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罪犯中招募軍人的做法歷史悠久,古代的“刑徒戍邊”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其背後的邏輯很簡單,爲關押囚犯,政府將付出高昂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將其送往軍隊,以便讓他們發揮最後一點價值——這種做法從冷兵器的時代開始,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了頂峯。

美國

根據定義:監獄是國家懲戒犯罪人員的機構,其主要職能是限制它們的自由。但在二戰期間,美國政府提出的口號卻是:“監獄必須爲自由事業服務”。這種口號不是天方夜譚,在二戰期間,美國監獄對戰爭貢獻不容忽視。早在1941年、戰爭爆發前,犯人們已經在踊躍購買郵票和國家債券。而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在俄克拉荷馬州的監獄裏,幾名囚犯甚至給羅斯福總統寫信,希望能前去執行“自殺任務”。

他們這樣寫道:“這是一項適合我們的工作,之前,我們中有些人曾經服過兵役。請您給我們一個機會證明自己,同時告訴世人:我們還有用處。”

贊同這種觀點的不乏其人:既然美國開局不利,而且這些囚犯願意犧牲,既然如此,爲何不給他們一個機會?事實上,如果這一申請真的得到批准,“加里森敢死隊”真的會在歷史上出現。

爲戰爭燃盡最後一滴血,二戰懲戒部隊之“美國”

誠然,對用囚犯組建的部隊,大部分80後都會想到這部美劇。它拍攝於1960年代末,後來在1980年代被引入國內。其主人公是一羣特戰隊員,在入伍之前,他們都是一羣罪無可赦的囚犯,但這些人藝高人膽大,在德軍後方神出鬼沒、屢建奇功。

在加里森中尉的四名部下中,“戲子”出身詐騙犯,會8國語言;卡西諾是職業盜竊犯,特別擅長開啓保險箱,從抱奶娃到開坦克無所不通。“酋長”是個專門的偷車賊,在隊伍內主要負責武力輸出;高涅夫是小偷,是敢死隊中的問題青年,專職是偷竊。

爲戰爭燃盡最後一滴血,二戰懲戒部隊之“美國”

《加里森敢死隊》構成了許多80後的童年回憶,也在當時造成了不少社會問題

  雖然在當時,中國城市家庭的電視普及率還不到5%,但“加里森敢死隊”的名字卻家喻戶曉。對長期認爲主角就該“高大全”的國人來說,這些“流氓英雄”無疑是新奇和有趣的,並引來許多無業青年效而仿之。結果《加里森敢死隊》還未迎來結局,便由於“社會影響不佳”而慘遭腰斬——但即使如此,作爲一個童年符號,它仍然被鐫刻在了80後的記憶中。

而在現實中,美國政府則駁回了囚犯們的請求,並讓他們在監獄內繼續服刑。畢竟,當時美國的人口超過1億,在海外還有大量的盟友——這讓他們幾乎不必爲兵員問題發愁;另外,即使在監獄,囚犯們也有爲國效力的途經——這就是生產軍需品。

事實上,早在1941年,這項工作便已啓動,並有16.7萬名囚犯參與,僅在年末,其產品總價值就超過了2700美元,而在隨後幾年,這一數字更是達到了3億美元之巨。

1942年,美國司法部正式宣佈,將監獄轉化爲“軍事工廠”,期間,不僅囚犯們勞動時間增加了,其產品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從被服、罐頭到飛機零配件無所不有。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做法也利於囚犯改過自新,在參與軍工生產期間,他們不少都成了有資質的高級工人,這有助於他們在融入社會後找到更體面的工作,避免再走上犯罪道路。

爲戰爭燃盡最後一滴血,二戰懲戒部隊之“美國”

1930-1940年代的美國監獄,戰爭期間,政府動員了大量囚犯進行物資生產

隨着戰爭進行,美國政府也在放鬆徵兵條件。一部分囚犯開始接受訓練:不過,這隻限於犯輕微罪行的人員,而且只限於志願者。在俄亥俄州立監獄,他們甚至組建了一個訓練單位,其中包括60名錶現良好的囚徒,他們每天訓練2小時,完成軍訓後,所有囚犯將獲得假釋,並被派往不同的前線單位,以避免他們重新“交叉感染”。

對願意爲國效力的違法人員,司法界也開始做出妥協,對涉嫌犯下輕微罪行(如交通肇事、意外傷害),或是初次犯罪的人員,律師(甚至是法官)會暗示他們參軍。由於戰時的混亂,法庭無法追查身處前線的當事人,正是因此,這些嫌犯實際是與國家做了交易:並通過爲國效力得到了變相的寬恕。

在前線,這些罪犯和嫌犯受到了諸多限制,比如不能分配到機要/指揮部門,其主管軍官也要定期彙報他們的表現。至於用囚犯組建特殊部隊也並沒有出現,這一方面是有避免“交叉感染”的考慮,另一方面,縱然他們的江湖把戲能派上用場,但在軍事素質上,他們還是不能和職業軍人相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