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中通、韻達、圓通已經下發通知,將在11月份提高部分區域的快遞費用,平均每票提升0.5元。而根據去年相關情況,其餘快遞公司也會在近期跟進。

文 / 華商韜略 張津京

這意味着今年的雙11,消費者將增加快遞費用支出。而別小看這提升的0.5元,去年雙11快遞單數是8.12億單,如果每單增加0.5元,就給快遞企業增加超過4億元的總收入,而且是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

【快遞企業用工成本增加】

從任何時候講起,快遞企業都是一個講究人海戰術的企業。無論採用什麼技術,在快遞行業最後環節,終端配送,還是需要海量的快遞小哥來做業務。在快遞企業的成本構成中,油價成本佔10%左右,而人力成本則佔到50%左右。

“這兩年用工成本增加較快,每年在業務旺季提升價格,也有這方面考慮。”某知名快遞企業負責人這樣表示。

爲了留住快遞小哥,各個快遞企業紛紛挖空心思,獎金是必須的,福利、住房、餐飲。。。。。。實際上,類似“三通一達”公司的快遞小哥,月收入只要認真,基本上都能妥妥的近萬,遇到雙11這樣的集中分發時段,還有獎金。

但這兩年生活費用的增長過快,加上快遞小哥的工作強度較大,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這也爲快遞企業招收員工製造了難題。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快遞企業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漲薪。而漲薪的後果,必然會提升收費標準。

【雙11是快遞技術舞臺】

從雙11購物節開設以來,快遞企業一直是雙11的主角,從一開始的蹣跚學步,錯誤百出,到後來菜鳥網絡建立,快遞企業數據互聯互通,再到2017年24小時達通全國,72小時送遞全球,雙11的發展史真實的說是快遞發展的歷史。

2017年11月11日零時開始,當天晚上12點全國就有3.66億個包裹發出。

這背後是快遞大數據、無人分揀、智能識別等技術的應用。

有人介紹,AI技術在中國用的最廣泛的,就是在快遞行業。很多快遞企業的智能識別和無人分揀,已經涉及到很多AI核心的算法與能力。

而這些技術的投入和採用,涉及到的資金投入、人力投入都是海量,相關增加的成本也需要快遞企業在市場行爲中消化。

【價格戰已經打了三年】

國家郵政局公佈的最新快遞行業運行數據顯示,8月行業單價爲11.91 元。而這一數字在2015年是13.4元,2014年是14.65元,2013年是15.69元,2012年是18.6元。

實際上,受益於大量高技術的投入和快遞基礎設施完善與大數據建設,快遞企業單票成本是有下架空間的。而這兩年隨着“三通一達”等快遞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財務報表的好看與否成爲指導快遞企業市場行爲的關鍵。

爲了市場佔有率和通達率,各家快遞企業紛紛使出渾身解數。而價格戰是不約而同的選擇。

根據2017年數據顯示,“三通一達+百世”市場份額佔全國快遞行業的59.03%,這五家加盟系快遞去年承攬了236億件包裹,快遞業務收入達到2926億元。

現在市場每單平均單價已經降低到12元以下,接近快遞行業榮枯平衡線。再降低下去,快遞企業的利潤情況堪憂。從這個角度,已經打了三年的價格戰,各方選擇停手,在熱點時間漲價應對市場變幻,提升年度利潤率,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從往年雙11情況來看,網購的需求在快遞企業集中釋放,會要求網點、分撥中心都需要加車加人,各項成本都要明顯高於淡季,這使得快遞行業業績經常旺季不旺。而目前快遞業嚴重依賴電商件,電商是靠規模獲取利潤的,對快遞價格十分敏感。在電商增長放緩的趨勢下,快遞企業的利潤會被持續擠壓。

雙11又是一個年度最重要的電商盛宴。快遞如果利用好這個機會,可能在電商關係中獲得一個好的價格。在巨量的快遞收遞量面前,微小的價差可能就會帶來利潤不少的增長。而通過旺季上漲派費的手段,能夠幫助網點篩選優質客戶,並將旺季業務量控制在最經濟業務量區間,真正提高旺季網絡的賺錢能力。

但快遞企業漲價也有風險。先漲價的有可能會讓客源向未漲價的快遞公司流動。如果全國範圍內快遞企業集體漲價會讓“三通一達”快遞企業面臨風險。因此,現在既要合理調整價格,又要保證市場份額,快遞企業就需要新探索。比如開展集羣協同,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尤其是開展末端快遞的共同配送等等。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今日話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