長遠來講有重大的意義但是在過程中一定更加的維艱,我特別好奇在科學內容的創業裏面未來是什麼樣子?會有什麼樣的創新呢?

  姬十三:堅持可能更多還是愛好吧,也是在很多年前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事情在未來它會慢慢的變化,我記得我自己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是2010年,那個時候有一個投資人跟我講一句讓我這麼願意進入洪流當中,他覺得未來科學會成爲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那個時候我覺得科學的內容還非常的小衆,可是這幾年我自己明顯的感受到整個大衆的用戶對於科學、科譜的內容的重視和理解其實到了一個新的層級上。隨着國家和企業個人都越來越重視科技創新,重視基礎的科學研究。其實大家會發現那一些高科技的企業、高科技的應用,如果想要更好的讓公衆來理解消費並且發生認同,這過程當中是需要翻譯的我們做的工作就是在高科技與大衆之間建立起一個橋樑。

  這工作我覺得再怎麼重要都不爲過,只是說在過去可能隨着人們的科學素養也好、教育水平也好,可能都不夠到一個很好的層次上使得這一方面的內容消費比較低。可是這幾年明顯的感受到它在往上走。

  整體來講現在中國國民的科學素養有一個數據是8.3%其實還遠遠落後於很多的發達國家,這數據其實它是有機會在五年十年之內到20%甚至更高以上,就這程度來講我覺得人們對於科學內容的消費整體的人口基數會發生一個巨大的變化。這一些也是引領我們去看向更美好未來得的憧憬吧,我們希望未來或者當下已經在發生,科學真的會成爲人們的生活方式之一,成爲大衆文化的一部分。

  問題五:

  高欣欣:說的太好了。堅持源於這樣的熱愛,而全力以赴源於看見了未來。其實郝景芳也是一個創業者,她做了一個創業叫做童行書院是專門專注在孩子教育上,我們今天一直說未來什麼纔是未來孩子就是未來,在您看來隨着技術能夠激發人的潛力這樣一個未來,今天的我們、今天我們的孩子應該怎麼樣建立自己的能力,建立更美好的未來?

  郝景芳:我做的童行學院帶着孩子更順暢的進入未來,如果你不終生學習一定找不到很好的出路,這個就像我們問某一些動物爲什麼會長出這樣的斑點,答案是沒有長出這樣斑點的動物都滅絕了,它一定是適應這環境才能夠生存下來,所以在未來其實我們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能終一生學習的人他就活下來,不能終生學習所做的事業你所做的這一些領域就會被淘汰,就像我們今天如果有一個人還在面朝黃土背朝地種地沒有進入到現代化社會肯定是要貧困的,我們是沒有任何的辦法,所以我們必須要把它工業化帶到新的時代,在未來一個信息化社會也一樣,你如果還是像傳統的百貨商店賣東西,在今天的電商時代你這櫃檯肯定要倒,所以未來其實每一個人我們都在這樣一個信息化高科技發展的時代,你不能進入的話就是沒有活路。但是在我看來我們的教育是落後於發展,我們沒辦法讓孩子一個規範化的教育獲得足夠多的能力讓他能夠快速的適應新發展的時代,也就是姬十三講的終生學習的思維模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我們目前正規的學習裏面還沒有得到重視,所以我想做的就是這樣一個事情,童行學院希望能夠讓現在的孩子們爲未來做好準備,給他們裝備上面足夠寬廣的視野、足夠好的知識框架作爲基礎,以及足夠靈活的思維能力和一些讓他們終生學習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有了這樣一些必備的武器我相信他們纔會跟着科技的水面水漲船高,而不至於在未來被拍死。

  至於你們童行書院教什麼技能教什麼編程我自己覺得都不重要,就像我們小時候學五筆字現在已經沒用,最重要的是未來到了那時代,那個時代有什麼他仍然可以去學習這樣的一種學習能力,所以我們提出的叫做通識教育,就是希望給孩子思維上的引導跟啓發,讓他們有一個一通百通的能力,有了這能力以後,我自己不能預測他們長大的未來是什麼,但是我相信他們有這樣的思維能力不管未來什麼樣他們都可以去學習,都可以去適應都可以去創造,所以我們非常強調孩子他自己的好奇心、想象力跟探索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在未來纔可能發揮轉變爲創造力,而這創造力纔是未來人工智能這時代最最需要的,就像我們剛纔說不可取代的最最屬於人類的部分。這是我們長遠的願景,也是我們現在給孩子創造童行學院的初衷和目的。

  問題六:

  高欣欣:說的太好了接下來我想請問十三老師,您在我們很多人心目中就是科學界的正義使者和冷靜思考德人,特別關注您怎麼關注未來的技術不管是在醫療自動駕駛在每一個行業都在進行着顛覆和重構,如果讓您放開了想象,您心目中最希望技術能夠改變的是什麼呢?

  姬十三:技術對於人們的改變大家都體會到了,我覺得很快對人們影響生活最大的應該是醫療吧。我記得前一陣子一篇關於癌症的文章在網上瘋傳,顛覆了很多認知,“癌症在很多方面不是不治之症”這跟很多人認知不一樣,我很多學生物的朋友,他們很多在做的工作是跟癌症有關,其實今天在體檢的時候,就可以在非常早的階段幫助每一個人發現癌症的最早期,甚至就能夠把這一些疾病消除在非常早期的階段,所以在未來我想癌症就不會是一個困擾我們太久的問題。甚至最終它轉換成爲一個慢性病。

  我自己個人最感興趣的科技領域,對未來可能還是各種關於個人增強的一些方向,比方說其實我們今天已經在用一些小的手段讓每一個人在自己變化,比如說我去年剛做了激光鏡手術這是幾十年很成熟的東西,但是它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讓每一個人,每一個近視的人不一樣,讓我們能力增強一點點,比如說我最近食用一種液體的食物,我喫飯一分鐘就把早飯和晚飯解決,我留下足夠的好好時間享用午餐,未來我也非常期待像增強現實的眼鏡能夠出現,手機在未來能夠更好的去解決身邊跟各種物體的連接,我覺得這一些科技都會在未來的5到10年之內巨大的改變我們的生活。

  高欣欣:太感謝時間關係我們的圓桌必須停在這裏,意猶未盡

  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