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9月12日蔚來汽車登陸紐交所之後,9月27日,第二個上市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北汽新能源以“北汽藍谷”(證券代碼:600733)的身份正式在A股掛牌上市,成爲第一家在A股上市新能源汽車企業。

北汽新能源借殼終上市 開盤首日暴跌23.6%兩度遭停牌

開盤兩度跌停

9月25日晚間,S藍谷(600733)發佈公告稱,北汽藍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於2018年9月27日開市起復牌,公司證券簡稱由“S藍谷”變更爲“北汽藍谷”,且公司股票復牌交易當日不設漲跌幅限制。

北汽新能源借殼終上市 開盤首日暴跌23.6%兩度遭停牌

然而,9月27日,北汽藍谷開盤價爲14.66元,開盤即下跌2.59%,隨後股價快速走低,下跌12.36%,報13.19元,遭臨時停牌。

北汽新能源借殼終上市 開盤首日暴跌23.6%兩度遭停牌

上海證券交易所連發兩份臨時停牌公告,公告(1)稱:北汽藍谷(600733)今日上午交易出現異常波動。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規則》和《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異常交易實時監控細則》的有關規定,本所決定,自2018年09月27日09時30分開始暫停北汽藍谷(600733)交易,自2018年09月27日10時00分起恢復交易。

不曾想,10點復牌後,股價繼續下挫,現報11.50元,下跌23.59%,再次臨停。根據臨時停牌公告(2),停牌時間將持續至14時57分再恢復交易。

原中國名族證券分析師曹鶴在接受蓋世汽車記者採訪時表示:“臨時停牌是新股上市的交易規則,當漲跌到一定幅度時會出現停牌,中斷交易。”

登陸A股資本市場,北汽新能源成爲繼福田汽車(600166)、北汽股份(01958)後,北汽集團旗下的第三家整車上市公司,同時也是爲人所稱道的“A股市場新能源整車第一股”。但是,從其上市首日的走勢來看,北汽新能源的資本之路顯然難言樂觀。

曹鶴指分析出,“特斯拉前段時間走得比較弱,資本市場對電動汽車的容量有所懷疑;其二,北汽新能源屬於借殼上市,本身從傳統車企轉型去新能源汽車,造出來車實際上不盈利,這也讓業界對其不太看好。”不過,其談到10月1日之後北汽新能源股價可能會起來,二級市場的操作跟產業界不太一樣。

四年謀劃 “借殼”SST前鋒

近些年來,北汽新能源的上市之路一直牽動着業界神經,爲謀求新能源業務的獨立上市,北汽集團可謂做足了準備工作。

2014年,北汽集團將新能源汽車業務剝離出北汽股份,同年北汽新能源完成股份制改革,從有限公司轉變爲股份制公司,此舉成爲北汽集團謀劃北汽新能源上市的第一步。此後,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在不同場合均表示“北汽新能源會單獨上市”。

然按照證監會IPO審批規則和流程,想在A股上市,企業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且三年盈利綜合要大於3000萬元,同時,三年的現金流要大於5000萬元或連續三年的營收大於3億元。而北汽新能源2015年虧損1.84億元,2016年纔開始盈利,淨利潤爲1.08億元。因此,想要通過IPO的方式登陸A股市場,北汽新能源在2016~2018年連續三年盈利的情況下,最早也要等到2019年。

在競爭日趨激勵的環境下,這一上市時間恐難以滿足北汽股份對於新能源業務的規劃。因此,在2017年北汽新能源超預期完成B輪111億元融資之後,北汽新能源便加快了上市的步伐,通過資產重組的方式借殼上市,對象則爲SST前鋒。

公開資料顯示,SST前鋒主營房地產開發和銷售,近兩年年業績較差,連續虧損,此外還面臨股改問題等。由於虧損,SST前鋒也面臨在2018年退市的風險,這恰巧成爲北汽新能源上市鋪路的“殼”資源。

北汽新能源借殼終上市 開盤首日暴跌23.6%兩度遭停牌

資產重組方式上市更爲複雜

2017年12月27日,SST前鋒(成都前鋒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北京市國資委已經覈准,將首創集團下屬的北京首創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首創資管”)持有的四川新泰克100%股權,無償劃轉至北汽集團。自此,北汽新能源上市之路正式開啓。

今年4月27日,SST前鋒發佈公告稱,“公司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獲得中國證監會併購重組委審覈通過”,北汽新能源上市進入資產交割階段。

7月31日,SST前鋒發佈公告稱,公司已完成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之置出資產交付及置入資產過戶手續。根據前鋒股份在今年6月發佈的公告,前鋒股份擬置出資產評估值爲1.87億元,北汽新能源置入的股權估值爲288.5億元。

截至2018年7月27日,SST前鋒已收到北汽新能源全部35家股東用於認購新增註冊資本的出資,變更後的註冊資本爲9.59億元。8月23日,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新增股份登記辦理完畢,新增股份7.61億股,登記後股份總數9.59億股。

8月27日,公司完成名稱變更的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公司名稱由“北京前鋒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變更爲“北汽藍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領取了名稱變更後的《營業執照》。8月31日,證券簡稱由“SST前鋒”變更爲“S藍谷”。

需要指出的是,相比IPO,北汽新能源上市的形式更爲複雜。雖然“殼”公司普遍已經到了生存的邊緣,但由於置入公司的優質資產以及其帶來的升值空間誘惑,往往存在最後一刻交易對價難以達成的情況存在。由於包括重組新規、再融資新規在內的一系列監管政策,2017年國內借殼重組上市的成功率只有50%。

“此次北汽新能源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獲得上市資質,與雙方同一控制人(北京市國資委)有較大的關係。”相關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從上述時間歷程可知,從2017年12月北汽集團入主SST前鋒到北汽新能源上市進入資產交割階段,期間僅用時4個月左右,雙方便完成了資產置換、股改方案通過等事項。

上市後的諸多考驗

“十三五”期間,北汽新能源提出“5615”戰略目標:即年產銷達到50萬輛(其中全新平臺302萬輛);年營業收入達到600億元;企業實現上市,市值達到1000億元;實現5大核心舉措,包括品質增長、創新發展、服務轉型、互聯網+、開發合作。

北汽新能源黨委副書記、新聞發言人連慶鋒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上市可以給北汽新能源帶來巨大的紅利。第一是自動紅利,上市是現行的國有企業轉型升級的最佳選擇;第二是管理紅利,上市公司要求我們在業務結構、企業效力等方面,緊密圍繞客戶、圍繞市場達到一個最佳的狀態;第三是資本紅利,通過對資本市場的對接,能夠對接我們的新興業務。”

而目前來看,要完成這一戰略目標,難度頗大。上市之後,北汽新能源還將面臨補貼退坡、產品結構失衡、品牌力不足、與造車新勢力進行競爭等多重考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