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片柳樹林是開元村村民桑軍華的金蟬養殖基地,每年夏天,這裏都是附近村民夜間消夏、增收致富的好去處。近年來,開元村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加快產業振興步伐,依託河灘地土質鬆軟、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等優勢,積極挖掘河灘地增收潛力,引導村民探索發展以金蟬養殖、柳樹種植爲主的立體種養模式,拓寬羣衆增收渠道。

炎炎夏日,傍晚的大汶河邊涼風習習。勞作了一天的寧陽縣伏山鎮開元村的村民王翠花天一擦黑,就拎上水桶、拿着手電筒,來到河灘地裏的一處柳樹林裏,聚精會神的盯着樹幹樹枝上下打量。只要發現有蠕動的金蟬,就會快走兩步,一把抓在手中,順勢放入水桶中。

每年交易量達70萬隻,寧陽縣開元村:金蟬“爬”出致富路

這片柳樹林是開元村村民桑軍華的金蟬養殖基地,每年夏天,這裏都是附近村民夜間消夏、增收致富的好去處。

7月9日晚上,記者來到伏山鎮開元村桑軍華的金蟬養殖基地時,這裏早已是燈光閃閃、人影攢動。“來了有個半小時,收穫還行,大約捉了有三百個吧,快半桶了。”王翠花一邊展示着水桶,一邊高興地說,三十塊錢到手了。既鍛鍊了身體,又增加了收入,真划算。

“金蟬雖然是農林害蟲,但由於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又有良好的藥食保健作用,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入行金蟬養殖多年的桑軍華介紹,基地每天晚上都有20多名村民來摸金蟬,他們自備手電筒、水桶等工具,將摸到的金蟬就地賣給基地。基地按每隻一毛錢的價格支付工錢,平均下來,村民們每晚都會有五、六十塊錢的收入。

開元村地處大汶河南岸,擁有河灘地200餘畝。近年來,開元村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加快產業振興步伐,依託河灘地土質鬆軟、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等優勢,積極挖掘河灘地增收潛力,引導村民探索發展以金蟬養殖、柳樹種植爲主的立體種養模式,拓寬羣衆增收渠道。

桑軍華的金蟬養殖基地佔地40餘畝,每年的7月上旬到8月中旬,都是金蟬購銷旺季。“目前基地已收了8萬多個金蟬,按每個六毛錢算,收入5萬元左右。過幾天,雨水一多,出得更多。”桑軍華說,現在淄博、濟寧的客商都在基地守着,當晚摸了當晚走,不過夜,不愁銷。

“桑軍華的養殖基地在我們村8家金蟬養殖基地中,規模比較大,收入也比較可觀。”開元村黨支部書記桑鋼鋒說。如今,村裏已發展金蟬養殖100餘畝,每年交易量達70萬隻,年產值40餘萬元,輻射帶動近300人受益。

下一步,他們還將推行林下養殖雞、鴨、鵝,打造生態循環鏈,彌補金蟬養殖週期短、收入不持續等不足。同時,進一步擴大種養規模,發展蟬種繁育、金蟬加工等上下游產業,打響“喫金蟬、到開元”特色產業品牌,讓金蟬產業成爲綠色富民產業。

據瞭解,每年夏季,寧陽縣的市場上都會爬滿鮮活的金蟬,每天交易者上萬人、交易量50餘萬隻,不少金蟬遠銷北京、青島、濟南等地。

小小的金蟬不僅“爬”上了百姓的餐桌,更“爬”出了一條條增收致富路。(通訊員 周振龍 趙海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