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劉雪蓮(署名除外)

  青島捲菸廠廠長、青島一輕局局長、青島市經委副主任、青島市計委副主任、青島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總經理……今年已經81歲的王正林,有太多輝煌歲月可以回憶。他親身經歷、見證了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青島的巨大變化——

  在那個從計劃經濟往市場經濟轉型的年代,改革的每一步,走得都很不容易。從青島輕工系統的產業結構調整,到創“金花”全面振興青島工業,再到組建青島國際信託投資公司,通過外資來解決青島諸如電力缺乏等國計民生大事兒……王正林一直走在改革開放的“潮頭”。

  從計劃到市場,改革舉步維艱

  上世紀80年代,一輕局經濟目標責任制簽字儀式。(資料圖片)

  1982年,王正林離開工作了29年的青島捲菸廠,出任青島市一輕局局長。那時,青島輕工系統分一輕局和二輕局,一輕局主抓國營企業、二輕局主抓集體企業。

  1978年改革開放後,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迅速釋放了農村生產力。但在城市,圍繞着國營企業的改革,卻並無立竿見影的效果。

  王正林初到一輕局,面對的是一個並不輕鬆的攤子。青島各大輕工企業的產品嚴重滯銷:青島名牌大金鹿自行車滯銷,在全國小有名氣的鷹輪牌縫紉機滯銷,就連生產歷史還不太長的金錨牌手錶也突然間滯銷了。其他產品,如化妝品還有一些低檔皁質產品等,也都普遍出現滯銷現象。

  上任伊始,王正林和一輕局的一隊骨幹人馬,從市區到各縣調查了三個月,形成詳細的調研報告,主旨便是:輕工局必須立即改革,調整產品結構,否則死路一條。

  “在那樣一個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交匯時期,沒有經過的人不知道,沒有一步是平坦之路。”回想起當年的改革,王正林直言一路坎坷。

  造紙行業是改革的重頭戲之一,最先被“開刀”的是青島造紙原料採購供應站。“那個年代中國造紙原料主要靠國外,如果沒有外匯,木漿一點兒都沒有,我們自己的原料不達標。”王正林還清晰記得當時供應站裏的情景:麥秸、破布、破鞋幫子在倉庫裏堆着,大卡車以平均四分鐘一輛的速度,拉麥草進城。

  “這個供應站簡直就成了收破爛的,這樣的原材料造紙質量很差,大量耗電、耗水,而且污染特別嚴重,排出的都是黑水。”經過調研決策,一輕局決定撤銷造紙採購供應站。

  撤銷供應站的消息引起員工極大不滿。“站裏一個幹部頭上流着血找到我家,說站裏打起來了。”王正林說,當時整個廠都亂了,他立即讓廠領導通知工人們開會,他親自去“滅火”。

  “把咱幹部打破頭的是誰?有錯能改就行,誠心實意道個歉,如果不道歉,我不幹局長也要開除你!”王正林鎮住場子後,開始給大家講改革開放的形勢,大家守着這些破爛兒沒有未來,而且,他還給大家找好了出路,“食品廠的鈣奶餅乾供不應求,你們去食品廠學個手藝吧。”有了出路的工人報以熱烈掌聲,並且希望越快上崗越好,於是立即聯繫食品廠派來三輛客車,把工人拉過去。

  關了供應站,造紙廠也要調整。當時的青島造紙二廠,剛給大漿池子貼了瓷磚,對於面臨調整相當牴觸。“生產不行,廠房危險,能掙出喫的來就不錯了,沒法留。”王正林說,當時造紙廠的調整也鬧到了省廳。最終結果是肥皂廠搬到了造紙廠,生產適銷對路的洗衣膏等產品。

  當時的青島明膠廠需要大量收購各種雜骨熬膠,但實際上根本收不了多少骨頭,如何保證長遠發展都是個問題。1986年,經一輕局牽線,從加拿大引進4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全自動機制膠囊生產線,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機制空心膠囊的歷史,也解決了工廠的發展問題。

  在青島本地企業忙着調整轉型時,外資企業也開始進入青島。1985年,青島華東葡萄釀酒有限公司創建,成爲青島市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家按國際酒典標準生產單品種、產地、年份高級葡萄酒的企業。

  王正林說,後來,一輕局對下屬企業實行目標責任制,每個企業都要有目標,不適應發展的就要調整。1982年至1987年間,一輕局對8個行業進行了適應青島總體發展規劃和市場需要的重大調整。

  創“金花”開啓品牌之都大門

  創“金花”活動一輕產品展銷新聞發佈會。

  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的衝擊,讓很多企業甚至行業更多考慮基本生存問題,那麼到上世紀80年代末,經過改革開放後十年市場的競爭及培育,拳頭產品的培育也提上了日程。

  1989年初,一場全省工業領域會議在濟南舉行。工業指標的下滑讓青島分管經濟工作的領導們深感壓力巨大,市領導給時任市經委副主任的王正林下了現場命令:必須全力保證青島工業穩步快速發展。

