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遺產地位於雲南省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全境,系統地理位置獨特,生態環境適宜茶樹生長,有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園近兩萬畝,距今有500多年的種植歷史,也是目前國內外發現的海拔最高、面積最廣、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樹羣,已創世界古茶樹新紀錄,具有獨一無二的稀缺性。雲南騰衝檳榔江水牛養殖系統。

農業農村部近日公佈第二批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預備名單的推出,旨在要高度重視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持續推進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從預備名單中擇優適時向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推薦申報。

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看中”,雲南這5個地方有望衝擊“世界級”

其中雲南有5個雲南傳統農業系統上榜這份名單,成爲這一批上榜數量最多的一個省。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是哪些上榜!

雲南漾濞核桃—作物複合系統

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看中”,雲南這5個地方有望衝擊“世界級”

雲南漾濞核桃—作物複合系統遺產地—光明萬畝核桃生態園,屬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涵蓋整個光明村,地處蒼山腹地,總面積15.73平方公里。漾濞核桃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3500多年前。目前,漾濞核桃種植面積達92萬畝,年產量2.7萬噸,產值突破5億元,農民人均核桃純收入近3000元。光明核桃是漾濞核桃的典型代表,早在公元前16世紀就有核桃生產,現在全村樹齡在200年以上的核桃約有6000多株。光明核桃以果大、殼薄、仁白、味香、出仁出油率高、營養豐富而譽滿中外。

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看中”,雲南這5個地方有望衝擊“世界級”

核桃與各種農作物間套作形成的獨特農耕模式彰顯魅力,是雲南漾濞核桃—作物複合系統的集中體現。核桃與各種農作物間套作複合栽培,在耕種農作物的同時,又起到了爲核桃施肥、中耕鬆土、除草、澆灌的作用,核桃生長快、結果早、結果多,而且還多收了糧食。這種模式實現了農業生產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

雲南劍川稻麥複種系統

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看中”,雲南這5個地方有望衝擊“世界級”

雲南劍川稻麥複種系統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涵蓋全縣7萬畝水稻面積,核心區爲金華鎮、甸南鎮和沙溪鎮,核心區面積3萬畝。自3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劍川稻麥複種水旱輪作的耕作方式一直延用至今。每年5~6月份栽種水稻,10~11月份水稻收穫後,翻耕播種大麥或者小麥,來年5~6月收穫,麥茬翻耕後再栽水稻。水旱輪作,提高複種指數,減輕病蟲草害,改善土壤結構,促進養分循環。

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看中”,雲南這5個地方有望衝擊“世界級”

綿亙不斷的橫斷山脈阻隔不了稻麥複種農業文化的傳播發展,一年兩熟的稻麥複種仍然是當今劍川縣主要耕作制度,是傳統農業生產發展的歷史見證和縮影,是農業文化、生物多樣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型代表,具有文化、生態、經濟等多重價值。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亙古不衰的稻麥複種系統蘊含的生態價值理念、自然農法思想以及古老農具、農耕技術,處處或隱或顯地展現了白族先民的身影和智慧。厚重的稻麥複種系統農業文化對當今國民修身養性、構建和諧社會、協調人地關係、走生態文明之路、實現可持續發展依然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雲南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

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看中”,雲南這5個地方有望衝擊“世界級”

雲南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是在高海拔地區以古茶樹羣落種質資源利用爲特色的茶文化生態系統。遺產地位於雲南省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全境,系統地理位置獨特,生態環境適宜茶樹生長,有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園近兩萬畝,距今有500多年的種植歷史,也是目前國內外發現的海拔最高、面積最廣、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樹羣,已創世界古茶樹新紀錄,具有獨一無二的稀缺性。

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看中”,雲南這5個地方有望衝擊“世界級”

這裏,正是世界茶樹起源的中心。以此地爲中心向外輻射,一幅以大葉種古茶樹爲基底的墨綠色畫卷.在古樸蒼茫的西南大地延展開來。不同的少數民族在茶樹種植、茶園管理、飲茶製茶及其他茶文化特質上創造出豐富的表現形式.卻又在世界觀與自然觀上共通共融。

雲南騰衝檳榔江水牛養殖系統

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看中”,雲南這5個地方有望衝擊“世界級”

騰衝檳榔江水牛養殖系統是以獨特的河流型品種,肉、役、奶兼用爲特色的水牛複合養殖系統。遺產地位於騰衝市18個鄉鎮,水牛養殖主要分佈於檳榔江河谷一帶,目前共養殖有4000多頭水牛。檳榔江水牛在騰衝已有2000餘年的飼養歷史。檳榔江水牛肉、役兼用,具有較高的產奶性能。檳榔江水牛的發現認定填補了中國沒有河流型水牛的空白,打破了國外壟斷河流型水牛資源的格局。

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看中”,雲南這5個地方有望衝擊“世界級”

騰衝自然環境優越,有大面積的草場和豐富的飼草飼料資源,爲檳榔江水牛的生長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檳榔江水牛在當地的生態循環體系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過腹還田”是生產農家生態肥料的最主要來源,既充分利用了牧草秸稈,又爲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的肥料。騰衝圍繞檳榔江水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藥用文化、加工文化和農耕文化習俗。其中,利用牛皮加工的騰衝皮影戲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雲南廣南八寶稻作生態系統

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看中”,雲南這5個地方有望衝擊“世界級”

廣南八寶稻作生態系統位於雲南省東南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東北部,地處滇、桂、黔三省交界,地域面積2800平方公里,適宜八寶稻種植總面積15萬畝。八寶稻作生態系統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前。歷爲明清貢米的八寶米因產於廣南縣八寶鎮而得名。有“塞上小桂林”之稱的八寶,素爲上善之地,坐擁稀缺珍貴資源,仰自然恩賜。

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看中”,雲南這5個地方有望衝擊“世界級”

八寶稻作不僅天賦凜然,更能夠精確地把控種植生產體系,精選土地,人畜耕種,順時而爲,培植有道。八寶米色澤晶瑩透亮,成飯後,飯粒軟和,富於黏性,柔軟而不爛,飯冷而不散,清香可口。八寶鎮無可比擬的日照條件,恰到好處的雨露滋潤,滋養了自然天成的八寶稻米。1981年,廣南八寶米被國家列爲名貴稻種之一。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概念上等同於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將其定義爲:“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因此,希望雲南這5個上榜的傳統農業系統都能夠通過農業農村部的最終篩選,推薦給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同時更希望未來雲南有更多的傳統農業系統都能夠上榜,這樣雲南就有更多地方可以滿足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於促進雲南各地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關於雲南旅遊的精彩資訊,請點擊內容下方【瞭解更多】獲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