  王正林表示,雖然當時青島的工業基礎較好,輕紡工業有着“上青天”的美譽,還有港口優勢,但與其他城市相比,青島的水、電、煤、礦產等資源相對缺乏,經濟總量和競爭力都居中游。對青島工業而言,如何把握和利用好中央給予的政策,實現青島工業的全面振興,是擺在大家面前十分艱鉅的問題。

  接到市領導的任務,自濟南迴來後,王正林和同事們立即組織了研討,提出必須改變思維。而作爲擁有百年聲譽的青啤在國際市場上日益提升的影響力,讓王正林等人意識到了名牌的力量。於是,在總結青島啤酒及部分民用消費品暢銷不衰的經驗基礎上,青島明確提出了“振興青島工業必須培育一批拳頭產品”的工業發展思路。

  王正林說,走名牌發展道路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有人提出評選“青島名牌”,但又怕被人認爲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於是,決定評選“青島金花”,作爲啓動名牌戰略的第一步。“金”表示金貴,“花”意味着美,“金花”比喻青島的優質產品,這也規避了用“青島名牌”帶來的負面影響。

  隨後,青島市政府下發了《關於開展日用工業產品爭創“青島金花”活動的通知》,評選首次採用專家評審與市民投票相結合的方式。

  青島牌特製鈣奶餅乾、即墨牌即墨老酒、琴島-利勃海爾BCD-220型豪華電冰箱、青島牌青島6型135自動曝光照相機、得貝牌BCD-274立櫃電冰櫃、金鹿-海德曼自行車、琴島牌XPB36-35雙桶洗衣機、青島牌SR5108型彩色電視機、金羊牌膠粘男皮鞋、金菱牌86-1-88型組合櫃、青空牌KFR-50GW分體式房間空調器等11種產品,都是在1989年首次選出的“青島金花”產品。

  華東葡萄釀酒有限公司幹酒生產線首次投產。

  從1990年開始,“青島金花”創評活動開始推廣到全市工業系統。1992年,單一型號的“金花”產品被擴展到金花系列產品。全市先後舉辦了4次較大規模的創“金花”展評展銷活動,組織240個企業的2300種產品參展,到1993年,共認定金花產品31個。

  青島金花”的評選,開闢了富有青島特色的品牌發展之路,提升了青島工業的檔次和水平,享譽國內外的青島“五朵金花”——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就是通過這一活動湧現出來的知名品牌,這也進一步促進了青島產品在國家級評獎中的獲獎率。

  1991年,琴島-利勃海爾牌電冰箱與青島啤酒、茅臺等同時獲得首批“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第一批中國名牌共10個,青島佔了4個;第一批全國質量獎共5個,青島佔了3個。

  洋爲我用,青島國託辦大事兒

  1994年,王正林和法國銀行家在巴黎會談(左二)。

  1992年,55歲的王正林受命進入陌生的金融領域——組建青島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中國的國際信託公司建立,最早要追溯到1978年,當時的國家副主席榮毅仁提議:“從國外吸引資金,引進先進技術,似有必要設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集中統一吸收國外投資,按照國家計劃、投資人意願,投入國家建設。”1979年,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正式成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它扮演了中國引進國際資本的中介角色。

  而組建青島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青島嚴重缺電,60萬千瓦的計劃負荷與100萬千瓦的實際用電相差甚遠。“青島解決不了電力問題,天天拉電,企業上班拉,學生考試拉,到最厲害的時候,連手術病房都拉電了。”王正林說,青島當時專門組建了一個計劃用電辦公室,其實主要任務就是拉閘限電,根據用電量的情況確定拉電線路。

  爲解決青島的缺電問題,1992年,青島電廠兩臺30萬千瓦機組擴建工程由國家計委正式批准。項目批了,但錢卻是大問題。這一項目總投資30億左右,地方投資比例高達70%,20多個億的資金從哪裏來?政府根本拿不出這麼一大筆錢,青島本地銀行也貸不出如此鉅額的款項。

  時任青島市委書記俞正聲對於青島國託工作彙報的批示。

  王正林手抄版批示。

  當時的青島市委書記俞正聲,決定通過用信託公司來爲青島電力建設籌資。

  “俞正聲書記找我談了三次,跟我正面說明了任務的艱鉅性,還說需要錢就跟他要。”王正林還記得俞書記當年跟他說:“正林同志,你還有三四年就退休了,你人生最後的工作生涯,我希望你不要辜負市委對你的希望,最後這一仗把它拿下來。”

  王正林用了數十天時間,向各銀行行長等金融專業人士取經,又迅速組建了一支隊伍,以青島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總經理的身份,拿着市裏給的紅頭文件,在第一海水浴場旁邊租了個房子,簡單添置傢俱用品後就開張了。

  青島國託3000萬美元貸款簽字儀式。

  在青島捲菸廠工作期間,王正林曾有15年和外賓打交道的經驗,接待的外賓不下萬人。有王正林的經驗,又是青島唯一擁有對外融資法人資格的金融機構,組建伊始的青島國託,業務直指外資,第一個合作伙伴是日本山口銀行。

  在青島設置分支機構的日本山口銀行,因爲對於青島企業不熟悉以及沒有信心,遲遲未開展貸款業務,其負責人和王正林談過後,將青島信託作爲第一家業務夥伴。

  之後,王正林利用一切條件與國外銀行、財團頻繁接觸,讓他們認識、瞭解青島國託。通過逐漸接觸,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業務關係。比如在與法國著名的巴黎國民銀行的初次合作中,王正林緊緊跟蹤着資金運作,嚴格按照合同規定,準確無誤地按期歸還了500萬美元貸款。此事贏得了該銀行的高度讚譽,併爲後來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與此同時,青島國託也未放棄國內市場,建立起以沿海開放城市爲中心,遍佈全國的業務網絡體系。在不計其數的資金往來中,從未出現一筆拖欠款,總是準時或提前歸還。像廈門國託、廣東發展銀行這樣一些經濟特區、沿海發達城市的金融機構,常常慕名而來,主動送錢上門。

  1995年12月22日,青島電廠隆重舉行擴建工程第一臺30萬千瓦機組提前一年併網發電的剪彩儀式。在這隆重慶典的背後,是以青島國託17.79億鉅額投資爲支撐的,這意味着青島國託爲這一工程日均投入200多萬元。

  在提前完成重點項目電力投資的同時,青島國託還爲青島市輕紡、機械、化工、橡膠等20多個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提供了擔保和貸款。作爲金融機構,青島國託千方百計拓展經營空間,增加業務品種。短短3年間,公司相繼開展了國內國際融資、證券、典當、投資、房地產開發、國內外貿易等業務,公司資產總額迅速增漲,僅電力債券發行就達數億元。

  1996年,青島國託收入超千萬。

  青島國託離不開重點工程,重點工程也離不開青島國託。一個現代經濟框架中,金融與實業相互依託、相互滲透的新格局由此產生。

  ■人物故事每次開會,都備好“重型炮彈”

  81歲的王正林接受記者採訪。

  81歲的王正林,耳聰目明、身板硬朗,和記者一聊就是6個小時,除了改革開放的故事,還有他那個年代的管理之道。

  “人要講良心,一些人官不大,倒把羣衆給忘了。”聊天中,記者可以隨時感受到王正林對羣衆的感情,“有些幹部可能看我不太順眼,但職工們記得我,八九十歲的老職工打電話,說王廠長可想你了。”

  王正林不時會講到他曾經召開過的會議,每次會議,他都會精心準備一枚“重磅炸彈”,令臺下動容。而“炸彈”的威力,來自於他對羣衆的關心和腳踏實地的調研。

  任青島捲菸廠廠長期間,王正林每一季度會召開一次職工大會。第一次職工大會前幾天,正好遇上接收部分邊疆知識青年回青的事兒。那時這些青年被當皮球一樣踢來踢去,給哪個廠子哪個廠子不要,可王正林卻覺得這些青年自己喫了苦、爹孃遭了罪,別人不要自己要。

  可這些青年到廠子裏幹上幾天就撂挑子了,在廠裏鬧事。王正林一邊說着讓他們鬧,一邊認真做着準備,想在即將進行的職工大會上解決這一問題。

  “從邊疆回來一部分學生,現在是我們的兄弟姐妹,來了後心情不高興,還起鬨鬧事,這個法兒不太好,咱們廠子也沒怎麼着你。”會上,婉轉提出青年們鬧事的行爲不妥後,王正林話鋒一轉,“我事先做了瞭解,他們在邊疆喫的什麼,父母遭的什麼罪,他們回來什麼也沒有,有些地方做得不對,大家多勸說,相信他們有知識的青年,會尊重師傅。”然後,王正林使出大招:“有關單位給我們送了30多輛自行車,原來想往車間分,現在跟大家商量商量,這些從邊疆回來的孩子什麼也沒有,咱們就把自行車送給他們,好不好?同意大家鼓掌通過。”臺下掌聲雷動。

  又一次大會,王正林提了一個建議,決定把廠子裏的一輛專門接送領導的小轎車“挪作他用”。那時,捲菸廠的退休職工數量到了2000多,幾乎每天都有急病號。王正林就提議,將小轎車爲領導服務,改成爲羣衆服務。有急病號的,就給廠子裏打電話,小轎車接送去醫院。當然,對於這樣的建議,職工們又以熱烈的掌聲通過。

  王正林任職青島捲菸廠廠長時,廠裏有職工6000多人,他不曾忽視對每一位普通職工的關愛。一次,王正林偶然得知廠裏一名20多歲的女職工丈夫去世了,自己帶着兩個很小的孩子過日子。王正林打聽了這個女職工家的門牌號,下班後去看了一下,發現她家的房子正靠着街,玻璃窗戶很低,很容易就能打碎了。在之後的一次職工大會上,王正林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我最近發現一件事,一個女職工丈夫沒了,自己帶着兩個很小的孩子,家裏門窗玻璃都很矮,晚上一個女人能睡安穩覺嗎?捲菸廠6000多人誰能管管?”散會不到半個小時,女職工所在包裝車間的主任就給王正林打來電話認錯,說車間裏一定做好關心工作。

  這樣的風格,王正林一直未曾改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